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贵州麻山地区苗族的丧葬仪式围绕核心人物亚鲁王而展开,在开路仪式上唱诵的《开路经》、在砍马仪式上唱诵的《砍马经》构成史诗的主体内容,唱诵史诗《亚鲁王》是葬礼的灵魂。在苗族丧葬仪式上展演的活态史诗《亚鲁王》为我们探讨史诗的仪式起源问题提供了鲜活的例证。史诗的仪式发生说对于文艺起源的探究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苗族史诗《亚鲁王》讲述了苗族英雄亚鲁一生的英雄业绩,其命运之坎坷、其性格之坚韧、其对手之凶残建构了史诗的发展脉络.亚鲁一生中拥有诸多对手,但其与兄长赛阳、赛霸的争斗才是贯穿整部史诗的主线.文章通过分析亚鲁英雄形象,在比较多篇《亚鲁王》异文的基础上,以英雄对手母题为切入点,探讨了史诗蕴含的苗族“人类同源”的观念,并分析了史诗内蕴的麻山地区苗族传统的祖先崇拜意识,认为史诗是对苗族远古社会历史事实的反映.  相似文献   

3.
从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及苗族丧葬仪式《指路辞》的田野调查实践中发现,在人类传统社会生活中,构成身份认同的方式可以由区域性共同生活环境、语言使用的民族性、宗教信仰的同一性、社会记忆的历史性等多层次特点所组成。民族身份作为一种文化认同的共同体,对于社会历史的记忆都有着相同的情感和来自"本位"的自觉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4.
《亚鲁王》以蝴蝶、糯米、集市等诸多意象构建了一个富饶宜居的祖居地,以30余个地理空间流转点出自东向西的迁徙路径,通过地理叙事显现出麻山苗族悲怆的迁徙历史。族群记忆感召族人在迁居途中重建与族源地相仿的地理空间,在丧葬仪式上吟咏祖源地以召唤亡魂回归故土,这两种形式为麻山苗族"归冢"意识的民族精神心理显现。史诗文本与演唱时空构成"互文性"关系,地理意象与"归冢"意识贯穿始终,形成史诗文本"沉郁悲怆"风格与丧葬仪式"向死而生"特征的鲜明对照。  相似文献   

5.
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在呈现历史变迁的本真状态时,塑造了一个被苗族人民奉为精神领袖的王者形象,大多数学者称之为"悲壮的英雄"。人神同体的亚鲁王既有英雄的典型特征,又有凡人的性格特点,他的主导思想是以民为本,即为了族群的生存、繁衍和发展而舍弃个人利益,改变自己的心性,忍辱负重,他是真正意义上的王者。  相似文献   

6.
流传于湘西和黔东北一代苗族聚居区的《苗族创世纪》是苗族口头流传唱诵的创世史诗。史诗的传诵主要通过主持巫事的巫师世代传承和延续。从社会记忆理论来看,《苗族创世纪·雷神史话》就是通过"祀雷"仪式和巫师的"现场操演",来建构历史真实,向人们展示苗族远古社会的"认知记忆"和"行为记忆"的。  相似文献   

7.
在壮族民间师公教祈雨仪式中经常被唱诵的壮族英雄史诗《布伯》塑造了一个多次与雷公斗争、为人间解除干旱的人间英雄形象。在泰国东北部,解释芒飞节起源的神话《青蛙神的故事》在"智斗"的情节上与《布伯》极其相似。通过比较二者的内容,可发现侗台语族群口头叙事与仪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外在张力,其背后是深厚的越巫传统、稻作文化与蛙崇拜。  相似文献   

8.
《开路词》是海葩苗族的口传经典,主要应用于丧葬仪式中的开路环节,祖师为亡灵指引道路从而顺利到达祖居地。海葩苗族《开路词》内容分为:祖师把刚死去的死者游荡的亡灵喊回来、祖师指引亡灵走阳间路、走阴间路及交代所需注意的问题、祖师告诫亡灵正式与人间告别。海葩苗族《开路词》反映了苗族社会的灵魂观以及祖先崇拜等方面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主要以歌师(东郎)传唱方式进行“表演”的长篇英雄史诗《亚鲁王》被誉为是苗族始祖亚鲁王的创业史.《亚鲁王》通过独立场面的串连叙述方式、在叙述中主动诱引旁观者能动性的表现以及以性格动作展示情欲的本质特征呈现出了鲜明的戏剧形态.  相似文献   

10.
在苗族文化中,寻根意识作为一种母题,通过各种文化形式表现出来,成为民族稳定的文化心理;从麻山苗族丧葬史诗《亚鲁王》的神圣仪式及诗化的阐述方式中,可以看到寻根意识的普遍存在,使苗族依然保持着对自然的原初生命感觉和敬畏之情,形成一种把万物生命看作一体的生态自然观;这种生态自然观展示了苗族的原初生命感觉和思维方式,带有原始信仰的神圣性,使得敬畏自然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观念;在人与自然相互信赖的和谐亲缘关系被破坏的现代社会里,寻根意识具有尤其重要的生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徽州丧葬仪式音乐的用乐程式与其信仰观念和仪式行为密切相关.它的用乐程式既有"一词多曲、一曲多用"固定因素,也有根据具体仪式过程而灵活随机选择曲牌种类的非固定因素.文章选取歙县岔口镇丧葬仪式音乐作为田野个案,结合音乐形态学、民族音乐学和仪式音乐民族志的研究理论来剖析徽州丧葬仪式音乐功能与作用,通过研究丧葬事项和音乐事项、...  相似文献   

12.
文章主要运用人类学家范.根纳普的"通过仪式"理论,从分离、过渡和融合的三段式视角,对贵阳市城郊刘氏家族的一场丧葬仪式过程进行了详细描述和研究,再现了汉族社会丧葬仪式的整个过程。文章以此个案揭示汉族社会对丧葬仪式的郑重处理,实质是对生的执着追求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13.
《老喜丧》和《希腊神话》两部作品呈现了东西方人不同的丧葬礼俗,本文从它们呈现出来的丧葬场面和过程出发,分析探讨东西方人的丧葬观,从而考察探索中西文化的差异和深层内涵,揭示人类文化之源。  相似文献   

14.
蒙古人的人生仪礼食俗主要有诞生食俗、婚事食俗、寿庆食俗、丧事食俗和其它食俗等。其共同特征是邀至亲朋好友参加,宾客必须备礼品,主人循例设答谢等,其礼节繁缛讲究。本文就蒙古人的婚礼食俗做一浅显探讨。  相似文献   

15.
商代青铜器种类繁多,组合多样,是商代礼制的重要物化体现。虽然商代礼制还不像后世礼制那样系统、有条理,但对于已经进入阶级社会,有着严格等级、阶层之分的商代来说,一些基本的社会礼仪制度,如等级制、宗法制、葬礼、祭礼、礼器使用制度等已经具备了初步形态,并在商代的社会生活中起到重要的规范作用。关于这些礼制的基本情况,在商代所出的青铜器中都能或多或少地得到一定体现。  相似文献   

16.
仪式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比神话和史诗更能真实、可靠地反映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文章试图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对古希腊婚姻仪式进行分析,揭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古希腊文明。  相似文献   

17.
陆羽思想研究是"陆学"理论研究的重要部分。而"风炉"上的铭文信息,正是研究陆羽思想的好素材。如果说《茶经》问世时的《陆文学自传》中所列书目是他"入世"的成绩单,那么,风炉上的铭文则可视为陆羽的"而立"宣言。本文旨在通过风炉铭文的解读,探讨青年陆羽的茶道观。  相似文献   

18.
汉水流域丧歌作为一个典型的汉水文化事象,其中蕴涵着丰富而典范的孝文化、乐感文化和伦理习俗文化等中国文化的核心内核。迎来送往、养生送死、慎终追远、追根溯源等传统道德标准是汉水流域丧歌创作和流传的最深刻文化动因,而其巨大的习俗传承价值、伦理教育价值、历史认识价值、社会心理价值和美学认同价值则是其长期而广泛流传的最直接的现实动因。演唱丧歌是汉水文化习俗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最普遍的表现形式,几乎伴随着汉水流域民俗大礼———丧礼形式的每一过程。加之汉水文化产生和繁育在世界文化遗产与中国道教圣地武当山、世界民间故事村武家沟村、汉民族第一部神话史诗《黑暗传》、第一个以“汉”命名并将“汉”字几乎覆盖所有中国文化事象的朝代汉代和汉民族民歌村吕家河村等古老文化化石和文化富集区所在地,在中国文化产生和演变的历程中具有典范和代表意义,因而,挖掘、整理、保护好汉水流域丧歌,并进而认识、利用、传承好汉水流域丧歌,不仅对于抢救、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利用地方文化具有示范作用,同时,对于在全球化背景下重新辨证深入地全面认识和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持续发展,有效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的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的建设,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且更具有直接强大的现实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9.
死亡如幽灵一样徘徊在人类身边,引起了古今中外众多哲人的思考。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死亡观内容极其丰富。在孔子看来,死亡既具有必然性,又具有偶然性。死亡可悲并且可恶。当生命与仁德发生矛盾时人们要选择杀身成仁。在鬼神观上,他怀疑鬼神有知觉。他重视丧葬祭祀等死亡仪式,主张进行丧葬祭祀时要依礼而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