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论《九歌》祭祀主体为楚人祖先祭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九歌》的祭祀主要是对祖先神灵的祭祀。原因有二:《东皇太一》篇描写的就是楚人的祭天之礼,也是楚人的祭祖之礼。其次,《东君》是对日神的祭祀,也是对其祖先的祭祀。从东君以下七神,大多是对山川之神的祭祀,这七神的出场主要是为了助祀祖先神。巫觋通过表演山川神灵的爱情故事,以取悦祖先神,达到降神的目的。需要说明的是这些神灵都有相关的爱情神话背景。《国殇》不属于山川神灵却也位列其中,是因为古人最重视祭祀与战争,在祭祀祖先的时候也祭祀为国牺牲的将士,以示缅怀。  相似文献   

2.
屈原《九歌》作为祭歌,其祭祀文化不仅融合了中原的礼乐文化,也兼有南方巫风文化的影子。它不仅反映了楚地文化对祭祀的重视,还体现出楚地文化极富浪漫色彩和生活情趣等文化特点。这对于南方文化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九歌》篇目之争由来已久。由于对“九”的理解不同,有去篇说、合篇说,有迎神送神曲说,有即为现存篇数说。众家各执一辞,各持一偏,或有悖事情,或失之公允,或妄意揣度,故虽有可取,但终难变通。章意在对以上所提诸说剔经拨髓、说加蠡定,以求得近切当公允。  相似文献   

4.
《九歌》是一组具有国家祀典性质的祭歌,用于大型、重要的祭祀活动。《楚辞》中《九歌》的歌辞与宫廷一般的《九歌》之辞不同,是屈原于沅湘南郢之城邑为当地贵族及部落首领或酋长、土王们祭祀时改写或创作的歌辞,而绝非一般现代意义上的“民歌”或民间祭祀之辞。  相似文献   

5.
屈原<九歌>的总体结构和每篇诗作大致遵循了"迎神--祭神--送神"这一模式.并且呈现一定的变式,主要分为"神未至、神至、神走"这几种情况,形象化的人神聚散离合,使得<九歌>呈现出清晰的时空结构,最终指向的是不同的情感形态.在各篇章的部分段落,屈原巧妙地运用了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来构架诗作,尤其是想象和对空间的诗意描写,情感丰富,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6.
《周颂》和《九歌》作为南北祭祀诗歌的代表之作,存在很大差异,产生两者差异的原因有很多,而存在这种差异的原因,除了文学本身的发展以及艺术手法运用的不同以外,还有创作主体和祭祀目方面的差别,而更深层的原因在于由诸多客观的因素诸如由地域环境和时代进程所造成的南北文化意蕴的根本差异。  相似文献   

7.
湘西土家族苗族祭祀与《九歌》有紧密的文化渊源,甚至可以说《九歌》直接影响着湘西土家族苗族祭祀。通过考察不难发现,湘西祭祀不仅是服饰、祭祀展演程式、祭祀对象对《九歌》有继承,而且祭歌在内容和语言上也对《九歌》有继承。  相似文献   

8.
屈原的《九歌》它不是民间传统意义的祭歌,也不是楚国王室中供观赏的乐舞,而是诗人在楚国巫鬼文化中的祭神形式和楚王室乐舞的双重影响下,而创作的极具个性化的宗教性的祭歌。《九歌》以神灵因恋情上的失落与屈原在政治上的失意体现了同样的思维步调,这正是诗人忠贞为国竟遭疏离的悲凉情怀的真实写照,以民间的宗教祭祀为题材赋予了《九歌》中恋情诗的悲剧的文化意蕴,以深婉哀怨的抒情格调表达了其隐晦而深刻的政治讽喻性。  相似文献   

9.
从战国楚墓祭祀竹简看《九歌》的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望山一号、天星观一号及包山二号三座战国中期楚国贵族墓中出土的占卜、祭祀竹简载录了楚国人信仰的数十种神祗。通过对这些神祗的考察,我们认为《九歌》确实属于沅湘民间祭歌,而不是楚国王室的祀典。  相似文献   

10.
《周颂》与《九歌》分别记述了西周初期中原地区的祭祀活动与战国时期楚国的祭祀活动,展现了不同的祭祀特点和祭祀文化。这里从祭祀外在形式、祭祀内涵两方面比较研究《周颂》和《九歌》中的祭祀诗,主要探究其差异,最后从地域、政治与文化方面分析《周颂》与《九歌》祭祀诗的时代特征,以期更好地认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祭祀活动。  相似文献   

11.
宋玉的《九辩》与屈原的《九歌》虽都是以骚体形式委婉巧妙地抒发伤己不遇之情怀,然而两者在抒情方式、思想内容、体裁等方面有不同。在抒情方式上,二者与古乐的结合程度不同,描写的侧重点亦有别;在思想内容上,虽同为伤己之曲,《九歌》的自荐意味更浓厚;在体裁上,《九歌》是典型的骚体,《九辩》则更趋于向赋体发展。  相似文献   

12.
屈原的《九歌》是一组风格别致的具有艺术美的优秀诗篇。《九歌》在意象群体的塑造上极为成功,而且结构严密、精美,语言上也极富于艺术魅力。《九歌》堪与《离骚》媲美,有助于我们更深一步地去了解屈原。  相似文献   

13.
周勋初先生的《九歌新考》,是20世纪前80多年《九歌》研究的扛鼎之作。此书以总结评述历代《九歌》学说发端,运用宗教学、神话学、民俗学、文艺学诸方面的原理和资料,对《九歌》诸神祗的来源、性质作了新的考索,阐述了自己关于《九歌》乃屈原创作的新说,敢破敢立,不落窠臼,勇于开拓新路,创获颇多。尤其是关于东君、云中君、东皇太一诸神祗皆非楚产和楚有二女神传统的考证,见解异常新颖,发千古所未发,给学人以巨大启迪。其扎实严谨且自成体系的论述,足可成为《九歌》研究的一家之言而推进屈学、楚辞学的发展。当然书中也有某些不尽完善之处,然此微瑕无伤大美,此书仍不失为当代《九歌》研究的重要收获和力作。  相似文献   

14.
《九歌》是屈原在故楚祭祀神歌的基础上整理加工而成的,是原始初民祭祀心态的文学呈现。正因为这种取材的特殊性,加之表现手法的多样化,给后来的解读工作带来许多不确定性。前贤时彦多从不同角度给以诠释,有的过于坐实,有的过于空疏。本文从祭祀和抒情诗的角度出发,企图探求《九歌》的真正主旨。  相似文献   

15.
诞生于夏初、再现于楚辞的华夏《九歌》从汉代开始,一直被当作“沅湘巫音”解读,根源于其易学结构、巫术原理失传,更与对歌中诸神的误读有关,以易学原理、神话分析为基础,可以发现诸神与八卦的一一对应,并对《九歌》结构意蕴与古代易图核心的统一获得认识。由此发现《九歌》的仪式秘密,即以巫术方式折祷夏民的和谐、安宁、生生不息。而屈原以《国殇》作为楚辞《九歌》仪式高潮而非后人辑《楚辞》时窜入的可能如果成立,就是对其寓意的发挥延续,即祈祷楚国的和平安宁。诗人最后选择一个属于《九歌》的自沉,用生命完成对它的创作。  相似文献   

16.
<九歌>保存了战国后期楚地巫风巫舞的原始风貌,为探寻古代戏曲的起源提供了最为古老、直接的材料,其形式方面所体现的祭祀层次性、阶段性,内容方面所展示的故事性、舞蹈性为戏曲的起源,特别是歌舞戏的起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张渥的《九歌图》作为表现屈原《九歌》的最重要的图文本,给人一种直观的冲击,它以白描勾勒的手法,塑造出不同的人物形象,展现自己的爱国情感,也可以使人更加深入地理解屈原《九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8.
屈原《九歌》悲剧意蕴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九歌》以祭神的形式,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抒情方式。诗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格,浸润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蕴含着诗人在困境中对生命人生社会的思考和体验。诗歌祭神,实质是祭奠诗人的人格理想以及苦闷的灵魂,是诗人寻求超脱,自我拯救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9.
关于《九歌》之名,来源甚古,传世的就有“中原九歌”、“神话《九歌》”、“民间《九歌》”和“楚辞《九歌》”。本通过对有关献资料的分析,试图探寻出楚辞《九歌》名称的来源,理清它对前代的继承关系。  相似文献   

20.
《九歌》原是楚国南部流传的民间祭神乐歌,后经屈原的艺术加工与创作而流传下来。在遭受政治上的打击和迫害之后,屈原所抒的是请缨无路、报国无门的悲哀和怨愤,从而使《九歌》具有独特的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