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的发展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如果把生命看作是一个自然的发展过程,每一个生命个体的身心自然发展都具有连续性;但就局部生命发展的某一方面或某一阶段而言,在精神生命的发展之中,往往受危机、挫折等一些非连续性偶然事件的影响,使生命  相似文献   

2.
张毅 《教育评论》2022,(8):43-49
劳动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生命关怀是劳动教育的应有之义。但由于受工具理性的支配,实践中存在过于追求劳动教育的外在价值,导致出现劳动教育与生命关怀相互分离的现象。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生命关怀在高校劳动教育中的理论逻辑,培养新时代的建设者是其价值逻辑,直面人的生命存在与发展是其实践逻辑。高校在劳动教育中应直面人的生命本身,关注人的生命存在;注重人的生命整体,促进人的身心和谐;把握人的生命情感,培养人的生命责任;树立人的生命理想,激发人的创新思维;培植人的生态意识,构建人的劳动生态。  相似文献   

3.
4.
长期以来,以学科为本位的传统语文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造成了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失落。同时现代人的精神困惑也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因此,蕴含着丰富人文精神的语文教育就理所当然地承担起了关怀“人”的历史使命。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把人文精神贯注到整个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去,关注人的精神世界的构建和人格的养成,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道路。  相似文献   

5.
当前,随着素质教育以及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展开,关注生命,一切为了生命发展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受近现代西方哲学思维方式影响的现行  相似文献   

6.
顾鹏贵 《上海教育》2007,(5B):62-62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文中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是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一个相对成熟的生命个体去导引另一个稚嫩的生命个体。”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心灵感受和兴趣个性,从而帮助学生实现个体生命的绽放,是每一位教师必须直面的课题。教育工作者至少要实现如下目标——  相似文献   

7.
精神关怀: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般规定,结合我国的当前实际和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的要求,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应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紧密围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根本任务,将自身固有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以精神关怀为出发点,并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回归。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精神需求;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生命教育,是指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而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因此,所谓生命教育,就是指教师帮助学生在认识和思考生命的孕育、生命的成长、生命的关怀、生命的价值等问题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实践活动,对自己的生命有良好的认识和感悟,从而使学生珍惜生命、欣赏生命、感恩生命、敬畏生命、激扬生命、关怀生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生命观。由是,生命教育是一种关注师生生命状态,丰富师生生命历程,激发师生生命潜力,促进师生生命成长,提高师生生命质量的教育。[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这里所说的“生命教育”,不是通常理解的珍惜生命的教育,不是只对生死存亡的极端事例有意义,而是要服务于生命个体的成长、融会于学校教育全过程。这种人性化的教育,以提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生命质量为宗旨,是教育目标的本质回归。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的青少年中呈现出漠视生命等现象,对当代教育提出了无情的挑战。重视生命关怀教育,不但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共同课题,也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生命教育滞后,导致青少年中非正常死亡呈上升的趋势。因此,探讨生命关怀教育的科学模式,使之成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有效载体,是我国当代教育的一项崭新课题。  相似文献   

11.
生命的关怀     
人是生命的存在。“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要站在生命关怀的高度,让教学跳动起生命的节拍。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教育因人的生命而发生,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理解生命的内涵.尊重生命的逻辑,倾听生命的律动,促进生命的发展,提升生命的意义,增强生命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郝军燕 《教育探索》2012,(10):117-118
生命关怀是德育的核心价值,是德育以人为本的根基。德育的生命关怀的策略主要包括德育价值生命化、德育内容具体化和德育方式的个性化。  相似文献   

14.
走进生命关怀的学校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全面发展、调动学生主体性、民主平等和教师“经师”和“人师”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知道,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必须面向人,面向人的生命,满足生命发展的需要,提升生命的质量。这样的教育应该区别于以知识为目的、以社会为宗旨的教育,而以人的发展为起点和归宿,才是本真的教育,也才是当今“以人为本”的社会需要的教育。为此,关注生命,关怀学生的生命,也就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1.开展生命教育是整体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生命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激发努力学习、奋发成才的志向;有利于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意志融铸在精神中,培养勇敢、自信、坚强的品格;有利于提高国际竞争意识,增强在国际化开放性环境中的应对能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梁剑玲 《中国德育》2006,1(10):84-84
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应建立在对个体生命的理解与尊重的基础上,这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的体现。我们的道德教育回到人的本身,就是走向生命、回归生活,使德育真正成为促进人全面发展、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教育。人的生命完整性要求教育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指向生命自我,使受教育者的现在和未来能够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二是超出受教育者自然存在的直接需求,进行生命意义的建构与价值的提升;三是进行生命的升华,积极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只有三个目的交融相汇,人才能成为完整意义上的全面人。那么,道德教育应当如何走向生命,成为学生生命完整性教育的部分呢?  相似文献   

18.
人是一个有生命的存在。生命结束了,人也就不复存在了。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与人的生命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本体的联系。首先,教育源于人的生命需要。人是具有双重生命的存在,“他既有被给与的自然的生命,又有自为创生的自为生命,我们可以称前者为‘种生命’,称后者为‘类生命’。种生命和类生命的区别,可以从我们平常所熟悉的个体生命和社会生命、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自然生命与文化生命、自在生命与价值生命、本能生命与智慧生命等等的区别中去理解。”  相似文献   

19.
生命情感与教育关怀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生命情感应成为当今教育反思的起点之一。生命情感关涉个体在世的一切作为,是建构个体人生的基础性质素。教育关注个体、关注人,意味着应当关注个体作为活生生的生命体的真实存在,关涉个体内隐的生命情感的涵育。关注生命情感,意味着教育应关注且尊重个体身体之在及其感觉。个体生命情感培育的两个维度即幼想与幸福、欢乐的感受和苦难意识。教育应积极拓展个体生命情感孕育的空间。  相似文献   

20.
人一出生就生活在一个巨人的世界里,生理上的弱小在心理上埋下了与生俱来的自卑感与不安全感,对这个世界产生了深深的恐惧,内心是非常脆弱的。同时,每一个生命又都是独一无二的,对生命信任、尊重、理解,对生命充满赏识,是每个生命都应享有的权利。教师是学生精神生命的创造者,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用赏识的目光看待学生,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在信任、尊重、理解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