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七子诗选》是沈德潜晚年回乡之后,主持紫阳书院期间所选刻,在当时影响极大,“吴中七子”亦因此而声名远扬。该选本与沈氏其他诗选有所不同,它既为本朝人诗选,又为晚辈后进者诗选,更为地域性选集,故而显得更为特别。其编选原因与沈德潜倡导风雅的诗学主张及通过诗选来奖掖后进和举贤荐能的意图有关。  相似文献   

2.
清代学者顾嗣立所编选的《元诗选》初、二、三、癸集,共收录元代诗人近3000家,诗作约25000首,是元代诗歌史上的第一部大型诗歌总集。《元诗选》的文献学价值是多方面的。现从《元诗选》的《凡例》、元诗文献搜集、诗人小传等为切入点,对《元诗选》的文献学价值进行论析。《元诗选》为保存与整理有元一代诗歌文献作出了巨大贡献,应载入中华文化之史册。  相似文献   

3.
清人沈德潜编选的《唐诗别裁集》是一部经典的唐诗选本,它取材全面,选目精当,较为完整地反映出唐代诗歌创作的基本面貌,同时还对评选作品进行评注,对初学者具有珍贵的参考价值.钱起为“大历十才子”之冠,是“十才子”中才能较为全面的诗人.《唐诗别裁集》共选录其诗歌30首,代表了钱起诗歌的整体成就,反映出沈德潜对钱起诗歌的认可与推崇,这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4.
沈德潜是清代著名的诗论家,他编选的《唐诗别裁集》可谓是一部堪称经典的唐诗选本。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以李白、杜甫为宗,但除了李杜这两个唐诗的双子星外,王维诗歌选录是最多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并推崇赞赏了王维的诗歌。试探讨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中对王维诗歌的选录和对其诗歌的艺术评点情况,以对王维诗歌进行一个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沈德潜是康乾盛世时期一位著名的评论家和诗人,他个人独特的经历与其创作的多部著作,形成了他复杂的诗学及其批评思想.沈德潜有《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清诗别裁集》四部独具特色的诗歌选本,这几部评选是沈德潜精心构思的著作.因此,以这四部评选中的序和凡例为主,来探析沈德潜的诗歌选本批评观,这是我们深入了解其诗学思想不可缺少的材料.  相似文献   

6.
在《答沈大宗伯论诗书》的两封信中,袁枚全面的批判了沈德潜的格调说。在文中,他批判了沈德潜“贵古贱今、尊唐抑宋”的复古论和“温柔敦厚”、“必关系人伦日用”的儒家正统诗教说,标举个性解放的性灵说,提出“变”是诗歌发展的客观规律,肯定“艳诗”等通俗文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钱钟书《谈艺录》和《宋诗选注》对陆游文艺观、作品、人品和创作方法等表现出了迥异的态度。究其因,《谈艺录》著于解放前,《宋诗选注》著于“反右”和“大跃进”的特殊时代。通过对二书关于陆游诗歌的爱国主义思想、爱国诗的创作动机及记梦诗特征评价的比较,分析钱钟书的写作旨意和趣向,以期能对把握陆游作品价值及其文学史地位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苏教版八年级教材选编了杜甫《春望》一诗,该诗非常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历来为唐诗选家和爱好者所看重。本文就多年的阅读与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这一诗歌风格的认识与体会。  相似文献   

9.
陈世镕是道咸时期皖诗名家,他将自己诗学观念与地域文化的认知映射到其编纂的《皖江三家诗钞》中。《皖江三家诗钞》辑录汪之顺、余鹏年(附余鹏翀)、江尔维诗作,三家各自的别集存世情况与入选原因各有不同,被构建成为一个地域诗歌体派。怀宁当地闲淡自适又相对质实的地域文化风气对“皖江三家”诗风形成与诗名传播起到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清代沈德潜评论:“三句说盛,一句说衰,其格独创。”(《唐诗别裁集》)李白此诗打破了绝句起承转合的规则,因此沈德潜称赞他“其格独创”。  相似文献   

11.
燕卜荪的《复义七型》是第一部将语义学中的“复义”问题专门提出来进行研究的著作。它以二百多段诗歌为例,通过详尽而细致的分析来说明“复义”是诗歌里一种强有力的表现手法。钱钟书的《宋诗选注》也运用新批评的语义分析法,他在注释中对二百多首诗歌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评点。本文试图通过对两位学者的诗学理论和诗歌分析方法的对比,说明英美新批评的复义理论对中国文论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发生的变异现象。  相似文献   

12.
古诗词中经常出现“断肠”一词,但原因却各不相同。彤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向子諲《阮郎归》)宋金议和后,抗金志士向子谨痛心疾首,“断肠”一词表现出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相似文献   

13.
钱钟书先生的《宋诗选注》是一部独具特色的诗歌选本,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他选诗角度与注释方法都不同于其他诗歌选本。尤其是注释部分,钱先生采用了中西结合、古今比较、修辞学、心理学等多种方法。仅仅是他运用“文学笔法”和“诗意的对话”两种注释方法,把诗歌的注释当作文学评论来写,用其他诗人的诗歌去解释诗句,这些方法的运用也显示了钱先生的才华与个人魅力。  相似文献   

14.
以导读《艾青诗选》为例,研讨如何推进诗歌选集整本书阅读,提出“利用学习单完成感知性初读”“重组学习单元完成探究性精读”“聚焦专题撰写短评实现深入性研读”“创意编选个性化微型诗选进行创意性编读”四条阅读路径能够逐步深入诗歌选集,实现有效通读、深度阅读与创意阅读。  相似文献   

15.
清朝“字狱”是我国封建时代思想专制统治发展的鼎峰时期。乾隆朝末期发生的《一柱楼》诗案,使得当时与乾隆帝以“诗友”相称的沈德潜亦未能幸免,但沈德潜在“字”上的遭灾并非只是受到《一柱楼》诗案的牵连,而是由于他所选辑的《国朝诗别裁集》已不符合当时统治政策的变化,所以沈德潜身陷“网”也在情理之中,只不过《一柱楼》诗案加重了对他的惩罚。  相似文献   

16.
王夫之的《古诗评选》以对传统诗歌法则的批判和重视建构为主要目的,因而对代表性诗人的分析重点在于该诗人所代表的诗歌范型和诗美理想,也非常注重确立各诗体创作的“元音”.但由于王夫之持诗歌退化观和遵循文体互参“以高行卑”的规则,其对“诗则”的批判与重建总体效果不大.但其注重对基本概念的思辨以及系统论证,仍然是他有别于其他人论断式的诗话、诗选、诗评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17.
黄遵宪评价自己在近代诗歌变革史上的地位,比喻为北美洲开辟时期“独立风雪中清教徒”,比今人称他为诗界革命代表更准确。他青年时虽已萌生革新诗歌的思想,但“我手写我口”和学习山歌等主张,并不适于表现近代新意境,今人对此评价过高。他出国后认识到“今古”的时代性区别,《明治名家诗选序》标志其诗学理论基础的转变。他明确了新派诗的方向是表现“异于古”的“今之世”和“今之人”,但艺术上只能基于古而扩展变化。诗界革命兴起后开始探索诗歌形式的改革,但来不及展开。黄遵宪是诗歌变革的先行者,文学史把他放在诗界革命中论述,模糊了诗歌近代化的探索历程和转型轨迹。  相似文献   

18.
曹操是建安文学的旗手和奠基人之一,他的诗歌曾以“气韵沈雄”,“豪迈纵横”,“古直”“俊爽”的风格而著称于世。其中部分诗歌无论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绝唱。关于他的诗歌的语言特色问题,前人已多有评论,钟嵘说他有“悲凉之句”;陈祚明、沈德潜说他“全是汉音”;游国恩先生承陈、沈之  相似文献   

19.
最近全国文学青年中掀起了一股“汪国真热”,汪国真成了文学青年心中“诗坛王子”。《汪国真抒情诗选》、《汪国真诗集》、《汪国真校园诗选》等诗书成了市面上最畅销的书,不仅小青年见此诗书爱不释手,就是许多中老年人也欲一睹为快。步入诗坛时间不长的汪国真写的诗为什么能在我国诗坛上刮起“飓风”,产生如此之大的“轰动效应”呢?其诗为何能产生如此之大的沁人心脾的艺术魅力呢?就这些问题,本文拟从诗歌的特征角度对他的诗歌创作做些理论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明蜀中十二家诗钞》是傅增湘先生藏园钞本中辑录的一部诗歌选集,共收录明代十二位巴蜀籍作家的诗歌作品613首((1))。该书在文本形式上仿照宋刻本,作品内容特色各不相同。该书抄录自崇祯本和礼邸本《石仓十二代诗选》,而后者目前已流失海外,国内目前还存有卷数残缺严重的“崇祯本”。因该书在编排方式上选择与底本不差一字的抄写方式,故对“崇祯本”有着重要的补逸价值。此书是傅增湘对乡邦文化整理的重要成果,收录作家少有别集行世,作品尤为他本少见,是明巴蜀作家作品的重要辑佚文献,足以资研究之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