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礼”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核心精神,战争在《春秋左传》中占据重要篇幅,春秋式的战争也十分强调礼制。笔者通过研究叙战语篇和具体分析泓之战,从经传差异、战争双方国家和主要参战人物等角度,探寻春秋礼制在战争文学中的体现和嬗变,总结出“礼”在战争中消退的政治、社会环境等原因。  相似文献   

2.
本文力图以《左传》为主要依据,通过对西周礼治之现实,春秋礼治的演进以及孔子对春秋礼治思想的继承的考察,凸显出春秋礼治思想在先秦礼治思想的封建化嬗变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对孔子礼学形成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左传》一书所反映春秋时期礼制的基本情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吉礼,吉礼为祭祀典礼,包括一年四季的例祭郊,雩,蒸,尝及禳解自然灾异的崇祭。2.凶礼。凶礼为丧葬制度,有会葬,助丧,殉薤等。3.军礼,军礼为军旅征战之事,有训练军队,行军作战时的祭祀与占卜,战后的赏罚情况等。4.[宾礼,宾礼是春秋时期朝聘,会盟的外交礼仪和制度。5.嘉礼,嘉礼乃婚嫁之俗,包括纳彩,问包,纳征,纳吉,请期,亲迎及膦婚等,另外,文中还简单介绍了春秋时期其它一些关的政治制度,如宗法官制,城廓规模,告逆等,文章最后简单论述了周礼对春秋时期社会生活的影响及;礼制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春秋晚期大夫家史的兴起,是先秦史学发展和史著形成过程中值得关注的现象.以《左传》所记载的一些春秋人物传说为切入点,考察《左传》对家史的取材,可知既有直接取材也有间接取材.这不仅可以说明家史是先秦史学发展的重要一环,还能提示我们先秦史著复杂的来源和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5.
我国丧葬的主要特点是厚葬、隆祭、久祀。在古人的观念中,丧葬不是单纯地安葬死者,它直接影响到社会的伦理规范及政治秩序。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统治者的需要,这种丧葬之礼变得日趋繁文缛节,透过《左传》春秋贵族的丧葬礼仪可见一斑。这些记载,不仅再现了春秋贵族的崇隆威仪,也折射出了隐于丧俗中事死如事生、儒家的伦理色彩、等级观念、家族制度等礼制文化。所以,丧葬制度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6.
苏喜珍 《鸡西大学学报》2013,(10):142-145,149
《左传》这一部以鲁国历史为主的编年体的史书为我们全面地展现了春秋时代的社会面貌。而就《左传》的性质来说,它就是一本史书,具有档案的性质,就是一部后人研究先秦社会的史料,也就是春秋时期记录的档案。早期的史官与档案工作者的关系密不可分,很多史官往往兼职档案工作。那么早期史官除了记录资料之外还有哪些职能?试就《左传》所记载的史官们的职能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7.
《左传》一书所反映春秋时期礼制的基本情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吉礼。吉礼为祭祀典礼,包括一年四季的例祭郊、雩、蒸、尝及禳解自然灾异的祭。2.凶礼。凶礼为丧葬制度,有会葬、助丧、殉葬等。3.军礼。军礼为军旅征战之事,有训练军队,行军作战时的祭祀与占卜,战后的赏罚情况等。4.宾礼。宾礼是春秋时期朝聘、会盟的外交礼仪和制度。5.嘉礼。嘉礼乃婚嫁之俗,包括纳彩、问名、纳征、纳吉、请期、亲迎及媵婚等。另外,文中还简单介绍了春秋时期其它一些相关的政治制度,如宗法官制、城廓规模、告朔等。文章最后简单论述了周礼对春秋时期社会生活的影响及礼制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人殉是古代社会特有的丧葬文化,其产生和原始人民的鬼神信仰观、社会生产力、私有制的发展密切相关。《左传》中有不少关于人殉的记录,透视《左传》,探寻文本中"人殉"特点,不难发现春秋时期传统的用人殉葬已然受到人民的批判,殉葬习俗正逐步衰落,人殉成为社会问题,人的价值和人主体性的觉醒越发明显,在此基础上,诞生了个人与社会的新关系。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的“礼”涉及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历代的礼学家有较多的研究,但对于其中的投降礼,却较少涉及。投降礼在《左传》中有三次确切记载:僖公六年,许僖公向楚成王投降;宣公十二年,郑襄公向楚庄王投降;昭公四年,赖国国君向楚灵王投降。实施投降礼仪通常是失败的国君“面缚、衔璧、肉袒”,大夫“衰绖”,士“舆榇”;接受投降的一方通常是“从之”,以礼相待。《左传))里的投降礼仪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春秋诸侯外交文化的发展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 ,其主要特征是 :天子主盟时期的诸侯对内寻求外交合理性、对外的同姓同盟和姻亲同盟性 ;诸侯主盟时期外交策略的成熟性、外交发展的成熟性 ;大夫主盟时期外交的黑暗性中所体现的结盟的暂时性和诸侯国外交私人化  相似文献   

11.
在《左传》中提取的人物、事件,使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Pajek,建立起春秋时期社会网络,定性、定量的对这一时期的历史社会网络做探索性研究.  相似文献   

12.
刘娟 《文教资料》2009,(18):50-52
中华书局本<春秋左传正义>后附阮元<校勘记>,与较早的单行本的阮元<左传校勘记>有相当大的出入,存在删减、增改等大量异文.通过对二者细致的比对、分析,时<左传校勘记>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以期对<左传>研究提供更有意义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三.《左传》与《史记》之不合 《左传》与《史记》记事,时有不合。细考其不合的原因,当是多方面的.就多数情况而论,是司马迁失考误采.班固批评《史记》“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柢梧”.其论并非诬罔太史公,这是一种情况.也有《左传》失误而《史记》正之者,这  相似文献   

14.
15.
司马迁在为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这四位春秋霸主作传的过程中,对《左传》的材料作了有意识的取舍与改造,因此也就形成了与《左传》不尽相同的霸主形象。其中蕴涵了司马迁对他们的总的评价,也表现了司马迁对历史和现实政治的态度,完成了自己内心情感的宣泄。  相似文献   

16.
《(春秋)(左传)谥号研究》是研究《春秋》、《左传》谥号的一部力作。论著显著特色是遵循“尊尊”原则,以“礼”统领全书;详细统计并细致分析了《春秋》、《左传》的谥号情况,体现了严谨的治学精神;论著对学术界关于春秋赐谥礼制中的多有分歧的相关问题也做了深入的探析,最大程度上还原了《春秋》《左传》谥号的原貌。  相似文献   

17.
从《春秋》《左传》看先秦时期女性的名字及其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时期女性命名取字的方式与男性不同,一是女性的名讳必须带上自己的姓,二是女性的名、字之间没有意义上的联系。先秦女性的名、字、号由母家国名、夫家国名、母家姓、母家氏、夫家氏、排行、夫谥、自谥等八种材料组成,能反映出籍贯、家庭背景、血缘关系、婚姻状况、德行善恶,如同一个个履历标签,具有标识身份的功用。作为血缘集团标志的姓是女性名讳中必不可少的组成要素,因此,女性名讳也就自然而然地具有识血缘、别婚姻的特殊社会功能,能满足周人禁止同姓内婚的社会要求。此外,周代女性的字、号往往带上夫谥和夫氏,反映出当时社会关系中女性从属依附于男性  相似文献   

18.
"可以"在<春秋左传>中宜分为两种情况助动词"可以1"和结构松散的两个词"可以2".本文通过比较分析认为,助动词"可以1"在<春秋左传>中处于绝对优势,"可以2"并非"可以1"的渊源.  相似文献   

19.
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普遍认同的一种美德,但不适用于战争中的敌方。在《左传》中,可见大量对敌讲诚信的言论和事例,其中有的是对诚信本质内涵缺乏理解,有的则是立足长远利益的政治策略。  相似文献   

20.
郑国是《左传》中记载较详尽的诸侯国之一。通过《左传》的文本,我们可以重建郑国的文化空间。文本中记录郑国的文字,显示出处于诸侯争霸的春秋时期的郑国人的生存处境及复杂心态;极具雄辩力的说辞记录,展示了言说主体的价值取向;《左传》文本中显示出郑国人某些学术观念;反映出郑国人在人格方面的自我修养和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