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信息量急剧增长,信息的内容变得极其复杂。为了有效地查找所需信息、识别虚假信息、防范有害信息、揭露欺骗信息,学会科学的信息选择已成为时代的呼唤。信息选择主要包括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和选择性应用4个环节。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验、价值取向、文化修养、知识背景、心理结构、性格特征等各不相同,致使个体在信息选择时表现出明显的个性化特征。鉴于此,我们应了解信息选择的基本原则,明确信息选择的引导策略,掌握信息选择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2):I0014-I0015
科技日报讯美国萨克研究所开发出一种新的记忆模型,能解释人们在经历一次事件后的几小时里,神经元是怎样选择性地保留记忆的。因何留在记忆里的只是事件的几个细节而非全部 科学家提出记忆保留机制新框架 美国萨克研究所开发出一种新的记忆模型,能解释人们在经历一次事件后的几小时里,神经元是怎样选择性地保留记忆的。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这一新框架提供了关于记忆机制的更完整过程,有助于人们进一步理解帕金森式症、老年痴呆症、外伤后抑郁、学习障碍等紊乱性疾病。相关论文发表在最近出版的《神经元》杂志上。  相似文献   

3.
刘则渊  韩震 《科学学研究》2004,22(2):129-136
以赵红州主编的《大科学年表》中1540-1950年的3487件科学事件作为统计样本,得出了近代科学事件和数学事件随时间发展的总体趋势,并讨论了近代三次科学革命和数学革命的特点和联系;进而给出近代数学高潮形成和转移的规律分布,对近代数学高潮、哲学高潮以及科学中心期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时结合历史背景,对近代数学的发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请学会遗忘     
<正>遗忘是记忆中的一个特殊功能。人类的感觉器官接收到的信息非常多。而遗忘使得人只保留重要的、相关的信息,减轻大脑空间压力,有积极意义。一个事件会否被遗忘,跟与其联系之事件的数目、它所唤起情感和时间,还有和身体状态有关。但普遍认为,相对于记忆是主动,遗忘是被动的。就是说,人能够主动选择记住某件事,而不能选择去忘记某件事。为了避免将重要的信息被遗忘,人们通常的做法是:复习。根据目前大脑研究对解释记忆的生理基础所提  相似文献   

5.
叶永烈为《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撰写的“科学文艺”条目,以1904年荒江钓叟在《绣像小说》里发表的《月球殖民地小说》作为中国科幻小说的最早作品。他所持准的科学幻想小说定义是,“通过小说来描绘奇特的科学幻想,寄寓深刻的主题思想”,并且标举“科学”、“幻想”、“小说”三要素。这其中有可议之处:首先,“寓意深刻”不可作为文体的判断标准;其次,所谓“科学幻想”,叶氏要求它所描绘的“幻想是科学的,而不是胡思乱想”,  相似文献   

6.
1633年发生在罗马的伽利略宗教审判不仅是关于新旧宇宙观的争论,而且是科学和神学斗争的一次正面交锋,是科学史上的重要事件。本文选取了几幅描绘伽利略审判的艺术作品,通过对它们进行分类、对比及细节分析,并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原因,讨论了不同立场的艺术家在创作作品时所持的观点和艺术视角,分析了以视觉形象表现出来的不同时代公众对伽利略审判事件的认识,从而揭示科学、艺术和时代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正>你是否为记不住单词、历史年号等烦恼?你是否对《最强大脑》《一站到底》里的记忆超人艳羡不已?要想记得多、记得牢,有效率的记忆方法至关重要。本文将为你揭秘最新、最科学的记忆原理,搜罗更有效的记忆方法。也许不久之后,你也可以挑战"最强大脑",成为"记忆达人"!  相似文献   

8.
科学研究文献中除了日常阅读的文本,还有着各类表现了丰富内容的图像。《描绘的技术与科学的形态——科学·图像学的世界》一书呈现于读者的是以图像形式表达的科学技术的各个方面,不仅对图像的涵义内容进行解读,而且探讨了所被描绘的历史背景。围绕科学实践活动中对视觉表象的运用进行叙述,力图再现一幅幅鲜见图片背后的故事。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技信息》2005,(15):68-69
模拟仿真是科学发现和结论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在讨论了计算机模拟仿真基本概念和重要性基础上,重点对离散事件模拟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以一个排队服务系统为例,详细阐述了基于通用语言和下一事件模拟方法对系统进行模拟仿真的详细分析过程。  相似文献   

10.
卫郭敏 《科学学研究》2011,29(12):1775-1779
 科学作为一个具有层次性的系统,其宏观层次的演化具有稳定性的特征,并且对具体科学活动具有规范性指向作用;其微观层次的演化具有不确定性的特征,科学实践是一个充满选择性的随机过程,科学发现的进程常常体现着非逻辑性的特征,科学成果表现出一定的情境性。从整体性的视角分析科学的演化,把科学的宏观特征和微观特征辩证统一在一个整体内研究,认识到科学中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联系,进而得出较为全面的科学演化图景。  相似文献   

11.
李秀华 《科教文汇》2008,(9):161-161
哈代结合英国小说艺术传统与现代艺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德伯家的苔丝》作为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在叙述和描写层面体现了哈代精湛的语言艺术。本文从叙事艺术特色、场景的描绘和象征手法的运用三个方面讨论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中所表现出的高超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12.
计算机应急响应系统体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急响应是维护计算机和网络系统动态安全性的关键问题 .提出了基于层次化模型的计算机应急响应系统体系结构 ,从安全服务层、系统模块层、安全研究层的角度对系统的功能需求、模块划分和相应的技术支持给出了明确的定义 ,针对计算机应急响应系统所关注的事件响应、安全监控、入侵追踪、灾难恢复等问题 ,结合向用户提供的安全咨询、安全公告、安全状况分析等服务功能 ,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  相似文献   

13.
具有输入时滞的关联不确定大系统的分散鲁棒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一类同时具有输入时滞以及不确定参数的关联大系统的稳定性问题.基于所谓的还原法,给出一种新的状态反馈控制器的设计方法,这种方法的不同之处在于利用了时延的大小以及反馈控制的历史信息.根据Lyapunov稳定性理论得到了系统在控制器作用下稳定的充分条件,所有条件都化成可解的标准线性矩阵不等式(LMIs)形式.最后给出了一个数值例子,说明结果的可行性,并和一般无记忆的控制器相比较,说明建立的控制器有着更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14.
《结构化学》是化学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具有抽象、难学等特点。通过对该课程任课教师的访谈调研和文献分析,提出了《结构化学》在线测试系统的功能需求和设计系统的详细功能,如学生测试、用户管理、抽题规则管理、考试题库管理等,并给出了系统实现所运用的核心技术和主要功能模块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介绍了我国近代杰出核物理学家沙玉彦早年所著大众科学读物的概况,其所著的《科学史》是中国科学家编写的最早的科学史读物。阐释了沙玉彦编著此书的时代背景与创作目的,分析了此书的主要内容、插图及参考书籍,讨论了此书出版后的影响。沙玉彦《科学史》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中国近代早期科学工作者的科学史观。  相似文献   

16.
"黄色新闻"起源于19世纪末美国报业大亨普利策《世界报》与赫斯特《新闻报》之间的竞争,随后在西方新闻界蔓延,至今仍是西方新闻界的不治之症。然而,"黄色新闻"作为一种文化表现,它的产生却是历史的必然。不同的视角有不同的分析,而同一个视角中的不同标准和依据也有不同的认识。"黄色新闻"的文化功能亦然。本文通过对"黄色新闻"的产生背景及其文化功能的实证分析,试图探讨现实"黄色新闻"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7.
《维梅尔的帽子》所叙述的故事都以贸易对世界的影响和对一般人的影响为核心铺陈的。通过对维梅尔画作的透彻分析,为我们展示了隐藏在其背后的那些奇妙的故事和历史事件,内容丰富,让我们对维梅尔的画作及其所描绘的年代有了全新的理解。作者突破了传统的研究方式、写作手法,把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美术)很好的结合在一起,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一些未曾被发现的东西。  相似文献   

18.
学术期刊的价值链是指,从新思想产生到形成学术论文、同行评议、出版以至期刊到达读者的过程中,所有增加价值的步骤所组成的全部有组织的一系列活动.给出学术期刊价值链的精确定义,分析了价值链上各角色的定位;基于数字出版时代的特征,定义了数字出版时代学术期刊的价值链;并描绘了学术期刊价值链的评价体系.最后,介绍《中国科学》系列期刊和《科学通报》在价值链实践中的经验,期望对数字出版时代构建卓越的学术期刊价值链有所启发,以促进学术期刊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高红波 《科教文汇》2007,(7X):171-172
“黄色新闻”起源于19世纪末美国报业大亨普利策《世界报》与赫斯特《新闻报》之间的竞争,随后在西方新闻界蔓延,至今仍是西方新闻界的不治之症。然而,“黄色新闻”作为一种文化表现,它的产生却是历史的必然。不同的视角有不同的分析,而同一个视角中的不同标准和依据也有不同的认识。“黄色新闻”的文化功能亦然。本文通过对“黄色新闻”的产生背景及其文化功能的实证分析,试图探讨现实“黄色新闻”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20.
"黄色新闻"起源于19世纪末美国报业大亨普利策《世界报》与赫斯特《新闻报》之间的竞争,随后在西方新闻界蔓延,至今仍是西方新闻界的不治之症.然而,"黄色新闻"作为一种文化表现,它的产生却是历史的必然.不同的视角有不同的分析,而同一个视角中的不同标准和依据也有不同的认识."黄色新闻"的文化功能亦然.本文通过对"黄色新闻"的产生背景及其文化功能的实证分析,试图探讨现实"黄色新闻"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