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肉身菩萨”在中国佛教中是一个相当奇特的现象。它究竟源于何种背景,蕴含了什么意义,说明了什么问题,表达了什么思想?本文试对“肉身菩萨”现象进行了考证与分析,以期揭示其富含的中国佛教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宗教葬仪的形式折射出在哲学层面该种宗教对人生问题的终极关怀。汉、藏两地佛教中都存在高僧圆寂之后的肉身供奉现象。追溯历史,汉地佛教的肉身供奉制度始于两晋南北朝,渐盛于唐宋,至明清而流行。藏地佛教中的肉身供奉现象明显晚于汉地,卫藏十人首领鲁麦·喜饶楚臣可能是最早一位被肉身供奉的臧地僧人。鲁麦在丹底的求学经历提示了藏传佛教中的肉身供奉制度来源于汉地佛教的可能性。西域佛教中未见明显的肉身供奉现象存在。佛教中肉身供奉制度是佛教传入汉地以后,中国化进程中一个值得留意的现象,它主要受到早期道教追求肉体长生久视,以及儒家孝道观念下珍视形体发肤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宗教葬仪的形式折射出在哲学层面该种宗教对人生问题的终极关怀。汉、藏两地佛教中都存在高僧圆寂之后的肉身供奉现象。追溯历史,汉地佛教的肉身供奉制度始于两晋南北朝,渐盛于唐宋,至明清而流行。藏地佛教中的肉身供奉现象明显晚于汉地,卫藏十人首领鲁麦·喜饶楚臣可能是最早一位被肉身供奉的臧地僧人。鲁麦在丹底的求学经历提示了藏传佛教中的肉身供奉制度来源于汉地佛教的可能性。西域佛教中未见明显的肉身供奉现象存在。佛教中肉身供奉制度是佛教传入汉地以后,中国化进程中一个值得留意的现象,它主要受到早期道教追求肉体长生久视,以及儒家孝道观念下珍视形体发肤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北京名胜古迹考略──北京古塔汪建民,侯伟编者按:在中国早期的文字中,原没有“塔”这个字,塔的建筑是从印度随着佛教传入我国的。据印度佛教经典上讲:佛教创始人释迎牟尼的遗体被火化后,结成了许多晶莹明亮、五光十色、击之不破的珠子,称之为舍利子,舍利是梵文的...  相似文献   

5.
永州阳明山拥有秀丽的山水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但秀峰禅师的“七祖”身份,以及他的肉身舍利,从明代以来,无可争议地成了阳明山的镇山之宝,也是阳明山的灵魂。进一步宣传、打造阳明山的佛教文化品牌,对于提升永州这张“文化名片”的含金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章就山东兖州兴隆塔地宫出土遗物中的“安葬舍利碑”、鎏金银棺和石函上的图像进行了研究后,指出碑文中所说的于阗法藏法师可能是于闽王族;其赴“西天”取“世尊金顶骨真身舍利”,云游峨眉、五台,并因“恋皇帝化风.不归本处”的时代正值喀喇汗王朝进攻于阗的战争中,碑文中的“西天”可能是指于阗或疏勒等新疆地区。鎏金银棺上的“华严三圣”和阿修罗图像反映了中古于阗佛教的信仰,是受法藏的影响。鎏金银棺、石函上的涅柴经变图和龟兹石窟壁画不完全相同,是依据大乘经典錾刻的,但图像中的“魔王众”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7.
马里翁的肉身阐释学将肉身还原为与自我紧密相连的原初现象,重点关注审美经验与生活场景中的诸多肉身问题,阐述痛苦、愉悦与衰老等绝对性肉身体验,剖析“上手”与“在手”、“能感”与“被感”、自我之“肉”与世界之“肉”等肉身意识,彰显肉身与他者相遇的审美维度。肉身阐释学强调作为充溢现象的肉身通过自我感发主动显现自身,恢复了含混的、感性的、物质性的具身感知,拓展了肉身与文学艺术等审美领域交互阐发的理论空间,强化了美学与阐释学的深层对话与结合。  相似文献   

8.
法门寺相传创建于东汉,因唐代供奉佛指舍利而成为四大佛教圣地之一。明代木构唐塔圯后,又在原址重建砖塔,1981年明塔由顶至底中裂崩塌,仅余一半巍然斜立,一时称为奇观。1987年修塔时发现塔基下的唐建地宫,内藏佛指舍利及金银、陶瓷、琉璃、石雕和丝织品等各种器物600余件,都是唐代皇室的供奉品,其质地之精良,器型和装饰图案之精美,作工之精细,均无与伦比,而盛瘗舍利的四套金棺银椁更为豪华,格外引起游览参观者的注意。所谓佛舍利,是佛教传说中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去世(佛语称为涅磐)后,弟子焚其身,有骨子如五色珠,光莹坚固…  相似文献   

9.
印度佛经中有大量的“譬喻”,这是印度佛教为方便教人而常用的讲经说法手段,汉译佛经保留了这些“譬喻”,并对中国禅宗经典《坛经》中的“譬喻”产生了重要影响。《坛经》是佛教中国化的代表性经典,同时也是唯一一部被称为“经”的本土禅宗典籍,《坛经》或继承或借用了这些印度佛经中的譬喻,但同时又有一些创造性的发挥和改造,从而形成了《坛经》譬喻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10.
太虚大师是近代著名的大德高僧、佛教思想家和改革家,一生致力于佛教的革兴运动,到处弘法传教、兴办教育、住持寺庙。更重要的是太虚大师提出了“人间佛教”的佛学思想,这是贯穿太虚大师佛教革兴始终的基本精神,至今对佛教的发展还产生着巨大的影响。那么对太虚大师本人及其人间佛教的思想全面深入地了解,对我们今天更好地建设人间佛教是很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1.
"肉身菩萨"在中国佛教中是一个相当奇特的现象,它从一个独特的侧面反映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这一现象的出现,既与佛教的义理与经典记载承传有关,同时也深受中国本土生死观念--特别是道家肉身不死及儒家孝道观念的影响.本文试对"肉身菩萨"现象进行了考证与分析,以期揭示其富含的中国佛教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瑞光寺位于苏州盘门内。据宋范成大《吴郡志》卷三十一记载:“瑞光禅院在吴县西南旧普济院。宜(和)、政(和)间朱勖建浮图十三级,靖康焚毁。淳熙十三年,寺僧重葺,稍复旧观”。当时,寺塔改为七级,名瑞光寺塔。该寺屡遭焚毁,又屡经修葺。现今的瑞光寺殿宇是清代重建的,只有塔是宋代的建筑。塔是由梵文“Stupa”窣堵坡的音译简化而来,“窣堵坡”在印度的原义是“坟墓”。《魏书·释老志》载:“释迦生于周末,其卒也,门人积薪焚之,骨殖分散,大小如砾,弟子收置于瓶,建塔供奉”。这就是最初的塔。塔内供奉的遗骨称舍利,通常把释迦牟尼的遗骨称为佛舍利,佛舍利又有佛骨舍利和佛牙舍利的区别。后世僧人亡故,往往根据生前的地位建造墓塔,以贮藏骨烬。我国的古塔,是在汉代随佛教传入而出现的。它是印度的窣堵坡与我国汉代高层楼阁两种建筑形式相  相似文献   

13.
小乘佛教是东南亚国家人民信仰的主要宗教。关于佛教,虽然它诞生于公元前六至五世纪的古代印度,但后来由于印度教的盛行,佛教就慢慢地衰退了。在这种影响下,佛教分裂成不同派别,后期的佛教自称为大乘,把前期佛教贬称为小乘——乘是“乘载”或“道路”的意思。至今大乘佛教主要分布在中国、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而小乘佛教则分布在东南亚的老挝、泰国、缅甸、柬埔寨等国家。  相似文献   

14.
目连戏被称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内容取自佛经故事,宣扬的是佛教教义。但是它走向了世俗,并且与儒教、道教相安无事。从目连戏的演出活动可以看出佛教的中国化过程。  相似文献   

15.
九华山是地藏菩萨道场,除了寺庙众多,香火旺盛,还存在着奇特的肉身现象。自从金地藏开辟佛教道场以来,有据可查的肉身菩萨就达14尊。本文论及肉身菩萨的由来、成因及其所蕴含的独特文化,同时还阐释了肉身菩萨文化的历史传承及社会影响等。  相似文献   

16.
(一)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文后练习。 塔是随佛教进入中国的。相传释迦牟尼死后,其火化的骨殖变成许多黑白珠子,名“舍利”。诸弟子将其埋葬,并在地面筑一个圆形坟丘,顶上立一根“刹”以为装饰,名曰“窣堵婆”,简称为“塔”。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一个非常钟爱玉的国度。玉石的地位超然无匹,正所谓“黄金有价玉无价”。具有崇高品质的人,被称为“君子”——君子是怎样的?君子必须“比德与玉”。因为玉是高贵的,它兼具“仁义礼智信”五德于一身。古人认为,玉石是能够保护死者肉身不朽的。远在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玉石就已经成了贵重的陪葬物品。玉石  相似文献   

18.
藏传佛塔建筑物具有悠久的历史,有很多类型和多种功能。可用来供放高僧大德的舍利,安置活佛或高僧的骨灰或遗体,以及存放经卷、圣物、金银珠宝等;也可用来避邪镇魔,祈福禳灾,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是信众顶礼膜拜的一种崇拜对象。本文对藏传佛塔的起源和类型进行了梳理,对藏传佛塔的主要含义及象征进行了重点剖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9.
<正>周昉出身世家,父亲周庆元曾任监察御史,兄长周皓曾任执金吾,他本人则先后任越州、宣州长史。周昉能书,擅画人物、佛像,尤其擅长画贵族妇女。周昉的佛教画被称为“周家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人们视为佛教画的标准。他创造出的“水月观音之体”,以笔法柔丽、形象端严而闻名,为后世画家所效法。  相似文献   

20.
课本第 171页注 :“飞天 ,想象中飞舞在天空的仙人。”在佛教中 ,“仙人”是道家或道教的想象、理想。飞天是最低一等的佛。在佛教众多佛陀等级制王国里 ,飞天和侏儒同为最低一等。飞天手执乐器 ,飞舞天空 ,表示在大佛荫庇下服役的愉快。侏儒身形矮小 ,躯干健壮 ,彩绘或雕刻在龛基、梁下、柱顶等处 ,支举龛上梁上柱上重物 ,神情仍很欢喜。表示为大佛服役是快乐事。佛教希望这些下层的佛陀勤苦奉上 ,知足常乐。飞天不可称为“仙人”。“飞天”是“想象中飞舞在天空的仙人”吗?$陕西省长安县第十中学@姚林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