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伐檀》《伐檀》是一首描写劳动者伐木生活和他们愤怒控诉统治阶级不劳而获、残酷掠夺的战斗诗篇.1、疑难词、句举要。①置之河之干兮:第一个“之”,代词,指“檀”。“之”的后面省略了介词“于”。第二个“之”字是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全句的意思是:把砍倒的檀树放到河的岸边儿.  相似文献   

2.
(原文)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杜子曰:“臣愚患之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足乔)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这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相似文献   

3.
一“齐师伐我”现在通行的古文读本和教学参考书,都把“齐师伐我”的“伐”解释为“进攻”。这当然不错。伐,甲文作(?),金文作(?),均象以戈刺杀人颈之状,其本义为以戈杀人。卜辞“王宾文武丁,代十人,卯六牢……”即用其本义。”战争是以杀人为务的,故伐又引申为攻战征伐。  相似文献   

4.
由于年代久远,《诗经》的真实已被蒙上了一道迷障。所以历来对它的某些解释常有曲解之处,象《魏风·伐檀》中的“辐”与“轮”便是一例。然而我们还不得不打破旧解的桎梏,使它的面目更清晰些。“辐,车轮中直木。此指伐檀木为车辐.”“轮,车轮。此指伐檀木为轮。”以上的解释正确吗?我以为是错误的。《伐檀》是讽刺贵族们的伐木者的诗。细读此诗,我们仿佛听到了雨点般丁丁咚咚的伐木声,亦隐约看到了来往如梭的人群——劳动规模是相当可观的。一群劳动者不停工作,并将伐下的树木“寘之河之干”、“寘之  相似文献   

5.
释“国人”     
在我国西周、春秋时代的历史舞台上,有一个很活跃的社会力量,叫“国人”。先秦的很多典籍中都提到它,例如:“文王蔑德,降于国人”。“淑人君子,正是国人”。“国人皆曰贤……国人皆曰可杀”等等。对于国人的政治活动,先秦史籍也有具体的记载,例如:“厉王虐,国人谤之……彘之乱,宣王在邵公之宫,国人围之”。“郑于孔之为政也专,国人患之……。甲辰,子展、子西率国人伐之,杀子孔而分其室”。“二子(范氏、中行氏)伐公(晋定公),  相似文献   

6.
《诗经·魏风·伐檀》次章曰:“坎坎伐辐兮,寞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毛传》:“直,直波也。”朱熹《诗集传》:“直,波文之直也。”近代说诗诸家,或避而不注。或承《毛传》、《诗集传》而注,如蒋立甫《诗经  相似文献   

7.
《诗·伐檀》首章开头云,“坎坎伐檀兮”,并未指明伐檀作什么用。第二章云,“坎坎伐辐兮”;第三章云,“坎坎伐轮兮”。朱熹注:“伐辐,伐木以为辐也。”伐轮,伐木以为轮也。”余冠英先生注:“伐辐,是说伐取制辐的木材,承上伐檀而言。下章伐轮仿此。”他们都注意到了“伐辐”“伐轮”要承上章“伐檀”才讲得通,单看“伐辐”“伐轮”是不好理解的;因为不能说是砍伐车辆、车轮本身,其词意显然和“伐檀”不类。原来  相似文献   

8.
“坎坎”在《诗经》里是模拟鼓声、伐木声的迭音象声词。《诗·小雅·伐木》“坎坎鼓我,蹲蹲舞我。”郑笺:为我击鼓坎坎然,为我兴舞蹲蹲然。又,《诗·陈风·宛丘》“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毛传:坎坎,击鼓声。此外,《诗·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毛传:坎坎,伐檀声。但是“坎”这个字现在普通话读为“k(?)n”(注音按汉语拼音方案拼写,下同),这与鼓声、伐檀声相差较远,象声词不象其声了。那末造成二者脱节的原因是什么呢?是物的声响古今不同吗?  相似文献   

9.
《高中生之友》2010,(7):36-37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对上期《<伐檀>是一首敬老歌》的讨论文章,从文化背景、孔子删诗、“君子”称谓、“不素餐”的释义四个方面否认了该文的四条主要铱据,着重论述了“君子”之称在《伐檀》中并非特指“老人”。认为该文缺乏可信的论据,其“敬老”说的观点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11.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四年第三期载杨亦鸣同志的《〈诗〉“伐檀”、“伐辐”、“伐轮”正义》一文,对《诗·魏风·伐檀》中的“伐辐”和“伐轮”提出了新的解释,认为“‘伐辐’即砍制车辐,‘伐轮’即砍制车轮”(着重号原有),并指出“‘伐辐’、‘伐轮’并非一般的动宾关系,‘辐’与‘轮”都是‘伐’的目的宾语,而非对象宾语。这与‘伐檀’的内部结构不同”。杨文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但它的上述结论笔者  相似文献   

12.
《小石潭记》中,“伐竹取道”之“伐”不少同志释为“砍伐”,从情理上讲,似有不当。柳宗元出游,事先未估计到有“篁竹”挡道,因而不可能带有砍伐用的工具,而小石潭周围又“寂寥无人”,也无从借到砍伐器具.同游者均是文人,并非武夫,随身也不佩戴刀具,无工具,要砍,要伐,也就不可能。再者,在封建社会象柳宗元这样的有一定地  相似文献   

13.
《诗·魏风·伐檀》首章首句言“坎坎伐檀兮”,次章首句言“坎坎伐辐兮”,卒章首句言“坎坎伐轮兮”。其中对“伐檀”、“伐辐”、“伐轮”的解释,当代各家多有不同。如: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上册二分册: 坎坎,用斧砍木的声音。伐,砍。檀,树名,木材可以造车。辐,车轮上的辐条。伐辐,砍取制辐的木材。  相似文献   

14.
“先王”当作何解?浙江绍兴一中董秋成在统编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有这样的句子:“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对句中“先王”之义有不同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十三经今注今译》(岳麓书社,19...  相似文献   

15.
<正>【古文小故事】楚庄王欲伐越韩非子请你像我这样读: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  相似文献   

16.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大同世界”是孔子“仁”的思想在政治上的表现。《论语·季氏篇》的第一章《季氏将伐颛臾》,对孔子的这种“大同思想”就作了较集中的阐发,“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就较明确地揭示了这种思想的内涵。《季氏将伐颛臾》这一章并非纯粹的语录体,而是具有较完整的故事和结构的。可分两段。第一段,写冉有、季路谒见孔子,告之以“季氏将伐颛臾”,孔子明确表态反对。  相似文献   

17.
在甲骨文中,数词与名词的结合相当紧密,一般情况下会结伴出现。基于这种认识,有些词如“品”字与“伐”字,就需要重新审视它们在一些卜辞中的意义。通过分析,一些句子的‘‘品”字与“伐”字应该看作祭品名,而不应该看作祭祀名。“伐”字,在一些辞例中,可看作是人头祭品,“品”字在甲骨丈中多为表“置于器皿之中的祭祀之物”的统称,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  相似文献   

18.
一主谓结构在一定条件之下可成为独立的句子,倘在主谓结钩之中加上一个“之”字,就不再有作为独立句子的可能性了,所以现在一般文言语法书说这种“之”字的作用在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例如: (1)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孟子·公孙丑上)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梁惠王上) (3)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孟子·尽心下)“德流行”、“民多于邻国”、“武王伐殷”都是主谓结构,都有成为独立句子的可能性,但在主语、谓语之间加上了“之”字之后,就取消了它的独立性,它们分别是所在句中的主语、宾语、分句。吕叔湘先生对这类结构所作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问题觧答     
問:秦末农民起义时,“伐无道,诛暴秦”是誰講的話?为什么说这是起义的口号? 答:“伐无道,誅暴秦”这句話載于《史記·陈涉世家》。原文是这样的:“(陈涉)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計事,三老、豪杰皆曰:‘将軍身被坚执銳,伐无道,誅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相似文献   

20.
《伐檀)三章之末分别有“素餐”、“素食”、“素飨”三词,历代学者对其解释不同。从这首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实际内容等进行考辨,解为“无肉不下饭”更为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