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起云飞——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研究透视》,作为百年文潮丛书之一种,1997年9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刘增杰著。本书的研究视角较为独特。作者采用立体透视的方法,从三个方面对20世纪文学思潮研究的全貌,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一、历史形态篇。在“文学...  相似文献   

2.
王朔及其作品的出现是当代文坛不可忽视的一个文学现象,王朔现象经常与"大众文学""市场经济"等关键词共生,这一现象无法被忽视,却又与正统文学格格不入。王朔与学界不远不近的距离,使他犹如文学界的"个体户"。本文试从20世纪后20年代文学思潮的角度出发,对王朔现象进行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3.
正2020年7月,《20世纪中国戏剧史》英文版第一卷出版问世。此书由英国著名的罗德里奇学术出版社(Routledge)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联合出版。译者为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张强。该书英文版第二卷也即将出版。《20世纪中国戏剧史》英文版的海外合作出版机构是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团,该集团有着强大的全球市场销售和推广能力,旗下学术分社罗德里奇(Routledge)在国际市场更是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及学术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生态女性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一种重要的文学思潮,萨拉·奥恩·朱厄特的《尖尖的枞树之乡》是美国现代重要的生态女性主义作品。文章通过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探讨其中蕴含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5.
<正>研究20世纪下半叶新中国的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西方的传播,无论如何是绕不过中国外文局这座巍峨的高山的。如果说,《天下》杂志代表着20世纪上半叶民国政府和以吴经熊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合作,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一次重要尝试,那么中国外文局的历史则是20世纪下半叶,新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上的一个代表。本文仅从历史的角度,对中国外文局古代作品翻译出版史做一个简略的回顾。第一个阶段:1950—1976年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论述了费正清的中国史观演变,并对其产生背景和演变原因进行了分析。从20世纪20年代起,费正清开始研究中国近现代史,之后其中国史观逐渐形成,他的思想立足于"西方中心论",主要体现在两个大框架内,即"文明冲突论"和"冲击—回应"模式。20世纪70年代,受到美国国内外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费正清开始反思以往对中国的看法,对中国史观进行了调整,逐渐由"西方中心论"向"中国中心论"转变。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20世纪中外文学交流为研究对象,在宏观的文化背景中,阐释了20世纪中外文学交流的基本特征,从两个方面论述了20世纪中外文学交流的意义,并且对20世纪中外文学交流中出现的两种文化倾向作了评析,从而为刚刚开始的21世纪中外文学交流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规律.  相似文献   

8.
正2018年的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中国是主宾国。今年的书展上,儿童文学学者,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方卫平,带着他新出版的《中国儿童文学四十年》,与中外读者见面。该书由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简称:中少总社)以中文、英文双语对照形式出版。作者以亲历者的体验,向人们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历程。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距今已有54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最具  相似文献   

9.
正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出版社2017年5月出版该书是一本论文汇编,就中国与国际社会互动的一系列热点话题展开论述,内容涉及21世纪以来中国崛起的重要领域及面临的相应挑战,并对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在重塑国际秩序中的作用进行了评价。论文作者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中国香港的多所大学和智库机构,多是亚洲或中国问题研究专家。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负  相似文献   

10.
<正>世界文学中的"中国性"自歌德的世界文学观念在20世纪初叶传入中国伊始,学术界就将其应用到中国文学全球发展的论述中。其时,中国正在经历从朝代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的转变,民族意识和世界意识日益觉醒,中国的"中国文学"、"世界文学"观念因此得以创生。郑振铎是中国最早系统论述世界文学的学者,他于1922年发表的《文学的统一观》一文,认为人类文学虽有地域、民族、时代、派别的差异,但基于普遍的人性,文学具有了世界统一性,这就是世界文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外文局加大了向世界介绍中国的力度: *所属出版社由两家发展到11家,累计出版图书近2万种,总印数2亿余册。出版重点从政治理论书籍转到了全面介绍中国基本情况的书籍上来。从1980年起,依托自身编译出版力量强的优势,在国内率先与国外同业开展了版权贸易与合作出版的业务。20年来,与国外进行版权贸易共975种,其中售出723种,是中国向国外转让版权最多的出版机构。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阅读世界的“狂欢时代”。中国出版业出现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许多世界当代文学被大规模和系统地翻译引进出版,而今天,对世界名著的翻译很难再超越那个时代。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如何让世界通过引进书籍这种最常见、最大众化的文化传播方式,了解中国文化,了解当代中国?中国对外出版人从未放弃过自己的梦想与追求! 从法兰克福书展到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还有连续两年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简称“中国外文局”,下文同)主办的出版选题策划会,都可以看到中国出版人对外出版的追求与梦想一直像火一样燃烧。 为此,在2007年7月29日-8月5日,本刊一路追踪“国际出版选题策划会”,亲身感受到外国出版商正在怀着渴望“阅读中国”,而中国出版人也带着追求与梦想,积极了解国际出版界的需求。为此,本刊采访了近十位国际出版业专家和学者,以及活动的组织者之一——中国外文局副局长、总编辑黄友义,以其鲜活的互动内容奉献给读者。  相似文献   

13.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世界语者把世界语运用于民族解放事业,团结一批世界语者,共同抵抗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他们出版刊物向世界介绍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争取进步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他们用世界语发表宣言,呼吁人民团结起来,投入到抵抗侵略者的战斗中去。当时,在中国各地先后出版的世界语刊物有《中国报导》、《东方呼声》、《中国怒吼》等等。一些文学青年还把一些抗战小说翻译成世界语发表在刊物上,极大地鼓舞了民众的抗战热情。世界语运动融入到中国的  相似文献   

14.
赵凤玲 《文化学刊》2012,(3):164-168
什么是"文化失语症"?"中国文化失语症"为什么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思想文化界泛滥?文化和国家实力到底有什么关系?对于这些问题,学术界展开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本文论述了近代以来中西文化交流中"中国文化失语"的过程,认为文化失语与国家强大与否、国力强盛与否有着极大的关系。"中国文化失语症"的提出,正是中国经济强大、大国崛起过程中的文化反思,是探寻中国文化话语权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15.
正新加坡世界科技出版公司2020年2月出版该书主编赵江林(ZhaoJianglin)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高级研究员、副秘书长,研究领域涵盖国际经济、"一带一路"倡议、亚太地区经济关系、中国与周边国家经济关系、国别研究等。该书主要从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关系出发,探讨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宗旨目标、实施策略和政策建议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正一国政府在图书出版输出方面的推动作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出版业"走出去"的强度与快慢。那么,中国出版业"走出去"过程中,政府要发挥什么作用?怎样发挥作用?通过研究世界主要国家出版业"走出去"政府扶持因素,对推进中国图书"走出去"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政府推动美国成为图书出口大国一如美国是世界经济军事超级强国,美国图书出口在全球出版行业中地位也是举足轻重。早在20世纪90年代  相似文献   

17.
精品展柜     
《对外大传播》2009,(9):60-60
本期重点推介的是,由中国外文局和美国耶鲁大学合作出版的《中国文化与文明》系列丛书,该项目开创了新型合作方式,成为中美合作出版史上的开拓之举。系列丛书凝聚了众多中外学者和中美编译出版人员的心力与智慧,是跨越世纪、跨越大洋的合作,是60年对外图书出版的辉煌成果之一。 《中国文化与文明》系列丛书大型合作出版项目始于1990年,迄今中英文版同时在中国和美国出版发行了《中国绘画三千年》、《中国古代建筑》、《中国文明的形成》、《中国古代雕塑》、《中国书法艺术》,按计划全部项目将涵盖多文种画册、中国文学名著、中国哲学思想三个系列70种图书。系列丛书已经出版的部分著作,在两国均获得了多项图书大奖。从1997年首卷《中国绘画三千年》面世以来,多本图书已被中国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江泽民作为国礼赠予美国总统、国会图书馆和耶鲁大学等,在美国政界、文化界、学术界备受关注与重视,为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傅彤 《文化交流》2002,(3):32-33
王伯敏先生的绘画,评论家称为“学者妙造”。一因他是一位著述宏富的著名美术史论家,有《中国绘画史》《中国版画史》《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等41种编著出版,是我国20世纪下半叶美术史研究领域中学养深厚的优秀带头人;二因他的山水画造诣深妙,清丽朴雅.其用宿墨、渍水,润湿氤氲,苍茫磊落,自然而多趣,具有独特的神韵。  相似文献   

19.
20世际六七十年代的大约十年时间里,英美国家集中出版了几个主要的毛泽东诗词英译本,在当时的西方世界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本文在简要介绍当时英美国家出版的主要毛泽东诗词英译本的基础上,试图从当时中国的国内外环境以及外交和文化等方面探究英美国家毛泽东诗词翻译出版集中期的成因。  相似文献   

20.
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近代文化开始"觉醒",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本文对此过程进行全面梳理。鸦片战争时期,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的书籍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注,中国文化的开放程度有限。洋务运动时期,西方的物质文明与科学技术大规模传入,中国文化走向开放的程度扩大。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开始重视西方的政治制度,此时社会科学类"西书"出版增多、西方思想观念大量传入、人们日常生活开始涌现"西式"风尚和习俗,中国文化走向开放的程度进一步扩大。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随着《新青年》创刊、外国名哲应邀来华讲学、报刊开辟多元化译介等方式,西方思想被大量传入中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全面开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