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Xi日日记》是民国初年著名记者黄远生的一篇通讯。通讯是一种新闻纪实文体,今天的读者已司空见惯,不以为新,但在民国初年报纸上的文章是以政论为主,而纪实文字颇少。黄远生取西方报纸之经验,以主要的精力写新闻通讯,创造性地改变了当时报纸的面貌。他以上海《东方日报》、《时报》、《申报》驻京记者的名义撰写的《北京通信》(通讯)令人耳目一新,很快得到记者们的仿效。新闻学家黄天鹏说:“自黄生出,而新闻通信放一异彩……为报界创一新局面。”(黄天鹏《新闻文学导论》,上海光华书局,1930年版)这话说得并不过分。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媒体环境下,新闻媒体要取得长远的发展,首先要把握报道立场,坚持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由"愤青"式报道范式,转向理性包容的建设性报道;要遵循从"提供事实为重"转向"提供观点为贵"的受众为本的服务理念;记者在提高专业素养的同时也要学习新媒体技能,成为"复合型"记者人才。  相似文献   

4.
“黄远生为何当记者”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靳慧  陈斌 《新闻记者》2008,(11):74-77
<新闻记者>2008年5月号刊登的<黄远生为何当记者?--中国近代记者的新闻职业观初探>一文(以下简称<初探>),在一开始就表示:"试图将黄远生作为个案,论述其职业观的思想来源,力图在一个特定的语境下重新审视黄远生的职业观,并从一个侧面展现出近代记者的职业观在中国最初的建构过程."虽说角度独到,但个案的粗线条论述,最终影响到文章意图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张怀俊  张涛 《新闻知识》2006,1(11):39-41
黄远生是民初名记,被誉为报界之奇才。在短短的五年新闻职业生涯中,写下了大量广受欢迎的通讯作品。邹韬奋曾回忆学生时代为远生通讯着了迷,说“每天跑进阅览室的时候,心里最盼望的便是《时报》上又登出了远生的北京通讯”,并认为“当他替《时报》作特约通讯的时代,实在是《时报》最有声有色的时代”。老一辈新闻学黄天鹏谈及远生通讯当时的影响时说,“自黄远生出,而新闻通信放一异彩……为报界创一新局面”。  相似文献   

6.
宣慧晴 《新闻世界》2011,(9):175-176
目前各大报社采用的“打分”制考评体系,比之前的按千字计稿酬的做法已经进步了很多,相对来说更科学。但是,这一制度存在明显的缺陷,即主观性太强。一旦相关领导把打稿分当作了送人情,那么必将严重危害报社的发展,最终导致报纸质量的下降,读者的离去和广告业务的衰落。  相似文献   

7.
秦殿杰 《新闻三昧》2006,(12):52-52
读一篇好的通讯不仅吸引你一段一段地看下去,而且过后能不忘记,令你时不时地回味那些感人的情节。《检察日报》2006年5月12日第12版刊载的通讯《香炉里的秘密》就是这样一篇好稿。它是山东省临朐县检察院检察官冯恩国用第一人称讲述的生动故事。这篇1300字的通讯主要特点是人物刻画得形象逼真,在细节的描绘中凸现了人物的内心活动、表露出的神情,生动地显示了通讯的主题。首先是写“我”的心情。作者本人随检察院科长老张去犯罪嫌疑人家中搜取物证。在路上,“我”对这次任务充满了信心:付某(受贿者的妻子)是一名农村妇女,丈夫(宋某)都被刑拘…  相似文献   

8.
9.
宋儒“《冬官》不亡”说平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礼》原缺《冬官》,后人以《考工记》补之,宋以前几无异辞。到南宋时,出现所谓"冬官不亡 说"。此说滥觞于胡宏、程大昌,经过俞庭椿、王与之等人的推衍、论证,影响所及,元、明皆有人信从,于是 《周官》之学产生了"补亡"一派。其实,他们的观点大多站不住脚。首先,他们以后世"官专其职"的制度去 衡量周官,难免走入误区。其次,他们以《古文尚书》中的《周官》去衡量《周礼》,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再次, 《周礼》六官是否就是三百六十个官职,六官是否平均六十人,其实也难以确定。因此,他们的判断大多出于 臆测,恢复《周礼》古本的努力最终落得"窜乱圣经"之讥,实属必然。  相似文献   

10.
《报刊之友》2010,(11):185-186
《光阴的故事》系列水墨作品以八零后年轻女性的心境为创作蓝本,通过对她们生活空间的描绘,将其精神境界充分展示出来:  相似文献   

11.
一个普通的乡村支部书记,怎样才算是贯彻、执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好干部呢?新华社黑龙江分社蒲立业、范迎春在通讯《村支书佘树德语录》(见《新华每日电讯》7月11日第三版)一文中作了生动的描绘和解说,余树德——他就是一个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好榜样。这篇1400多字的通讯,写作上很有特色,采用主人公的语录、加上背景说明的形式,新颖而鲜明地刻画出了村支书余树德的精神风貌。记者记录、整理的语录,符合余树德的身份,语言别具一格。选取的6段语录,非常考究,  相似文献   

12.
《庸言》是梁启超1912年回国后创办的第一份杂志,而黄远生是该刊的第二任编辑人。作为报界奇才的黄远生接手《庸言》后,不仅对其作了业务上的改革,而且发表了一些重要的论说和时评。在《庸言》杂志相关文章中,黄远生对报刊与社会关系、报刊作为公共舆论平台、办刊态度、文艺启蒙等作了深刻的阐述,反映了黄远生新闻思想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秦殿杰 《新闻三昧》2005,(11):46-47
今年8月12日,新华社播发了通讯《将军为谁而生——杨业功先进事迹采访手记》。这篇通讯是新华社国内部女记张严平写的,约3000多字。但是,读来并不觉得冗长、乏味。生动的情节、感人的抒情,描绘出杨业功将军的崇高品德,感人至深。  相似文献   

14.
《庸言》是梁启超在辛亥革命后从日本回国创办的当时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政论刊物。该杂志秉承梁氏一贯的宪政主张。从梁启超任主笔到黄远生任主编,《庸言》的编辑思想既有不变,亦有转变。其不变体现为:始终宣传宪政和新民思想,贯彻报刊是社会改良工具的理念。而转变体现为从独立、主观到公正、客观,从政论演绎到注重事实,从政论工具到公共舆论平台。  相似文献   

15.
第三届“中国新闻名专栏”评比揭晓,解放军报《兵说兵事》栏目榜上有名。回头看,这个专栏已经举办了整整3年,战士们你说罢我登场,七嘴八舌讲述军营大家庭的家长里短、喜怒哀乐、酸甜苦辣。3年来,这个专栏的背后也发生了很多故事.如果把这一篇篇稿件比作军营常青树上的绿叶,这些“背后的故事”恰似这片片绿叶投在大地上的浓荫,一样的多姿多  相似文献   

16.
在纪念建党85周年的日子里,我忆起了一个共产党人——一个党的领导干部.与一本书——一本可说无人不晓的红色经典的书的故事。这本书就是影响了几代人的《红岩》。他,就是肖泽宽同志。  相似文献   

17.
张玲 《档案管理》2018,(2):74-77
以2006年-2015年CNKI数据库为数据源,对期刊的hc指数和hd指数分别进行统计,然后从动态和静态两个层面对《档案管理》的现实与潜在影响力进行了描述,并与《档案学研究》《档案学通讯》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档案管理》10年来影响力平稳发展,呈逐年攀升态势,各年度期刊论文平均质量高,论文价值和期刊影响力的有效释放期约为五年左右;hc指数对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测度稳定性好,hd指数对期刊的网络传播速度反应灵敏,对期刊的潜在影响力测度敏感.  相似文献   

18.
袁方 《出版经济》2005,(2):50-51
<洛伊斯的故事>是法律出版社对外合作出版分社2004年度力推产品之一,根据美国兰登书屋Doubleday出版公司的<集团诉讼>翻译而成.  相似文献   

19.
在2001年全国青年摄影记者评选中,《华商报》的谢海涛荣获“全国十佳青年摄影记者”、胡国庆、蔡勇荣获“十佳”提名,这标志着该报在全国强势媒体新闻队伍中异军突起。解读《华商报》摄影记者“大面积”获奖现象,笔者认为该报大大地拓展了摄影新闻的题材和范围,形成了富有个性特征、富有独特风格的暗访摄影报道。这是其创新求变、获得同行认可的成功所在。一、对舆论引导与传播价值关系的认识。《华商报》利用新闻摄影传播新闻。不仅与文字报道具有十分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而且新闻摄影比文字报道更具有强势和视觉冲击力。该报的新闻摄影在内容上不仅积极向上,生活气息  相似文献   

20.
中国蓝网是哈尔滨广播电视台的官方网站,作为官网除了承载哈尔滨广播电视台自制节目的上载发布之外,如何在互联网的红海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优势,制作出独树一帜、吸引眼球的内容,是每一个带有传统媒体烙印的新媒体人所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