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云英,明末浙江萧山人,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女性人物。夺父尸以全其孝,拒臣清而葆其忠,扶柩返乡,不仰于人以成其节烈,后教授子弟而终。后代方志中将其置于“孝女”、“忠节”、“烈女”等传,而在诗歌、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中则将其“孝忠节贞”的一生表现得淋漓尽致。沈云英故事发生于永州,而故事之所以流传,与明末清初蔡大敬《女云英传》、俞右吉《沈云英传》、毛奇龄《沈云英传》及《沈云英墓志铭》这四篇传记有关。文章重点追溯这四个文本,并对作者加以考述,是为沈云英故事之缘起篇。  相似文献   

2.
沈云英,明末浙江萧山人,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女性人物。夺父尸以全其孝,拒臣清而葆其忠,扶柩返乡,不仰于人以成其节烈,后教授子弟而终。在后代方志中将其置于"列女"、"孝女"、"忠节"等卷,而在诗歌、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中则将其忠孝节烈的一生表现得淋漓尽致。到清代,随着时局的稳定,沈云英故事流布已广,在史传、札记、随笔中开始出现有关沈云英的记载。论文依循"史传"的体裁性质加以考述,探究故事流传过程中的特点与变化,是为沈云英故事之"史证篇"。  相似文献   

3.
沈云英,明末浙江萧山人,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女性人物。夺父尸以全其孝,拒臣清而葆其忠,扶柩返乡,不仰于人以成其节烈,后教授子弟而终。后代方志中将其置于"孝女"、"忠节"、"烈女"等传,而在诗歌、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中则将其"孝忠节贞"的一生表现得淋漓尽致。沈云英故事发生于永州,而故事之所以流传,与明末清初蔡大敬《女云英传》、俞右吉《沈云英传》、毛奇龄《沈云英传》及《沈云英墓志铭》这四篇传记有关。文章重点追溯这四个文本,并对作者加以考述,是为沈云英故事之缘起篇。  相似文献   

4.
沈云英,明末浙江萧山人,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女性人物。夺父尸以全其孝,拒臣清而葆其忠,扶柩返乡,不仰于人以成其节烈,后教授子弟而终。后代方志中将其置于“孝女”、“忠节”、“烈女”等传,而在诗歌、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中则将其“孝忠节贞”的一生表现得淋漓尽致。入清,随着政局的稳定,沈云英故事在正史、野史以及方志中记载已多,流布已广。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大量歌咏其人的诗歌。沈至绪处末世而奋忠勇,凛凛可称。云英则以一女子而行丈夫之事,览其故迹,推其志节,足使须眉折腰,巾帼吐气。一咏三叹,徘徊联思,故有累累诸篇。今据所见共得二十余首,分为四小专题,略作考述,是为沈云英故事之诗咏篇。  相似文献   

5.
沈云英,明末浙江萧山人,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女性人物。夺父尸以全其孝,拒臣清而葆其忠,扶柩返乡,不仰于人以成其节烈,后教授子弟而终。后代方志中将其置于"孝女"、"忠节"、"烈女"等传,而在诗歌、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中则将其"孝忠节贞"的一生表现得淋漓尽致。入清,随着政局的稳定,沈云英故事在正史、野史以及方志中记载已多,流布已广。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大量歌咏其人的诗歌。沈至绪处末世而奋忠勇,凛凛可称。云英则以一女子而行丈夫之事,览其故迹,推其志节,足使须眉折腰,巾帼吐气。一咏三叹,徘徊联思,故有累累诸篇。今据所见共得二十余首,分为四小专题,略作考述,是为沈云英故事之诗咏篇。  相似文献   

6.
史传散文是文言文中的重要分类,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文化鉴赏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鸿门宴》为史传散文的代表,以聚焦于“言”,深读语言内涵;着眼于“文”,理清史文关系;立足于“人”,解析灵魂人物为主,探究史传散文阅读教学的策略,以引领学生深度挖掘史传散文中的审美和文化价值,让学生在读、品、鉴的过程,拓展知识视野,提升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7.
史书体是两汉文学批评重要的言说方式,其体制又可细分为史传体、史赞体和史志体三类。史传体批评主要是以“叙”为外在的语言呈现,寓“论”于“叙”中;史赞体批评则以“论”统摄.兼具抒情、叙事:史志类批评以目录方式结撰文学批评。开后世文集类批评文体之先河。  相似文献   

8.
史传是孕育中国古典小说的母体,源于史传“实录”观念的尚实审美心理造就了中国古典小说许多富于民族特色的叙事艺术形式。古典小说对直白式心理描写的极力排斥、对第一人称叙事的刻意规避,以及在对故事真实性的执著追求中所表现出来的强烈时间意识和叙述过程中频频出现的非情节性解释、说明等,富于民族特色的叙事艺术特征,都是尚实审美观念对古典小说家长期浸润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泰西新史揽要》以经世致用的中国史学会通“冷静无私”的西史、以强调“知人得时”的历史叙事会通客观叙事、以中国史传的文笔会通西史写实的史笔.该译作在以中史会通西史的同时,挖掘出了丰富的本土资源,彰显了传统史传“义、事、文”在史传翻译中的诗学价值;但泥于传统史传的褒贬手法、人物和叙事原型,在以西史改进中史方面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10.
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明德学校位于风景秀丽的航坞山南麓,由明代著名女将沈云英首创的云英讲学堂演变而来,历史悠久。前身为瓜沥镇昭东中心小学,2004年学校扩建后更名为萧山区瓜沥镇明德学校。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在文化立校、特色亮校这一办学思想的指引  相似文献   

11.
明清章回小说往往以神奇怪异的故事开端,但其功能与作用是不同的。考查其模式,大体可分为宣扬神异型、因果报应型、表达主旨型三种情况。其成因亦较复杂,既有神话传说、史传文学、“讲史”话本的影响,又有作家作为一种叙事策略有意而为之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第七册关于《李广》(司马迁:《李将军列传》节选)有这样的“课文说明”:“史传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寓褒贬于叙事。叙事必须以真实可信的史料为依据,绝不容许虚构,这是史传内容客观性之所在”。依笔者看来,史传是否容许虚构是一个问题,而史传普遍地存在虚构则是一个事实。这里有必要对史传的虚构性问题作一辨析。亚理士多德在《诗学》中有个区分历史叙述与文学(虚构)叙述的著名观点,即历史家“叙述已发生的事”,诗人“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所谓“可能发生的事”,亚理士多德的解释是:“指某人,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会说的话…  相似文献   

13.
英雄传奇小说在吸取前代文学的各种艺术积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其艺术渊源是史传文学和说话艺术。史传文学的思想精神、人物和故事情节、结构模式和叙述视角多为英雄传奇小说模仿、借鉴。说话艺术在篇幅上为英雄传奇长篇化提供了条件;其“小说”含义的扩大化为英雄传奇小说提供了更丰富的创作素材;使用的技巧和手法也为后世英雄传奇所效法;讲述故事体制上的特点则直接影响到英雄传奇小说“分章别回”形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三国故事和关于三国故事的表演由来已久,至宋元时期已传播广泛。讲史之“说三分”与杂剧之三国戏为三国故事发展过程中的二种艺术形态,二者同生共长,关系密切。元杂剧之三国戏所演故事基本见于《三国志平话》,三国戏多截取平话中的一段故事改编而成,平话的全知叙事方式、人物性格形象、超越史传的艺术思维、以及尊崇刘备集团的叙事倾向等,都对三国戏的演述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阿Q正传》表层叙事结构是对中国古代源远流长的史传英雄故事模式的讽刺性模仿,这个英雄故事模式主要由“出生寒微但少有大志———历经挫折磨难困苦———风云际会乘势而起———终于建立丰功伟绩”这几个基本环节构成,它们在《阿Q正传》中被作了贬低化、滑稽化处理,结果使得英雄豪杰的正剧或悲剧变成了小丑的滑稽性喜剧。  相似文献   

16.
张新科先生新著《〈史记〉文学经典的建构之路》对于史传作品的代表作品《史记》文学经典化作了理论性探讨,其“文学经典本质说”“建构路径多样说”“读者主体能动说”,是“史传作品文学经典化”的理论框架,使该论著成为研究“史传典籍何以文学经典化”的开先河之作,是史传作品文学经典建构理论性言说的典范。  相似文献   

17.
同属于儒家文化圈内的中日两国,在“忠”文化上有着明显的差异。本文以“忠”文化为起点,简析了两国之间文化的差异,在“忠”文化产生的时间、行为、思想、对象及意义等方面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沈泽民传略     
一一九○二年六月二十三日,沈泽民诞生在浙江省桐乡县乌镇。他的父亲沈永锡,中过秀才,但他拥护变法图强,临终留下遗言,望儿子雁冰、泽民将来成为振兴实业的理工人才,并嘱咐他们“不要误解自由、平等”,“要以天下为己任。”母亲陈爱珠,通晓文史,经常给年幼的孩子讲科学故事和爱国志士谭嗣同为变法而献身的故事,以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革命反叛精神。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她曾积极赞助过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活动,并全力支持儿子们走革命道路。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在她家开会,她总是盛情接待,警觉注意周围动静,保护同志们的安全。沈泽民五岁,母亲和哥哥就教他读《字课图识》、《中国历史》、《天文歌略》、  相似文献   

19.
一 明人文言小说是我国古代文言小说历史发展中的必然产物。它又随着明代的历史发展而发展。 在我们追寻文言小说演进的轨迹时不难发现,它曾经存在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闪耀着属于各自时代的思想艺术光彩。六朝志怪,是文言小说幼年时期的样式。其特点是“粗陈梗概”。其中,虽然不乏情节曲折之作,然而对“搜奇记逸”来的人物或故事,不过仅取轮廓而已。其题材多来自民间传说,少有创造。虽然在创作中曾受到古代神话传说的奇特想象与大胆夸张的艺术影响,但更多的倒是接受了司马迁创造的史传文学笔法。因而古代史家史籍中往往作为“实录”对待。这反映出,此时,小说与史传的界限并不清晰。唐代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言小说进入了成熟时期。如鲁迅先生早已指出  相似文献   

20.
《三国志演义》号称明代“四大奇书”之一。《三国志演义》之“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人物、故事之“奇”;2)文章之“奇”。《三国志演义》之“奇”的形成,与史传、平话的遗传、传统英雄史观、道德史观、宗教思想的影响,以及罗贯中本人政治理想的制约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