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亨利·詹姆斯笔下的小说和作品中,女性角色的塑造是其显著的特色:女性角色都是脱离了罪恶根源的形象,转而代表了美国的新价值,也代表了美国文化发展的新方向。在他的带领下,美国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开始有了新的意义,各种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也获得了很大的转变。文章围绕亨利·詹姆斯早期小说中的女性典型分析其笔下"美国女孩"的形象。  相似文献   

2.
伊莎贝尔·阿切尔是亨利·詹姆斯国际题材小说杰作<-位女士的画像>中的"美国女孩"形象,她的行动演绎并塑造着美国民族文化.伊莎贝尔在三个不同类型男子之间的情感选择,彰显了美国式自由精神及超脱一切的理想化本质,而其对于家庭责任感的道德恪守,不仅昭示出清教精神渊源,更是亨利·詹姆斯对美国民族文化的想象性构想.  相似文献   

3.
在亨利·詹姆斯国际题材小说中,“美国女孩”是文化叙事的主题性意义人物。一种文化的深层结构往往决定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行动方式。一美国女孩’在欧洲”的故事系列始终以新兴美国文化中的自由精神与严肃道德为“美国女孩”自身向前发展的行动逻辑,形成了自由与道德变奏的文化叙事模式。“美国女孩”在欧美文化差异中的行动完成了詹姆斯对形成中的美国民族文化的想象性重构。  相似文献   

4.
在亨利·詹姆斯国际题材小说中,"美国女孩"是文化叙事的主题性意义人物.一种文化的深层结构往往决定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行动方式."‘美国女孩'在欧洲"的故事系列始终以新兴美国文化中的自由精神与严肃道德为"美国女孩"自身向前发展的行动逻辑,形成了自由与道德变奏的文化叙事模式."美国女孩"在欧美文化差异中的行动完成了詹姆斯对形成中的美国民族文化的想象性重构.  相似文献   

5.
在亨利詹姆斯"国际题材"小说中,塑造了众多踏上欧洲朝圣之路的美国文化女性形象,她们对欧洲优势的向往,也并非是为了物质层面的需求,而纯粹是一种精神的企盼,并带有一种强烈的美国文化意识和自我道德意识。本文主要以亨利.詹姆斯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探讨从新世界来到旧大陆的女性在面临欧美文化的冲突时的文化选择和道德选择。  相似文献   

6.
“男性视角”、“女性意识中心”是亨利·詹姆斯“美国女孩”小说系列常用的叙事策略。以女性主义切入叙事技巧层面为探讨小说的社会意识形态提供了别一有效阅读立场;以此,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探讨“男性视角”、“女性意识中心”两个叙事模式,“美国女孩”文本之性别政治即浮出水面:在“他”的眼光中,“她”是欲望的对象化,是物的存在;而其自身意识深处,“她”们已内化男权文化而认同自身的客体身份和边缘状态。  相似文献   

7.
"女孩形象"是严歌苓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一类人物,这与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儿童形象有一定程度的重合。严歌苓笔下的女孩形象一方面折射了作家的创伤性童年经验,另一方面体现出作家细腻而又活泼的女性叙事视角。严歌苓塑造的女孩形象可以分为"文革"与"成长"两大类型,她们均体现出了女性特有的心灵世界和真实丰富的人性内涵。  相似文献   

8.
荣琰 《文教资料》2008,(28):26-28
女孩形象是王安忆小说创作中贯穿始终的人物形象系列.王安忆对女孩们的行为及心理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借她们的成长历程和价值评判表达了自己对童年关爱、自我身份与心灵世界的追寻,以独特的方式与角度回避与现实的直接冲突,张扬自己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9.
艾丽丝?门罗擅长描写平凡女性人物的命运,刻画平淡生活的真实面貌,被称为当今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门罗不同时期的短篇小说讲述了加拿大社会中平凡女性的命运。本文以《男孩和女孩》的女孩为例,探讨女性在男权社会的压迫下不断成长、构建女性文化身份的过程,从而表明女性必须认识自我的社会价值并实现自我诉求。  相似文献   

10.
父权视野下女性的声音——论余华小说中女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华小说以其先锋性独领当代文坛风骚,然而研读其文本,却发现,透过余华的意识深处浸淫着某些传统观念的深深积淀,存在着根深蒂固的父权文化思想。文章试以余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为依托来解读余华父权文化意识,由于余华在其小说里经常以男性的视点叙事,所以在其文本中呈现出很强的父权文化意识,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父权意识思维下,女性是完全畸形的;二是父权文化烛照下,女性呈现失语的状态。总之,在余华的小说中,女性难逃被看的命运。  相似文献   

11.
"父亲"在鲁迅的小说里是一个隐蔽的意象。父亲的缺席主要以"父亲死了"和"父亲病了"两种书写形态存在,这与鲁迅情感心理中的父亲情结有着极大的关系。"父亲缺席"现象背后暗含着鲁迅复杂的文化心理:既要走出父权文化的包围,却又不可无父,乃至要寻找理想的父亲。  相似文献   

12.
魏蓉婷 《文教资料》2011,(14):30-32
美国华裔文学作为少数裔文学中的一个亮点,集中体现了现当代华裔作家对自身族裔文化身份问题的探究与反思,他们通过小说的表现形式,从华裔家庭内部关系冲突中攫取素材,对华裔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认知进行解析注释。这些小说中,父辈与子辈间的代际文化冲突是一个鲜明的主题,由于华裔男性在文化地位与社会地位中的尴尬处境,父与子的关系模式不仅能反映文化因素在华裔家庭内部的影响与变化,而且可溯及两种异质文化由对抗到融合的主要线索,有助于理解当代华裔文学的独特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3.
14.
《小学生》2010,(2):91-91
“低碳”是什么意思?嗯,简单来说就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再简单来说,就是节约、绿色。有一个10岁的女孩,就开始了让人佩服的“低碳生活”。  相似文献   

15.
分析近年5部具有代表性的美国警匪类电视剧,可见其中主要出现了4类华人男性形象:冷血的中国政客、黑心残忍的华人商人、目无法纪的华人黑帮以及边缘异类的华人平民。在美国警匪片中出现的华人男性基本上都是负面形象,这迎合了华人作为美国“他者”的想象构筑,强化了跨文化下美国民族中心主义中自我身份优越意识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16.
《夜色温柔》是菲茨杰拉德的最后一部作品,历时九年才完成,自出版后对它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夜色温柔》中的女主人公经常被人们认为是“魔鬼”,她们貌似“天使”,却将男人玩弄于掌心之中,令其陷入万劫不复之地。可以从女性阅读和女性妇女研究所提供的批评视角来重新解读这部作品,女性从“天使”变为“魔鬼”其实是反抗父权统治,追求自身解放的过程。这反映了当时女权运动的兴起和父权文化的衰落。  相似文献   

17.
从同治十一年(1872年)到同治十四年(1875年),经上海出洋局考试合格的120名幼童,分四批逐年先后告别祖国,远渡重洋,奔赴美国留学。 当年幼童之一的温秉忠(宋庆龄姐妹的姨丈)回忆说:“最后的一天──他们的船驶到旧金山大桥下,旧金山给幼童们初次的印象,在以后很长的岁月中,他们仍生动地记忆着。许多轮船穿梭行驶,并排停泊。鳞次栉比的的整洁民房,树荫草地中的大厦,市区蜂窝似的商场。”幼童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身着锦缎长袍马褂,脚蹬厚底布鞋,头戴瓜皮帽,脑后拖着一条油黑发亮的长辫子,知书达礼的中国幼…  相似文献   

18.
《灵感女孩》是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作品,延续了之前作品对于东西方文化的思辨,融合了多种畅销书的因素,成为又一本畅销作品,身为二代美籍华人作家,骨子里还有着中国人固有的东方思维,其作品中对于东方文化的思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西方人对于中国人狡诈、懒惰、落后、刻板的认知。其中塑造的两个白人形象,更是颠覆了白人男性光辉高大的形象,让人们对于东西方文化有了更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听力轰炸",让女儿爱上英语 小雨会两岁半时,赵殿伟无意中发现女儿有语言天赋.有一次,赵殿伟在家里备课,不自觉地读起了英语,坐在一旁的小雨会听得非常认真,还小声嘀咕个不停."如果把这一天赋作为突破点引导女儿一步步迈向成功的大门,那该多好哇!"想到这里,赵殿伟立即行动起来.  相似文献   

20.
疯狂是美国文学的一个主题.文学中的疯狂异于现实疯狂,是作家们刻画人物形象、评论人世和精神世界的审美考量.本文将美国小说发展分为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以及后现代主义三个阶段,试图通过对每个阶段疯狂形象的分析,总结出文学中疯狂的现世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