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普通高中课程新课标教科书必修三中《阿磅宫赋》一文作为传统篇目被保留下来。这篇赋骈散结合,感情激越,气势奔放。文中有一句“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教科书译为“墨绿的云彩纷纷扰扰,那是早晨起来梳理鬟鬓”。  相似文献   

2.
说“绿云”     
杜牧的《阿房宫赋》有云:“绿云扰扰,梳晓鬟也”。这两旬,文辞并不艰深,含义也可领会。以“云”比发,《诗经·鄘风》就有“鬒(zhěn)发如云”的话,唐诗中也有不少“云鬓”、“云鬟”的说法,这是容易理  相似文献   

3.
在杜牧的《阿房宫赋》中,写阿房宫内的宫女之多,由宫女们梳妆打扮的盛况可见一斑:“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氺也。”明亮的星光晶莹闪烁,像打开的梳妆镜,洗脸倒掉的胭脂水使渭水涨起油腻,这些都好理解,然而“绿云”比喻乌黑浓密的头发却令人费解。关键是“绿”云为何用来比喻“黑”发?在视觉上,无论是“墨绿”“深绿”“微绿”都不能与“黑”相比。  相似文献   

4.
陆精康 《语文知识》2000,(10):37-38
杜牧《阿房宫赋》:“绿云扰扰,梳晓鬟也。”宫女们乌黑发亮的秀发,缘何称作“绿云”?——不少读者觉得殊难理解。华夏民族,不分男女,发尽黑色,诗文中以“黑发”“乌发”称之,古今一律。但古代“黑”  相似文献   

5.
唐朝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有这样一句话:“绿云扰扰,梳晓鬟也。”在有些注释中,直译为:“绿色的云彩纷纷扰扰,那是宫女在早晨梳理头发。”似乎“云彩”和宫女的头发都是绿色的,显然有些不妥。也有人认为译成绿黛色。绿黛,一般用来形容青的山色,也用来形容女子的眉毛(因为古代女子常以青黛画眉),表面上好像能说得过去了,但细究起来也不免有些  相似文献   

6.
《过秦论》和《阿房宫赋》,前后时隔千年有余,然而异体同构,流传千古,同为文苑奇葩。第一,写作手法不同。《过秦论》是一篇政论,因而重在说理,叙史部分高度概括,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计骗魏将公子卯而袭破其军的结果,文中只用“拱手”二字概括。而《阿房宫赋》是一篇文赋,所以重在讽喻,文章极尽描写之能事,如第2段写阿房宫中美人之多,便分别以“明星”“绿云”“渭流”和“烟斜雾横”比喻宫女“开妆镜”“梳晓鬟”“弃脂水”和“焚椒兰”。“论”“赋”异体,手法不同。第二,立论角度不同。《过秦论》因要“过”秦,便反复对比:秦先弱后强…  相似文献   

7.
《郑人买履》里,有“至之市”句。课本(初一一册)上译“等到去集市”,“至”到,等到。之,往,去。大部分文言读本、参考资料上,都把“之”译为“往”,“去”,划作动词(见《初中语文辅导》,《古代作品讲析》《中学古文译注》等)。这样,“至之市”就显得有点费解,就是把“至之”理解成同义词合用,我觉着也有点  相似文献   

8.
杨伯峻先生曾撰《论语词典》,归纳“毋”在《论语》中有三种用法(参见《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26页)。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对阅读《论语》有很大助益。只是有一种用法笔者认为采用传统之见不妥,特提出来一议。杨先生指出,《论语·子罕第九》“毋意毋必”中的“毋”同“无”,是表示禁止之副词。这实际上是一种传统的看法。朱熹集注云:“毋,《史记》作‘无’,是也。”刘宝楠《论语正义》亦说:“毋者,禁止之辞。”所以这里的“毋”同“无”,表禁止,是流行已久的传统之见。这种看法对不对呢?还  相似文献   

9.
对称,是指两个以上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的诸方面在数量上相等或相当,在内涵上相近或相对。对称美是形式美的法则之一。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美是和谐与比例”。达·芬奇也说:“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对称美即是“和谐与比例”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 建筑、工艺、人体诸方面都广泛存在着对称美,在高中语文的课文中,对称美也不鲜见。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  相似文献   

10.
(标题新颖,富有冲击力,发人深思,引人入胜。从文中看:“杜甫夫人的发髻”暗含着作者对张先生“引错”乃至“新解”的批驳,而“胡思乱想”一词则揭示了一些“轻薄为文”的“现代文人”的实质。)张贤亮在他的新作《青春期》中引了杜甫《月夜》中的一句诗:“香雾云鬓湿。”杜诗原为“香雾云鬟湿”。张先生把鬟写成鬓。鬓指鬓角。一般地说,古代已婚妇女在脑后盘一个发髻,未婚女子在鬓角梳两个发髻。杜妻是多子女的中年妇女,不可能在头上梳两个犄角。况且鬟为平声,鬓为仄声,后者不合律。(先摆出张先生引错的诗句,然后从文化常识和诗的格律两个角度加以辩驳,指出杜诗原为“香雾云鬟  相似文献   

11.
<正> 对于《诗经·魏风·硕鼠》中的“三岁贯女”一句,许多注释家都把“三岁”一词解理为“多年”,即把数词“三”理解成虚数。例如,余冠英先生的《诗经选》第一百一十三页注(二)云:“‘三岁贯汝’就是说侍奉你多年。三岁言其久。”程俊英的《诗经译注》第一百九十六页注(二)云:“三岁,不是确指,多年之意。”樊树云的《诗经全译注》第一百六十页注(二)亦云:“三岁,即三年,非确指,泛指多年。”陈铁镔的《诗经解说》也把“三岁贯女”一句翻译为“多年惯养了你”。大概受了这些名注释家的影响,当今高中、  相似文献   

12.
《孔雀东南飞》小序末尾一句“时人伤之,为诗云尔”中之“云尔”,课本注释为“句末语气助词”。我认为这样解释虽能讲通,但太笼统,不如把“云尔”分开讲,作动宾词组,“云”可作动词“说”讲。《经传释词》有注:“云,言也,曰也。”“尔”,可作指代词。这(件事)”讲。(《词诠》注:“尔,指示代名词,此也。”因而  相似文献   

13.
《狼》文“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一句中的“隧”字,课本解释为动词用法,作“钻洞”讲,我认为这是不妥的。因为上句既已明确“一狼洞其中”的“洞”作“打洞”讲,那么,下旬中“洞”的同义词  相似文献   

14.
读《语文教学与研究》1990年第11期刊登的《春江晓景质疑》(以下简称《质疑》)后,经三思,觉得有争鸣的必要。《质疑》的作者撰文的目的,是想阐明《春江晚景》题目中的“晚”应改为“晓”这一问题。但《质疑》这文题中已是“晓”字,那还有何疑可质呢?如要质疑的话,就不是“晚”改“晓”而是“晓”改“晚”了。《惠崇<春江晚景>》,它本来是“晚”,故无疑可质。笔者拜读《质疑》后,觉得文题不合,有貌合神离之感。作者主张将“晚”改为“晓”,其理由欠足。  相似文献   

15.
元脱脱撰的《宋史·沙州传》是当今研究敦煌学的基本史料之一,但由于所载太简略,且史实亦有讹误,故本人不揣浅陋,就有关内容给予补正,不妥之处,析请大家指正。一、(曹元忠)建隆三年加兼中书令,子延恭为瓜州防御使按:建降三年(962年)前,沙州曹氏政权已与赵宋政权发生交往。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卷二太祖建降二年十一月癸酉条云:“以沙州节度使、同平章事曹元忠及其子瓜州团练使延敬(注,《宋史》作延续),皆遣使来修贡。元忠,义金之子也”。李焘注云:“义金事,初见大中五年,后见咸通十三年及同光二年。 元  相似文献   

16.
杨建忠 《学语文》2010,(6):47-47
“策勋十二转”是《木兰诗》中的一句,现行的语文课本的注解是:“记功很多次。转,次的意思。”又说“十二,表示多数,非确指。”语文教学参考书和《古诗文选讲》之类的书本译注也大同小异。  相似文献   

17.
三、引文不确 (一)引文误合 (40)《说文》:“异,从畀,云畀予也,又云授予也。” (《甲午治兵》条) 按:《说文》无此体例。此乃将《说文》之“异”字注和“授”字注合而为一也。当点作:《说文》异从畀,云“畀,予也。”又云:“授,予也。” (41)《传》云:“自虐其君,虐我伯姬。”并训为杀,而引申又为暴虐也。(《杀敌为果》条)  相似文献   

18.
一、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初中第六册《陌上桑》) “鬟鬟颇有须”一句,课文注释为:“有一些胡子。有有益有鬑鬑,须发疏薄的样子。白面有须,是古时候美男子的标准。”古代美男子的标准究竟是什么?“鬑鬑”到底应作何解?我们认为值得研讨。 课文注释是有所本的。《中国历代诗歌选》(林庚、冯沅君主编)、《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古代诗歌选》(四川人民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诜》(十三院校编写)、《古代诗歌选》(十二外语院系编写)、高等教育自学  相似文献   

19.
释“饥■”     
对《论积貯疏》“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一句中“饥穰”一词,课本和一些参考书理解为“荒年(饥)或丰年(穰)”。这是不妥的。其实它在这里是一个偏义复词,偏指“饥”义,当“灾荒”讲。只有这样解释,整个句子的意思才能圆合。  相似文献   

20.
不少同志认为“白日依山尽”是写落日,例如七九年出版的几种关于唐诗讲析的读物就是这样: “山衔落日,夕阳西下。”(《唐诗选析》张燕瑾著) “太阳斜落在山角。”(《唐诗小札》刘逸生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