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高校招收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多,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现:一是与学术型硕士同质化现象普遍,二是研究生培养质量不高,创新实践能力不足,就业困难。高校联合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联合培养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可以整合企业社会教育资源,大力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以桂林理工大学材料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为例,分析了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在产学研合作培养过程中通过深入与合作企业的科研合作探索出一些较为成功的模式,为创新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提高培养质量提供了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2.
本文梳理国内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研究,论述产学研协同驱动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必要性,提出发挥政府(教育管理部门)的监管职能、强化高等院校的育人功能、搭建科研院所科技创新与科研转化的平台、提升企业价值创造与服务社会的能力,以实现产教研融合、政企校研协同增效,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依托产学研合作平台,以青岛大学"控制工程"专业学生为研究和实践对象,探索出了一种培养研究生团队协作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新型模式。首先,以导师为核心,以项目为依托,提高其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其次,通过开展横向和纵向课题,提高其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最后,依托产学研合作平台,进一步增强其社会适应力。实践表明,青岛大学"控制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同时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成效。  相似文献   

4.
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新时代地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文章针对高校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所存在的弊端,提出由学生、学校、行业(企业)之间有机联动的"产学研"培养模式。以培养实践能力为出发点,"产学研"为衔接手段,校内实验中心和实践基地与校外实践基地为载体,根据地质工程专业的特色,构成独特的地质工程专业硕士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5.
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是农村优先发展的重要人才保障。文章采用实证分析方法构建农业硕士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型。结果表明,农业硕士实践创新能力与导师指导、课程与教学、专业实践内容以及专业实践管理相关,但性别、年级、学习方式和专业均不同程度影响农业硕士对其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各环节的态度差异。在模型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农业硕士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路径和策略,为我国高校提升农业硕士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宋鸽  王建 《教育教学论坛》2020,(16):277-279
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天津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校内科研平台与校外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提出充分依靠“科研育人”抓手,坚持以实践基地合作科研项目引领为导向,推进行业与企业专家进学校和专业导师进企业“双进融合”,探索双导师合作协同育人新模式,健全保障体系与评价机制,实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与实际科研问题解决能力的全面提升,着力培养既有“卓越精神”、又有“工匠精神”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7.
选择合适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分析和比较几种不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论述了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化工类创新型人才的优势以及与传统教育模式的主要区别。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在培养体系、建立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以及培养创新型化工专业研究生等方面的实践,可见产学研合作教育对化工专业研究生适应社会发展,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是培养创新型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高校研究生教育作为教育领域的最高层次,互联网的使用更是不可或缺。互联网在为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借助互联网优势,改革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当前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通过分析"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全日制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甘肃农业大学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以及对于全日制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成效措施,为我国全日制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科研训练与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现彬  陈闻 《高教论坛》2009,(11):103-105,111
本文分析了科研训练在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作用.以及硕士研究生科研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认为完善科研训练管理制度、丰富科研训练形式、拓宽经费来源、加强导师集体对科研训练的指导、建立产学研实践基地是加强科研训练环节.提升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资源共享校企合作模式材料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机制的优势及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案例显示,以该模式为建设路径能够提升材料工程专业硕士的科研创新能力。校企合作模式嵌入材料工程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有利于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部分。从当前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出发,结合该专业对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求,对其创新能力培养方法进行了探索,为加强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水平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研究生是否具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素质,也关系到高等教育是否能够创新,是否能够实现培养目标等问题。文章利用问卷调查法对我国某高校学科教学(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及培养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着重调查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术科研能力、学校对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本专业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以及导师指导等内容,分析目前学校针对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和有关问题,并对我国高校数学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理工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着创新意识不强、培养模式固化、支撑体系不力等几大问题.这种现状亟待变革.根据我国教育现状,借鉴传统的因材施教与西方的群类教育思想,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划分为专业精深型、应用转化型、产学研一体型三大类,据此设计不同的招考方式、课程设置、科研训练、实践教育等环节,建构差异化的培养模式.三类模式异同交错、合作互助,共同推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随着国内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各界对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硕士研究生独立自主的创新创造能力无疑是衡量其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通过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专业的学生、导师以及用人单位等进行多方调研,确定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而从培养机制、反馈机制、评价机制、导师队伍四个方面对硕士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进行了实践性检验,旨在增强硕士生培养的灵活性,注重动态调整,一改模式化、单一化的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分析制约经管类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探讨产学研合作对经管类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提出“1+PIE”经管类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并对该模式的实施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利用产学研合作提升经管类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部分。从当前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出发,结合该专业对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求,对其创新能力培养方法进行了探索,为加强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文章首先分析了高校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现状,并对分层递阶理论进行了概述,接着论述了高校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和实施,然后对高校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最后提出了高校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措施.  相似文献   

18.
研究生是高等学校培养的高层次人才,肩负着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创新发展。本文以近几年某导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实践为例,从持续提高导师自身的科研及实践水平、引导学生进入积极科研创新状态、因材施教、树立“重学术、重应用、重创新”理念四个方面,介绍了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措施和心得体会,简述了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效果,为进一步提高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随着高校单独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缺陷明显,为了培养出具有高素质、高技术技能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不得不考虑转变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现有的培养模式,探索一条新型的培养模式.产学研合作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是实现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型+应用型"双型人才的重要保证.文章探讨了实现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产业学院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校企合作及服务地方的重要平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需要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因此,依托产业学院建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产教融合协同培养机制十分必要。以山西大同大学资源与环境专业硕士学位点为例,论述了依托产业学院构建产教融合协同培养机制的必要性、实践路径和成效,为进一步研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产教融合协同培养机制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