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请示是机关干部最常用的体,而现实中又经常见到一些不规范的“请示”。请示要报送到上级机关,上级领导要亲自阅读与处理。因此,写好请示十分重要。写请示主要应该注意三个问题。一是什么情况下用请示,二是按照请示的具体内容拟制请示。三是遵守请示写作的一般要求。  相似文献   

2.
在整理案卷时,同一问题的请示与批复要放在一起,批复在前,请示在后.但在实际操作中,档案人员因疏忽大意,没有把批复与请示放在一起;批复文件不在请示年,以及因请示与批复载体不同等原因不能放在一起,该如何整理呢?我们在实践中运用了"请示"与"批复"互见章,既符合整理案卷的原则,又适合实际工作的需要,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怎样写请示     
请示和报告都是上行文,请示也是党、政、军机关用得比较多的公文文种。由于请示与报告容易混同,因而在掌握请示与报告的区别的同时,更要熟悉请示写作常识。一、请示的性质、特点、作用请示,是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或请求批准事项的期复性公文。在什么情况下才需要请示呢?一是上级规定必须请示时,待批准后才能实施的事项。例如,管辖区域的变更,机构的设置等;二是在遇到现行的方针、政策、法规、制度等不甚了解,有待上级机关明确指示后才能办理的事项,要请示;三是在工作中发生了重大问题,而又无章可循,难以处理,需上级…  相似文献   

4.
质疑“非请示性公文”概念,认为“非请示性公文”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均较为模糊,且可能引起党政公文处理中不解或误解,提出应当将其改称为“非请求性公文”,其外延包括“请示”、上行“意见”、请批“函”、“议案”等四个公文文种,这样概念清楚,所指明确,便于操作,有利于达到党政机关公文处理“科学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杨文丰先生在他编著的《现代应用文书写作》一书中认为用函回复请示是错误的,笔者认为答复请示事项,既可用批复,也可用函和通知。究竟用哪个文种,要据情而定,如果请示机关和答复机关之间存在隶属关系,就用批复;如果不存在隶属关系就用复函;如果请示事项意义重大,而且牵涉面很广,又不便用批复来答复的,就用通知。  相似文献   

6.
我国政府机关答复下级机关的"请示"时,除了以上级机关的名义直接批复以外,还有授权职能部门批复、办公厅(室)通知或函复、下发会议纪要或公文批办单等多种方式。这实际是通过分道行文减少以机关名义行文,提高公文工作效率乃至行政效率的一种措施。  相似文献   

7.
"函复请示"现象存在的合法合理性,学界争讼由来已久但未有成论.通过具体分析中央人民政府网站中的公文用例,从"函"文种的适用范围、办公厅(室)的机构职能两方面,指出"函复请示"现象的本质仍然属于一种文书"代复"行为.仔细分析"函复请示"现象存在的利弊之后,主张停止此公文用法.同时也考虑到历史传承和工作习惯,提出如果保留"函复请示"的用法,那么必须对国家现行文书制度的相关条款进行适当修订.  相似文献   

8.
目前,有些部门和单位在呈报“请示”时,为了“急于求成”,经常“一稿多投”。一文主送几个机关,既送政府,又送党委,还有的送人大、政协、纪委等单位;一个“请示”同时送多个领导,既送正职领导,又送分管的副职领导,有的干脆每个领导人手一份。这样做的负面效应是很大的。其一,公文未经文秘部门签收、登记、分发及拟办。批办,会给文件审批程序带来混乱;没有文秘部门协调容易发生责任不明、互相推该或互相等候、无人签批情况;同时,由于事先没有统一登记分发,很容是延误时间或造成文件丢失。其二,增加领导同志的负担,浪费时间…  相似文献   

9.
《天津档案》2007,(4):5-35
请示是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请求决断、指示、批示或批准事项所使用的呈批性公文。请示属于上行公文,其应用范围也比较广泛。请示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请示是下级机关请求上级领导机关、业务指导机关指示意见和批准事项时使用的陈述性文件.请示的目的在于要求上级领导、指导机关及时给予答复,以便处理工作问题.按照文书立卷工作的一般做法,如果上级机关没有批复的,请示文件的保管期限应为短期.但是,有一些特殊情况需要注意.  相似文献   

11.
陈凌 《东南传播》2018,(3):65-69
从前的大多数热点事件发生,形成舆论,我们都习惯于将公众的表达界定为"非理性"或者"情绪发泄"。如果以布尔迪厄的"名誉"概念来看,或许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认识和理解。通过能够带来"名誉"的舆论行为,公众参与到社会象征资本的再生产中。从这个角度看,舆论并不是简单的言语,而是一种实践行为。"徐玉玉事件"中,公众在呼吁法律的制裁,倒逼监管漏洞之外,以舆论"复仇"的方式修复了社会的"名誉",因为在布尔迪厄看来"名誉"是属于群体的。  相似文献   

12.
范以锦 《新闻前哨》2007,(10):34-36
传媒教育的所谓"学",就是传媒学问的研究,更多的是理论层面的;"术",就是从事传媒工作的技艺,更多的是操作层面的。对"学"和"术"的理解不同会引起这样那样的争论,两者结合得不好也会引发学界和业界的非议。  相似文献   

13.
商朝创造了具有奴隶制社会特色的灿烂文化。商朝的音乐基本可分为两大部分,即"巫乐"和"淫乐"。一般祭祀所用都属于"巫乐";"淫乐"则是商王和贵族纵情声色、为欢作乐的产物,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娱乐,多在宫廷内上演。  相似文献   

14.
我们在整理档案时,遇到请示与批复,自然会将同一问题的请示与批复放在一起整理,而且还必定按照“批复在前,请示在后”的顺序排列。这已成为专兼职档案员最基本的业务常识之一。但笔者认为,批复一定要排列在请示之前的认识与做法是值得研究的。由于请示与批复属于文书档案范畴,而对文书档案的整理可分为两个阶段:2001年以前整理成卷,2001年以后则以件作为整理单位。因此,本文在分析批复是否一定要排列在请示之前这一问题时,就相应地分两种情况加以探讨。1.在立卷的情况下:1987年国家档案局印发的《机关档案工作业务建设规范》(以下简称《规范…  相似文献   

15.
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当下,在"融媒体"信息发布平台上所搭建的"中央厨房",能否制作出各类优质信息并实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关键取决于"厨师"("中央厨房"编辑)的素养与技艺。既会烹饪"主菜"并善于"配菜"以及擅长调味、既能烹调出几道"拿手菜"又擅长做"快餐"、既擅长"做菜"又会"淘菜"暨"选料",是对"厨师"技艺的重要考量。  相似文献   

16.
记得1969年在初中时,有次我们到祆村参加麦收,在炎炎烈日下干了一上午,大家饥肠辘辘,好不容易盼来午饭。没想到众人在田头狼吞虎咽刚吃了几口,有一个同学失声喊道:“哎呀,还没请示汇报呢!”“饭场”顿时静了下来,大家都看着这时已取代老师负责管理我们的“工宣队”师傅。这位师傅狠狠地盯了那位同学一眼,说:“请示汇报了再吃吧。”于是把一枚毛主席像章放在一个小树杈上,大家只得重新列队对着主席像“请示、汇报”,然后再吃饭。  相似文献   

17.
"签发"、"签发人"、"签署",虽一字之差,但内涵差异很大.由于这几个概念字面相近,不少单位在公文处理中容易混淆.  相似文献   

18.
媒体"妖魔化"并非新题,但在现实生活中却一直屡见不鲜,尤其在社会转型期,媒体"妖魔化"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对被"妖魔化"对象的认知和态度,进而成为破坏社会和谐的不稳定因素。由此,本文从"标签理论"的视角出发,对媒体"妖魔化"问题加以重新审视,以期有助于媒体"去妖魔化"的实现及媒体功能的正常发挥。  相似文献   

19.
《编辑之友》2008,(2):74
遇到"的"、"地"、"得"时,你会不会区别?相信不少大人也会对这三个字甘拜下风.看,这会儿它们成了网名为"长靴"的妈妈的苦恼,因为她读二年级的女儿至今也只会用其中一个"的"字.  相似文献   

20.
自《元代"邸报"新证》一文发表后,有学者提出商榷和讨论。首先,笔者对于辨者的诸多"商榷讨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次,文章又根据新近发现的历史文献史料,梳理出与元代"邸报"关系十分密切的媒体:"朝报"、"京报"、"除目"、"除书"等信息传播载体。考证出在元代现有文献中存有关于"朝报"、甚至"京报"的史料记载,而像"除目"、"除书"之类的信息传播载体史料,更是比比皆是。最后,笔者从古代社会人的新闻意识觉醒的视角,进一步考察我国元代"邸报"存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