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霞 《四川教育》2004,(10):39-40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以读为本的基本特征就是以读代讲,读出意蕴,读出感情。“情”自何处来?不是靠教师的简单告知(即这个词要重读,那个词要轻读,这句话要读得快,那句话要读得慢等),而应该让学生读出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读出内涵,读出智慧,这样,情感之泉才会源源不断。  相似文献   

2.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以读为本的基本特征就是以读代讲,读出意蕴,读出感情。“情”自何处来?不是靠教师的简单告知(即这个词要重读,那个词要轻读,这句话要读得快,那句话要读得慢等),而应该让学生读出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读出内涵,读出智慧,这样,情感之泉才会源源不断。  相似文献   

3.
苏丙凤 《阅读与鉴赏》2008,(12):22-23,13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读”是叶圣陶先生率先提倡的。何谓“美读”?叶老认为:“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表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①叶老先生界定美读。突出了情感性.即应当把作者在作品中所寄予的情感通过美读表达出来。从美读一词来看。应兼有读得美和美美地读两层意思。美读是在传统朗读的基础上带有审美欣赏性质的朗读。是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象,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课文。进入作者描绘的意境中,感知作品的形象美、情操美、意境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只注重读得美。而忽略美美地读。认为读得美就已足够了。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诗的教化功能历来受到重视。高中语文新教材 ,尤其是第三册 ,引入了大量的古今中外诗词名篇 ,提高了教材的文学品位 ,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是如何利用诗歌进行教学 ,才能更有效地进行语感训练、审美教育呢 ?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为此 ,笔者提出表演式美读的教学方法。所谓表演式美读教学法 ,就是在诗歌教学中将美读与表演 (表情、动作 )结合起来 ,同步进行 ,以使学生更直接、更直观、更具体地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美。一般地说 ,诵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得顺畅 ,美读则要求读出情感 ,而表演式美读 ,…  相似文献   

5.
一、以身作则。示范引领所谓朗读,就是朗声读书,即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有感情地读出来。要发出声音响亮地读,投入情感地读,读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要读得正确,读得流利,更要读得有感睛。  相似文献   

6.
罗春华 《考试周刊》2013,(26):43-44
声情并茂的诵读,是文言教学的法宝,文章认为,可通过以下途径对学生进行诵读训练:第一,要读得准;第二,要读得美;第三,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审美情趣,有感情地朗读,读出作品的味儿。  相似文献   

7.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地朗读叫做“美读”,他说:“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文章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做必要的指导,而不能生硬机械地说:把某  相似文献   

8.
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实施美育呢? 声情并茂,读出美。美读是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也是获得文章美感的主要途径。它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使文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形成学生的立体思维,从而感受到审美对象的美。美读就是有表情地读,语音要抑扬顿挫,语调要有变化,随着文章的感情起伏跌宕,如此朗读,自然会领受文章的美感。如教学古诗时,应让学生多读,美读,可以摇头晃脑,可以踱来踱去,也可以吟诵,让他们自己通过读去体会诗的意境美,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图文结合,欣赏美。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形象的展示有关文章的内容,使学生通过自己读,把想像到的形象与真实的形象进行  相似文献   

9.
读出味儿来     
同学们,语文学习首先要学会"读",但同样是纸上的文字符号,为什么有的人读起来如同嚼蜡,自己感到索然无味,听的人也觉得很是乏味?有的人却能读得有滋有味,情真意切,让自己沉醉,让别人陶醉?实际上,只要我们肯读、会读,一样能把平淡的文字读出味儿来.那么,阅读的时候,怎样才能把文章读出一种趣味,读出一种韵味呢?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几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0.
因此,阅读课就应该成为学生的读书课,它由初读(读得对,即不读错字,不读破句)而美读(读得好,把自己的感情读进去,把作者的感情读出来,起码是学生自己读得有滋有味)而烂读(读得熟,"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课文的言语、内蕴就在不知不觉中渗入学生的文化心理结构而积淀为语文素质、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自新课程实施以来,“以读为本”的口号倡导已久。在轰轰烈烈、热闹非凡的朗读声中,我们的学生如何真正做到读得正确、读得流利、读出神韵、读出情味,在反复的读书中去体会、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如何“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这是作为当前一线语文教师所要研究、探讨的,也正是本色语文的价值追寻。正如新课标所倡导的“,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是读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语文课堂的价值所  相似文献   

12.
叶圣陶说 :“所谓美读 ,就是把作者的情感 ,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 ,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 ,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 ,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可见 ,“美读”不仅是感知材料的主要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 ,通过语调的抑扬顿挫、节奏的徐疾与舒缓相间以及平仄押韵复沓手法的运用 (有时还需必要的手势、表情以及音乐、舞蹈的伴衬 ) ,把文章的感情通过有声语言传达出来 ,入于眼 ,出于口 ,闻于耳 ,记于心 ,使文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 ,形成学生的立体思维。不仅使学生在认知领域方面获得了发展 ,同时情感、意…  相似文献   

13.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把握理解文句的基础在于读。古人读书有悬梁刺股,韦编三绝等典故,言其读得勤奋刻苦,可谓勤读。读诗诵文,唱念作势,抑扬顿挫,以声传情,可谓“美读”。叶圣陶先生主张“美读”,认为“美读”就是要把作者的感情用声音传达出来。他认为读得美因得其法,与作者心灵相通,就能感受到作品中的美。语文教学要突出“读”的指导,让学生读得其法,读有所获,“美读”应成为我们实现《大纲》“读”的目标的重要方式。一、“美读”可以进入情境,引起共鸣,加深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语文学科的范文都是文学作品或…  相似文献   

14.
<正>阅读教学的根本在于一个"读"字。只有读得好读得透才能感受到文本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自古以来就有"声为至清者"一说。从而可见读的重要性。学生要想在阅读中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首先要从读上下功夫,要充分地研读,读出感知、读出语韵、读出情感。因为朗读的根本就是用嘹亮的声音将文字赋予一种表达艺术。所以,"读"是文本和语文教学的桥梁。"读"一直伴随在中学语文教学,因此,要想提升中学语文阅读教  相似文献   

15.
<正>教学内容: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四季之美》。单元目标:本单元人文主题是"四时景物皆成趣"。语文要素是:1.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2.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教学目标:第一课时1.通过标题猜测文章体裁和写景文章的特点。2.通过默读、自由朗读、小组轮读、选择美读、展示读达到熟读成诵,读出写作顺序,读出主要内容,读出韵味,读出情感。  相似文献   

16.
正朗读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技能,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对理解课文的内涵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让学生受到文本的熏陶,从而感受到文本中的美感、语感和情感。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对重音,读顺语调,还要注重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注意激发学生朗读时的情感,让学生感受文字的结构美、节奏美、情感美,使学生对文中的字词句有整体的感知,从而感受言语之间所蕴含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上完《九寨沟》一课之后,我再一次整理、反思,感触颇深,现总结如下:一、以读为本,以读促情《九寨沟》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文中描绘了九寨沟的迷人风光。怎样读出其中的美,怎样读得传神是教学难点。在整体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读书环节。1.自由读全文  相似文献   

18.
上完《九寨沟》一课之后,我再一次整理、反思,感触颇深,现总结如下:一、以读为本,以读促情《九寨沟》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文中描绘了九寨沟的迷人风光。怎样读出其中的美,怎样读得传神是教学难点。在整体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读书环节。1.自由读全文  相似文献   

19.
<正>在教学中,教师应借助教材和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让学生联系自身的情感体验,来领略教材中的美和课堂中的美。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心灵的净化,美的熏陶。一、以朗读为手段,读出感情,体会声韵美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可以培养语感,激发人的情感美,是诱发学生情感的重要手段。声情并茂的朗读有助于文中蕴涵感情的抒发与宣泄,使静态的无声的语言文字化为动态的有声的具体情境,从而激发读者与听者的情感美。教学时,可采用不同朗读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教师范读、指名读、学生齐读、分角色朗读等等。如学习《黄河颂》时,我先播放  相似文献   

20.
熊丽乔 《江西教育》2005,(12):29-29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他说:“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文章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做必要的指导,而不能生硬机械地说:把某种语气读出来!此类引导犹如隔靴搔痒毫无用处,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感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