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典教育,从夹缝中走来 《今日教育》:有人提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和价值存在于经典中.作为儒学研究专家.请问您认为何谓经典?  相似文献   

2.
《福建教育》2007,(4):9-10
与一般教育书籍相比,教育经典有着以一当十的价值。在新课改背景下,重读教育经典有着深刻的意义。什么样的著作才称得上教育经典著作?教师该如何认识教育经典?教师应该怎样阅读教育经典?《河南教育时报》记者杨磊围绕这些问题采访了单中惠教授。单中惠是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教育史教学与研究工作。相信他的观点会给一线教师以启迪。[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张晓红 《广西教育》2011,(34):19-19
如何让经典文化变得可亲可近,让学生想读、乐读,实现经典文化与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和良性互动?我认为应该以“乐”为价值取向,以学生的视角来观照经典文化,让其变得可以对话交流,可以情感相融,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经典文化的兴趣。  相似文献   

4.
围绕“经典阅读的意义与方法”这一主题,我想谈谈读经典的三个根本问题:什么是经典?为什么读经典?怎样读经典?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经典?每个学科都有若干经典著作,这些经典著作都是历史长河中各个时代人类智慧的结晶、时代精神的精华。判断经典的标准至少有:一是在思想史上是否引起争论,二是研究这一经典的成果有多少,三是是否经过较长历史时间的检验。要谨防仅以发行量的多少来判断经典。  相似文献   

5.
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经典阅读的数量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列出了推荐阅读的经典诗文和成本书的目录。但不可否认,经典阅读很多时候是枯燥的。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拉近学生与经典的距离,让学生乐读经典。好读经典,在享受经典阅读之乐中实现精神生命的成长呢?实践证明:创设经典情境,是比较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黄永斌 《学语文》2014,(3):41-42
初中生普遍喜欢看无价值的“闲书”,而对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缺乏兴趣,知识面狭窄,尤其怕读古典名著。因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就显得非常重要。那么如何选择名著,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经典名著呢?一、培养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教育心理学认为,  相似文献   

7.
流行与经典     
流行与经典,看上去好像是两个比较矛盾的词。什么是流行,而什么又是经典?也许,流行的东西经过时间的沉淀与洗涤之后,就会变为经典;而经典的却始终会被历史所记载。  相似文献   

8.
经典     
社会上“经典”两个字用得多起来了。开初爱用这两个字的,是学院里的教授们,好像这是他们的专用品。后来教授用得多了,引出了好多人的不满,觉得这样大方地乱用经典二字,其行为如同医生开大处方,得个感冒,给一堆进口的高档药。后来,经典这两个字到处都可见,于是,只好对经典两个字进行研讨。说到经典,首先是请公认的经典人物发言,例如请马克·吐温。请他出来估计不会引起争议,比方说:“他那么年轻,称得上经典吗?”“他的作品有争议,能算经典吗?”这样的质疑在马克·吐温的“入典”资格上,还没有出现过。可以认为他是一个各…  相似文献   

9.
看到孩子们盘腿席地而坐,手捧经典,摇头晃脑,高声而有节律地诵读着经典,我们往往是感动与欣慰,我们仿佛看到民族文化的传承后继有人。但我们是否想过,这样的表演经过了多长时间的操练,而日常真实的经典诵读的课堂又是怎样的?经典诵读的有效性怎样?在小和尚念经般的口诵里有多少经典真正进入了孩子的心灵?孩子们对经典诵读的兴趣怎样?[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经典文言,是母语原野的茉莉花,清新绵幽,雅香醇厚。她对于提升当代人的文学教养、德性修养、思想品质、民族文化绵延度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旨趣。作为一名秉有文化自觉的母语工作者来说.面对经典文言的边缘化境遇、语文教育的失重状态,我们焉能持鸵鸟态度?人为地在少年儿童和经典文言之间横亘无数的屏障,挟制儿童进入半殖民地的残缺阅读状态,  相似文献   

11.
黄纪周 《考试周刊》2011,(11):34-35
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选修课程的建设既为学校与教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又给学校和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开设选修课?每一系列的选修课程价值何在?怎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选修课?本文从人文精神的教育性、高考的功利性和民族文化的传承性三方面阐述了《论语》这部经典文化的价值定位。  相似文献   

12.
孟水莲 《现代教学》2013,(7):122-123
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其中的经典,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存在之本和发展的不竭动力。如何在当今全球化的浪潮中让学生从小能够浸润于经典之中呢?以下是我校以诵读经典活动为抓手,以文化人的一些实践。  相似文献   

13.
文学史本质上是人类追寻经典的历史,创造经典是文学发展的动力.而何谓经典并无定论.沈从文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他的现实主义品格、历史审美价值、世界人类意识三者相统一的独特经典观.重新认识沈从文的经典内涵,应对探讨20世纪中国文学经典缺失的原因和新世纪的经典创造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14.
随着国人对传统文化认同度的不断提高,如何阅读经典成为教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儿童经典教育需要教育者具备价值意识。用价值教育的眼光观之,经典教育需要对传统经典文本进行正确的价值解读和价值诠释,需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把握其中的价值理念;需要保持"温情与敬意"的基本态度和"抽象地继承"的基本原则;需要在继承传统诵读方法基础上,借鉴现代教育方法,注重方法的优化组合。  相似文献   

15.
黄爱琴 《广西教育》2012,(25):35-36
中华经典诗文源远流长,语言简练,意境优美,蕴含哲理。“经典是人类社会最有价值,最有用的知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要求背诵古今优秀诗文。实践证明,诵读经典诗文,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增强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如何引导小学生诵读经典诗文?  相似文献   

16.
说到英雄人物,我想每个人都能随口说出几个;但是说到坏蛋,最让你印象深刻的是谁?哪里有英雄,哪里就有坏蛋。现实中、电影里,总少不了坏蛋的身影。下面为大家介绍五大经典坏蛋,他们到底犯下了怎样的滔天罪行?你对他们有何看法呢?  相似文献   

17.
王怀章 《现代语文》2014,(6):108-110
阅读有什么意义?文学世界作品浩如烟海,到底什么作品对我们的阅读有重要意义?意义又在哪里?在这个被俗文学充斥的时代,经典文学阅读越来越不受人们重视。人们只为满足自己需要,或为打发时间,或为消遣,或为追求时尚,经典文学的意义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8.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习惯是一种惯量,也是一种能量的储蓄。诵读经典能传承人类的经典文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教师应努力创设诵读经典的氛围,促使学生养成自主诵读经典的习惯。  相似文献   

19.
互文理论和价值哲学为我们研究经典建构提供了新的视角,也让我们对这一复杂的文学和文化现象有了新的认识。互文性造就并维护着经典之间相互渗透、互为依托的共生关系,它既是经典内部一种维持现状、抵御变化的"保守"力量,但同时又为新经典的诞生摇旗呐喊、铺平道路,从而表现出"革新"的特征。价值哲学则让我们意识到,作为价值主体以及价值尺度的来源、且不断变化着的读者群体是经典建构这一评价活动的主导因素,从而也成为经典建构中最具"革新"特征的力量。经典建构也正是在包括上述几股多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进行着。  相似文献   

20.
为适应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红色经典回归教材的力度逐年增大。这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大举措。让红色经典在语文课堂落地生根,应从四方面着手:一是需要借助历史,使学生增进对经典之中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体认;二是从语言运用入手,发掘经典的言语表达特色;三是通过营造氛围,使学生入情入境,受到文本多重审美价值的濡染;四是运用思辨性思维,正确看待红色经典的时代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