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堂教学中蕴含着巨大的活力,只有师生们的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以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活力。”真正的活力激活只有在师生情感交流中才能得以实现。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人的头脑装进另一个人的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我通过多年的数学教学,深深懂得只有在教学中构建师生情感平台,才能使课堂教学进行情感的交融和心灵的沟通,教学目标才能得到创造性的实现,课堂才能成为师生创造智慧的舞台。  相似文献   

2.
<正>语文课堂是一个师生双边互动的平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角色的引领者。只有在师生交流过程中,才能激发出对知识的无穷探索,对生命的叩问,语文课堂才能焕发出本色和活力。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变化过程。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能乐学、想学,因此,新授课的导入非常重要,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巧妙地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中去学习新知识。例如教《海上日出》,打开电子屏,屏幕上就呈现出一轮红日喷薄而出的动人图像。课文主要描写日出前  相似文献   

3.
毛彦 《泰安师专学报》2001,23(4):112-113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向活动。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恰当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才能顺利实现教学目的,引导学生从思想、心理知识逐步走向共同成熟,成为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4.
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仅靠教师的教或学生的学是不够的,必须把二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课堂教学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只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才能,培养出高素质、能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可以说,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学上的“金不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件有深远意义的工作,只有那些具有很高创造能力、自学能力的人才能很好地适应和创造未来世界。教师通过教学不但要打开知识的大门,引导学生走进去,还应该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掌握,这对于学生终身做学问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只有…  相似文献   

5.
赵洁 《云南教育》2005,(11):33-34
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仅靠教师的教或学生的学是不够的,必须把二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课堂教学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只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才能,培养出高素质、能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可以说,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学上的“金不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件有深远意义的工作,只有那些具有很高创造能力、自学能力的人才能很好地适应和创造未来世界。  相似文献   

6.
孙艳 《农村教育》2007,(7):112-113
课堂知识包括教科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新教学观中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比重还有加大的趋势,因此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活动。如果说过去教师想的是如何教,那么今天教师们考虑的必须是引导学生如何学。只有充分地研究学生的特点以及教材之间的关系,努力寻找教师与学生的契合点,从而真正把教和学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师生产生互动,使课堂的生产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7.
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情感交融的过程。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巧妙创设教学情境来激发和唤醒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将数学知识的传授潜移默化地融入教学活动中,只有这样,知识才能变得鲜活和生动起来。  相似文献   

8.
教师的行为在教学过程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师应以自己的行为感染、带动学生,和学生平等地交流,平等地学习知识,而不应强迫学生和自己保持一致,甚至制止学生对所学知识作出的自主评价。只有在愉快的共享中,师生才能得到知识的双向满足,才能实现教学最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变得更精彩动人。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教学爱因斯坦说过: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规定的课程就会被当做礼物来接受。因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成功的基石。只有学生对教学产生兴趣,才能激发斗志,克服学习道路上的困难,积极上进。在数…  相似文献   

9.
<正>新课程改革使教师的角色和教学过程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学习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要成为师生互动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课堂观察是实现师生交往的第一通道。只有教师学会了观察,交往才能顺畅,教学才能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过程既是一个知识的学习创造过程,也是一个师生间情感交流的过程。师生之间的情感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融洽度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效果,更决定着学生接受信息的态度,决定着学习效率。而教师情感的发挥不仅与情感倾向、真挚深刻的程度等有关,而且还与教师如何去表现有关。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从具体的教育目标出发,根据学生的特点,满怀激情地上好每堂课,才能有助于学生整体人文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希小静 《考试周刊》2012,(55):47-48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当今,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思考并在实践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保持,知识、能力的提升,也关系到教师的个人能力和水平提高。只有充分地运用教学资源将以上因素巧妙地进行有机整合,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新课程改革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变得丰富起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师生互动等形式,让一堂课不再变成“一言堂”。  相似文献   

12.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导作用的发挥,首先应体现在能否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认识结构中,才能成为有效的知识。要使学生有效地由未知向已知转化,  相似文献   

13.
课堂教学一直是教学工作的中心。只有抓住了课堂教学,才能掌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主动权,才能不断地适应新课程条件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要求。只有在课堂上充分地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才能充分发挥课堂是教育教学主渠道地位的作用;只有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实现了学生对知识的体验、探究和感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充分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4.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首先应体现在能否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身智力活动,内化这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才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过程不但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学生才会主动学习知识.自觉的训练技能.才能较好地达到教学目的。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6.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的统一。这种统一实质是交往互动。只有突出交往互动,才能提高师生素质。只有突出交往互动才能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师讲,学生听,形成了以教师灌输知识和信息为主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阻碍学生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17.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数学产生极大兴趣的时候,教师传授的知识才能很快被学生吸收。素质教育要求师生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师生双方在教学内容上是传递与接受的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学目标具有激励、导向、评价的作用,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运用恰当、科学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8.
“心悦诚服”是一个成语,意思是诚心诚意地服从或佩服。在教学中,学生对教师是否心悦诚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授课水平和教学效率的高低。心悦是因,诚服是果。师生间只有从情感上产生共鸣,从悟性中有了“神会”,学生才能从心底里佩服你。作为一名教师,要带领学生翱翔于知识的天空,畅游在科学的海洋,必须有学者的气质,哲人的内涵,挥洒自如的讲授方式。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因文悟道、茅塞顿开,才会从心里接纳你,然后从“心悦”,以达到“诚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审美观越来越强的学生,对那些…  相似文献   

19.
课堂是师生交流与沟通的殿堂,学生从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掌握技巧。基于教学观察与实践,发现教师只有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敢说、有话会说,才能真正实现学生课堂上"说"的权利,从而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20.
学习是获得知识体验和知识感悟的过程,只有通过学生的体验才能真正让知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认识.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师生互动、合作探究让学习真正发生,让课堂学习的知识和思想方法被学生“带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