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迎富"之风俗似肇始于晚唐,唐宋之际遂得以盛行中国部分地区,乃至演化为民间迎财神的习俗。"迎富"乃指迎祭"富神"、祈求富贵之义,即意味着将富裕和财运迎引到家。所谓"富神",亦称"财神",乃代表了富裕和财运。历代文献中所见"富神"共计有几种化身:木质妇人、弃子(蓬叶)、被拾曰富、黄土、五通神。而有关"迎富"的日子,则存在三种分歧:二月初二、"送穷"次日"迎富"或"送穷"当天即"迎富"。唐宋以降,各地"迎富"习俗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出野采蓬以祭之、迎富贵果子、郊游、接路头。这充分体现了同一种风俗在不同时代及地域的流传过程中传承与衍变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中秋节的历史渊源流长,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时期。据考证:“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中秋迎夜寒”,大概就是指古人崇拜月神和先农祭祀的典礼。东汉《礼祀》也说“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所谓“夕月”。就是指当时帝主“秋天祭月”的特殊礼仪,与我们现在的“中秋节”含义有本质不同。魏晋唐以来,皇亲帝戚和达官显贵们才逐渐将祭月礼制扩大化,进而演变为一种兼容“祭祀月神”和“饮酒赏月”为一体的习俗,据唐《开元遗事》载:“中秋夕,上与贵妃临太液池望月。”但此俗仅局限于上流社会。安史之乱后,南北民间才逐渐形成祭月拜月风俗。每到这天,人们用自己精制的圆形夹馅甜饼来祭祀月亮神,藉此表达对月亮神的一片虔诚;祭供  相似文献   

3.
“富贵”这一批评范畴在词学中被关注的程度明显高于诗文批评,这和“富贵”范畴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其本身的内涵及词学批评的特性有关:词的起源(民间、燕乐、秦楼楚馆)决定了词“绮艳”的本色。其繁盛时(宋)的社会风潮、文人时尚又决定了词继续流连与“温柔富贵乡”中。因此“富贵”这一范畴在词学批评中的具体涵义就在于:奠基于词人深厚的学养和博富的才情基础.词创作要既脱却穷酸寒俭之俗态。又不仅仅以镂金饰玉的财富的铺陈刻画为能事。而是超越刘意的“富”的外在形态的描摹,追求天然的“贵”的内在气象和神韵。营造出一种雍容典雅、风流闲淡、含蓄蕴藉、旖旎优美的气韵,如此“格高气逸,韵远思深”,方为真知“富贵”之上乘之作。  相似文献   

4.
读书与守穷     
有一句俗语叫“人有富贵,世多寒儒”,确实如此。从古至今,虽有“雨槛卧花丛,风床展书卷”式的“富”读书,但如蒲松龄那样被冷落荒斋,只剩“数卷残书,半窗寒烛”的穷读书却似乎更多。  相似文献   

5.
魏荣华 《考试周刊》2007,(13):53-54
财神是中国民间普遍供奉的善神之一,在民间信仰的诸神系统中,财神是出现得最晚的神灵之一,其起源目前仅能追溯到大约北宋。财神是掌管民间财运、富贵,因此他的出现受到了上至国家官府,下至普通百姓,尤其是商人的笃信。财神是伴随着商品经济愈加发达而出现的产物,他反映的是各个阶层对财富的观念。由于财富的不均,导致了每个阶层的财富标准不尽相同,甚至出现相反的愿望;再由于地域、文化等的差异,财神信仰从神灵本身、祭祀仪式等等方面都出现了多样的面貌。财神是中国民间信仰中多样化特点最突出最鲜明的神灵。本文试图从财神的起源、神明形象、寄托的愿望等方面,对财神信仰的多样性做一次廓清。  相似文献   

6.
春节习俗     
《神州学人》2008,(2):50-51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等。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相似文献   

7.
"送穷"的习俗目前在我国大多数地区已经消失了,但仍有少数地区还保留着。探讨豫北"送穷"的由来及在传承过程中时间的变化,从"送穷"的仪式入手,分析豫北地区安阳"送穷"日期的演变,可以得出豫北安阳等地区的正月初五晚上送穷习俗,实质上是古祭祀的一种延续。这一习俗在豫北及其他地区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区的民众心理,即强烈的脱贫意识。  相似文献   

8.
鲧禹治水是中国著名传说之一,传统解释认为鳅因治水方法不当而被杀,禹吸取其父失败教训,治水方告成功。本文在原始文化背景上提出新说,认为鲧乃古代人们治水时的“人祭”牺牲品,鲧是水神,以之作“人祭”意味着杀死旧神创造新神,鲧剖腹生禹即水神之再生。  相似文献   

9.
“高宗肜日”,乃殷王祭祖之事,而肜祭却来源于原始宗教的助日厌月仪式;人们从逐月迎日活动中体察到“日月相推而明生”,从而形成“变易”的认识,它为作为哲学概念的“易”之形成提供了自然基础——此即“日月为易”之实质;“易”以“变易”为本,而经学家根据自身的逻辑需要,才将“不易”提到首位  相似文献   

10.
西汉时期,“风俗”、“习俗”问题,经常引起朝野的深切关注。那时人们所说的“风俗”、“习俗”,大体上有两种含义。其一相当于我们所说的“风俗习惯”,即一个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历史传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等原因而长期形成的乡风民俗,这些乡风民俗世代相沿,具有较强的传统性和稳定性,在不同地区之间,又有明显的差异,即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其二相当于我们所说“社会风气”,即在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中具有比较广泛的参与和影响,又引起普遍  相似文献   

11.
“东皇太一”是什么样的神祗,说法颇多。周勋初先生在《九歌新考》中认为:“‘东皇太一’是东方的上帝太一,也就是齐国的上帝太一”,“战国之时,习惯上用‘东’、‘西’两个方位名词专指齐、秦两国”,“西皇即少(?)即白帝,亦即秦国上帝”。褚斌杰先生在《屈原<九歌>“东皇太一”解》中说:“《楚辞·九歌》是诗人屈原对当时楚国国祭的赋咏,其首篇《东皇太一》,所祭乃是楚国之保护神,‘东皇’即楚国之帝,‘东皇’是对东皇至高无上地位的尊称。”究竟它是哪一国的神祗,我们姑且不去讨论,从神格上考察,它应属于人格神的范围,能主宰风云雷雨,并能降祸施福,为此人们小心地向上帝求赐;为了讨好上帝,不惜奉献出大量的牺牲。但因为祭东皇太一,“祠在楚东”,不少学者认为东皇太一就是太阳神。龚维英在《<九歌>诸神本系女性神考辨》中认为:东皇太一等同于太阳神,将其归为自然神一类。萧兵先生在《楚辞新探》中对此亦有详说。但他又认为东君亦是大阳神,它们有新老之分,“东君”是“青年太阳神”,这就是说,“东皇太一”除了具有人格神的神格外,还具有自然神的神格。  相似文献   

12.
社祭,祭土地神也。什么叫社呢?据《春秋》、《左传》等所载,春秋战国之时,二十五家为一社,而在边远地区村寨,也有五户、十户为一社,或称田社。社日,必须祭社神。社日,分春社日,秋社日;“仲春祈谷是春社之日也;仲秋获禾是秋社之日也。”社日即立春、立秋之后五戊日。何谓社神?共工之子句龙,被称为社神,即土地神祉。《礼记·祭法》:“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  相似文献   

13.
摸钟辨声     
【原文】陈述古密直①,尝知②建州浦城县日。有人失物,捕得莫知的③为盗者。述古乃绐④之曰:“某庙有一钟,能辨盗,至灵。”使人迎置后阁⑤祠⑥之,引群囚立钟前,自陈:“不为盗者,摸之则无声;为盗者,摸之则有声”述古自率同职⑦,祷钟甚肃。祭讫,以帷围之。乃阴⑧使人以墨涂钟良久,引囚逐一令引手入帷摸之。出乃验手,皆有墨,惟有一囚无墨。讯之,遂承⑨为盗。盖恐钟有声,不敢摸也。 ──摘自《梦溪笔谈》 [注释]①陈述古:即陈襄,字述古,宋神宗时侍御史。密直:官名,“枢密院直学士”的简称。②知:主持,这里指做县令。…  相似文献   

14.
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赏月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  相似文献   

15.
韩愈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其诗文气象广大,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在这磅礴气象之下,也零星地记载着韩愈对自我个体的描述,“饥”“寒”“贫”“穷”等字眼出现于诗文之中,更有《送穷文》具体列出五穷: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结合其生平可知,其“穷”主要体现在前半生的经济窘困上,即“身穷”;其“困”主要表现在为官之后的伟大志向不被满足,即“志困”。这种身穷志困的现实经历对其身体健康、诗文创作和道统思想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东北元宵节有为死者坟墓“送灯”的习俗,山东及其他省份也有类似的民俗。文章仅对东北这一习俗进行考察,目的在于揭示东北元宵节“送灯”风俗的来源,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文化融合的大概规律。  相似文献   

17.
浅论宋代木版画中的多神信仰习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绘画反映生活,生活中的信仰习俗进入画家的视野是势所必然。从宋代木版画中我们也发现了宋代多样而具体的宗教信仰习俗:不光有对传统的门神、灶神、自然神、行业神、祖先神等的崇拜,还崇拜外来之佛教、拜火教(也称祆教)神。至于那些祈富佑福之神,更是备受人们崇信。兼容并蓄是宋代的宗教政策。  相似文献   

18.
《前》4、17、3: 贞:勿桒年于(?)土。王国维认为(?)土即邦社,“《说文解字》邦之古文作(?),其字从(?),不合六书之旨,乃(?)之讹。(?)从田(?)声,与邦之从邑丰声,籀文(?)之从土丰声同。邦社即《祭法》之国社,汉人讳邦,改为国社,古当称邦社也。”(《殷札征文》,遗书二集) 按(?)乃地名,卜辞说:“甲申卜,亘,贞:(?)(祟)(?),不于(?)八人,(?)五人。”这是因有祸祟之事而行祭的卜辞,(?)与(?)是两个并列的地名,(?)乃祭名(为了避免重复,在(?)后面省略了(?)字。)。故此辞贞间,是否于(?)(?)祭八个人,于(?)(?)祭五个人。既然(?)系地名,  相似文献   

19.
对红河哈尼族来说,糯米饭不仅是美味食物,而且还是民族精神的支柱。红河哈尼族不仅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山地梯田稻作文化,成为中国南方稻作文化典范。而且至今仍保留有与梯田稻作相关的祭祀、风俗、礼仪等,其中,糯米祭祀神灵是中国传统的稻作祭祀文化中的古老习俗。这一习俗至今仍然保留在红河哈尼族祭祖、祭山、祭寨神以及与农业相关的祭祀活动中,成为研究我们稻作祭祀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20.
历代经学家认为 ,古代出嫁之女在嫁前必先斋戒祭祀于宗庙 ,是不忘祖并借此学习礼节的习俗所致。但笔者则认为女子嫁前所祭之神不是祖 ,而是主管婚姻、生育之神高礻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