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曾祥辉 《考试周刊》2010,(36):43-44
晋文公重耳是先秦时期的重要诸侯,其从早年流亡到即位、称霸的历程亦是先秦历史上重要的一页。虽然晋文公的功绩和过人之处历来得到广泛赞许,但是文献中的许多细节亦揭示出晋文公性格中所欠缺的一面。  相似文献   

2.
重耳是威震四方的春秋五霸之一,从《左传·晋文公重耳之亡》可知艰苦的流亡生活是促成他成功的重要原因,具体地说,又可以从生活环境、众人帮助等客观原因以及性格、精神等主观原因两个方面入手,透彻地了解晋文公重耳何以在流亡中成长为一代霸主。  相似文献   

3.
“足下”是古代用于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乐毅《报燕惠王书》:“恐伤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义,故遁逃走赵。”称燕惠王为“足下”,这是下称上。司马迁《报任少卿书》,称任少卿为“足下”,这是朋友相称。现代汉语“足下”是对朋友的敬称,多用于书信。为什么朋友之间以“足下”相称呢?这个敬词源于古代一个故事。春秋时晋国诸公子争夺王位,白相残杀。公子重耳带着心腹门客逃亡在外,十九年后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到晋国即位,史称晋文公。晋文公为了报答流亡期间的有功人员,决定论功行赏。介子推是有功之臣,却不愿接受封赏,逃到山中隐居。文公…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左传》、《国语》、《史记》记载 ,围绕晋文公流亡及返国称霸的历史事件中的七位女性及其对晋文公重耳政治志向、道德行为、治国方略形成的影响 ,以揭示中国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和政治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杳(yǎo)无人烟的地方,他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来时,流下了眼泪。19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最鄙视那些  相似文献   

6.
介之推的故事在民间流传极为广泛,后又与寒食节、清明节的祭祀合一,介之推也被逐渐神化。历史的传说与传说的历史应分别对待。历史上的介之推,曾追随晋文公长期流亡,忠心耿耿。晋文公即位后,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早期较可信的文献显示,由于介之推的性格及自身的特长,使其在谋略、谏言、武力等方面贡献较小,但他在流亡期间也做出了相当重要的贡献。"绵上"与"绵山"范围不应等同。介之推隐居的"绵上",结合文献与地貌考察,应在现今的翼城县境内。介之推被后世不断追思和推崇的原因,在于其身上高度体现出对"士"身份的自我价值认同。这种士的节气和情操,既营造了士人的梦想,也满足了君主的期待。  相似文献   

7.
"足下"一词的由来,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晋公子重耳流亡齐国时,有名士十余人相随。在极其艰苦时,介子推将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烹与重耳吃。等到重耳返晋复国时,介子推因家有老母,归隐绵山(现山西省境内)。重耳执权,始为晋文公,对相随人员尽皆封赏,惟独将介子推遗漏。有人提及,晋文公开  相似文献   

8.
《左传》记载晋文公重耳流亡途中,自卫国去齐国“乞食于五鹿”。但所载时间有误,经考证当为公元前644年。至于五鹿地点,众说不一,经考证今河南省南乐县五楼村一说当属可信。  相似文献   

9.
清明节     
清明节的由来有一种说法认为与农历三月的寒食节有关。寒食节传说是因为春秋时晋文公为了纪念大臣介子推而设。介子推在晋文公流亡当年割下自己身上的肉给晋文公充饥,后来当上君主的晋文公为了报恩要封赏介子推,介子推不但拒绝了晋文公,而且与母亲一起隐居在大山中,晋文公为了逼介子推出山而放火烧山,竟意外地烧死了介之推与其母。为了祭奠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在介子推去世那天全国的百姓都不允许生火,以怀念介子推,后来晋文公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相似文献   

10.
历史的情愫     
《崤之战》素有辞令精美的盛誉 ,在最关键的时刻 ,有一位女性的话尤其引人注目 ,她就是文嬴。我们透过尘封的历史 ,去剖析文嬴这个特殊的历史角色 ,去体味一个女性的情愫 ,不禁另有一番感受。从某种角度来看 ,文嬴是具有政治远见的秦穆公的一颗棋子。当年 ,晋文公重耳流亡到秦国 ,秦穆公预计重耳将有一番大作为 ,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儿文嬴嫁给了他。其实 ,这无异于在晋文公身边安置了一个“高级间谍”。果然 ,若干年后 ,文嬴救秦军于危难之中。然而 ,从文嬴这个角度出发 ,从一个女性的角度来看 ,远嫁异国他乡 ,是身不由己 ,作了政治的牺牲品 ,…  相似文献   

11.
晋献公致力于扩张争霸,任内使晋国勃兴,从“土小国弱”的“偏侯”跃居强国行列,而其经营霸业的方式则是“尚武寡德”,对族人“无亲”,对王室“无君”,对诸侯“以武与威”,专务侵吞。晋惠公营霸方式大体与献公相类,但同时又有些许差异与改变。晋文公即位后则从整体上转变了晋国以往营霸方式,采取东方“霸政”模式,“以力假仁”,把握时机,“尊王攘夷”,终成一代霸主。而国内外“时势”的演变与文公“东奔流亡”的经历则是促使此种转变得以形成的最为关键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晋景公六年(前594年),晋大夫荀林父帅师灭隗姓赤狄潞氏之国,以潞子婴儿归晋;十一年(前589年),取卫所灭河北之邢故地以为邑;晋景公十六年(前584年),卫大夫孙林父出奔晋,其采邑戚随之属晋,后晋又归于卫。  相似文献   

13.
春秋时期公子流亡外国的现象已很普遍,晋文公重耳便是其中的一个典型,通过对重耳流亡经历的个案分析,考察春秋时期流亡公子境况的大致情形,可得出公子流亡外国的行为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产生的;公子与收留国之间是双向选择的利益关系;多数公子在流亡过程中拥有较好的经济状况;返国为君的公子只占流亡公子总数的六分之一,绝大部分公子默默无闻,还有的公子在流亡中被杀。  相似文献   

14.
~~世情已烂熟,吾道总艰难——论田雯的“疏离”心迹@马大勇$吉林大学中文系!吉林长春130012~~~~~~  相似文献   

15.
刘勰“正纬”的原因在于神学化的“纬”已经严重地偏离于“经”,刘勰要“宗经”,就必然要“正纬”。刘勰主要采用比较的方法来“正纬”。首先从“经”的角度来“按经验纬”,即从“经”与“纬”的生成比较、横向比较以及“纬”的纵向流变等三个方面逐层深入地论证了“正纬”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正“纬”体之伪。其次从“文”的角度来比较“经”、“纬”与“文”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得出“纬”体无益于“经”却有助于“文”的辩证结论。刘勰“正纬”所达成的目的不仅在于为了维护“经”的神圣地位而去纠正“纬”背离于“经”的外在现象,而且在于揭示出在“经”、“纬”与“骚”三者之间互动着辩证思维的内在态势。  相似文献   

16.
在关于介之推“五蛇辅龙”的传说中介之推被喻为晋文公得以返国的五大功臣之一,此说与历史事实不符。“五蛇辅龙”说的出现其实质背景是战国末期的秦相吕不韦在其所主编史书中所杜撰出来的故事,其目的是为秦王由诸侯王取代周天子提供舆论造势及历史依据,该传说的产生及流传是政治炒作宣传的结果。正是通过掌握着强大“话语权”的秦统治者,才使得这个明显是假的故事产生了真实的历史事实所拥有的效果。对该传说的辨析有助于我们对历史与传说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判断.  相似文献   

17.
扬雄可谓是魏晋玄言风气之先导,对于清言玄旨议题之一的言意关系,扬雄也有其独到的论述.后人对于扬雄的言意关系的见解同得自《法言·问神》一篇的相关章句,而得到的却是截然相反的两种论断.本文通过对《法言·问神》篇中相关章句文字转承关系的探讨,同时参之历世注家的注解,试图考见扬雄关于言意关系的确切观点.  相似文献   

18.
公元369年,东晋权臣桓温第三次北伐,在枋头和前燕军队发生了一场恶战,结果桓温惨败。枋头之战改变了南北各方的力量对比,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政治事件,对南北政局和历史进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尚可喜降金与毛文龙之死是密切相关的,毛文龙被杀后,东江镇的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内部相互攻杀兼并,在这种兼并斗争中,尚可喜与沈世魁结下了不解之怨,沈世魁日后"寅缘得岛帅",便欲置尚可喜于死地,尚可喜走投无路,被迫走上了降金的道路.可以说,尚可喜的降金是毛文龙死后东江镇形势变化的结果,毛文龙之死是构成尚可喜降金的间接原因.  相似文献   

20.
文龙对于《金瓶梅》的主旨有着独到的认识。在考虑《金瓶梅》是否是淫书时,其把思考的重心放在读者身上,认为读者的素质是理解《金瓶梅》是否是淫书的关键;他还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来思考《金瓶梅》的“四贪”问题,认为深层次的快乐来源于心灵的自足而非欲望的满足。另外,他还指出《金瓶梅》是有慨于世事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