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生本土化文化与中国高等教育□吴岩世纪之交的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市场经济和新科技革命的挑战。然而还面临着新生本土化文化的挑战。它对高等教育的作用方式较为隐蔽,更应给予深入的研究。一、新生本土化文化的形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中国的现代化应包...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的各个子系统中,文化与高等教育的关系总是最为密切,最为直接的。政治、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总是通过文化这一中介进行的。文化功能是高等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原生功能。高等教育与文化天然是水乳交融的关系,中外教育史和文化史都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而且,越处于卓越文化的前沿,越主动顺应文化变迁,高等教育越是繁荣。反之,亦然。在外国教育史上,英国的牛津和剑桥就曾拒绝与文化变迁同步,导致了高等教育的相对滞后。在中国历史上,北大的蔡元培时期则是正面的例证。当代中国处于文化转型期,高等教育能否发挥其作用,发挥什么作用,怎样发挥作用是本文的主要议题。  相似文献   

3.
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特点刘海峰(厦门大学)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是世界上办学历史最悠久和连续性最强的国家之一。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也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制约,中国古代高等教育带有浓厚的中国...  相似文献   

4.
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平在日益深刻地影响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改革与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同时也给高等教育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高等教育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投资渠道多元化将为高等教育经费的大幅度提高提供机遇;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因此,深刻、理性地研究和分析经济全球化对高等教育,尤其是对中国地方高等教育的影响,并制定适合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乃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5.
世界性、民族性是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中两个最基本的文化要素。高等教育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实际上是现代性与传统性的关系。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发展道路,就是国际化加民族化。  相似文献   

6.
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现代化,代表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意蕴。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生长的灵魂之基、精神之源,凝聚着家国情怀、人本精神、求真务实、创新精神,是支撑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思想力量。需在把握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特质基础上将这些文化力量转化为文化表达,培植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中国精神与中国性格,为世界高等教育现代化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7.
中国高等教育特色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高等教育特色探析李文长教育与政治、经济及文化必然联系的普遍法则决定了这样一个事实,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础构成部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是实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目标的根本性措施。“科教兴国”战...  相似文献   

8.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的冲击打乱了中国社会既有的发展秩序,晚清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各个领域开始发生变革。由于文化历史与传统的原因,晚清的文化变革较为缓慢并带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晚清文化民族性深刻地影响了晚清高等教育的演进。  相似文献   

9.
21世纪初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思想的核心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事业面临着各种机遇与挑战,需要形成一套符合实际的、用以指导改革与发展的思想理论体系。引导未来发展的中国高等教育思想体系,应由三部分构成,即高等教育社会思想体系、高等教育自身思想体系以及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行动准则。其中,21世纪初中国高等教育社会思想体系(包含政治教育观、经济教育观、文化教育观)正在发生变化;而高等教育自身思想体系的核心理念是人文与功利相统一的价值观、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合格和谐多样的质量观;坚持世界性与民族性统一则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行动准则。  相似文献   

10.
2010年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中国与东盟高等教育合作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推进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实践,必须对与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较为紧密的、不可回避的几对关系——营利性与公益性、教育资源的输入与输出、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国际化与民族化——分别加以阐析,尽力找出二者的最佳结合点和平衡点,以便作出科学的政策抉择和正确的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1.
西方高等教育的传播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形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西方高等教育的传播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形成朱国仁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伴随着西学东渐的文化大潮和西方高等教育的不断传入而逐步形成的。我们虽不赞同“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是完全照搬西方的”这一观点,但西方高等教育的实践与思想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形...  相似文献   

12.
主动适应分类指导趋利避害──论高等教育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的基本对策大连理工大学谢秉智,迟景明一高等教育的发展受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一般而言,经济因素即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在其小起着根本的和决定性的作用。新中国的高等教育是...  相似文献   

13.
1 99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制度的一系列变革 ,可以较为确切地称之为“重组”。重组并非是抛弃原有的系统 ,而是以新的理论和原则为指导 ,用新的模式和运行机制对原有系统进行根本性的改造并发展成为一种新的系统。其基本发展趋势可以归纳为“分权”、“分层”、“竞争与合作”。新系统的形成为中国高等教育适应 2 1世纪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化下文化帝国主义的扩张造成第三世界对民族文化认同的疏离直至消解。民族文化的消解,意味着一个民族在文化意义上的消亡。面对全球化的浪潮,中国高等教育突出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实现现代文化的本土化,一方面是为了加强民族认同感的培养,以防止文化帝国主义借全球化名义进行西方文化扩张和文化殖民;另一方面也是坚持全球化下文化多元化的需要。中国高等教育应着力传承和创造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在继承中国丰富的传统教育思想资源和总结中国高等教育百年实践经验基础上重新建构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使中国高等教育成为“中国的”高等教育,而不是西方的附庸。  相似文献   

15.
关于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国际经济、政治、文化三大挑战和国内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转变”以及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深化改革的挑战入手,对如何确立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提出以下七点思考:第一,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必须更加坚定地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第二,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应当确立“向大众化阶段推进”的发展战略。第三,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的有效选择,是坚持“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战略。第四,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实施“多样化”、“特色化”战略的同时,必须坚持“系统优化”的战略思想。第五,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必须确立“向现代化目标迈进”的战略。第六,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必须确立“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战略。第七,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以改革为动力”和“将改革贯穿始终”的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16.
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文化选择与创造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文化选择与创造潘懋元,朱国仁高等教育具有多种功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层面来考察。本文所要探讨的是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是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高等教育如何改革与发展以回应这一挑战,是目前...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走过50年的风雨历程,其发展的推动力是什么?本文对这50年进行了理性考察,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动力源是政治,次动力源是经济,隐动力源是文化传统,而发展的新动力源是人的全面发展。同时,提出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动力源将是政治、经济、文化、人的全面发展等诸因素组成的和谐整体。  相似文献   

18.
市场经济与高等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市场经济与高等教育王开达重庆交通学院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使高等教育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教育与经济是互动关系,经济是教育的物质基础,教育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要与经济、政治、文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与此同时,高等教育内...  相似文献   

19.
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李余生,殷辉安高等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历史产物,其发展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一方面,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其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会产生对高等教育的需要,从而促使高等教育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刘玉成 《广西教育》2013,(35):4-6,23
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区域性合作是中国与东盟各国参与国际化进程,推动区域一体化的重要举措。应立足双边教育发展的现状与特点,积极确立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的战略取向,即以语言教学为平台,不断拓展中国-东盟教育合作新内涵;以文化认同为教育合作的着力点,积极推进中国-东盟区域合作和谐发展;以平衡知识要素为教育合作重心,推动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