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編後     
正今年過得好快。春季號好像剛出,秋季號就付梓了。春秋嬗替,逝者如斯。本期文章的質素略勝於上期,名家之作、有創獲之作,不在少數。黃進興先生、朱漢民先生、馬勇先生、毛佩琦先生等名素,都是第一次惠賜佳構給本刊,我們倍感榮幸。老作者的文字,也勝義紛呈,多有令人刮目者。李零總是有絕活。陳尚君縷陳大史家嚴耕望先生的貢獻,個人之學術寄慨也深矣。余世存寫出了不一樣的費孝通。原三聯老總李昕先生寫文化人物的本領,只有看後才知曉。連每每殿後的"序跋與書評"專欄,由張壽安教授率領,此期也顯得豐厚而不同尋常。而黃進興院士的《歷史的轉向》,叙論十九世紀訖今百餘年的史學思潮的更變與興替,簡直如數家珍。歷史的哲學意識和思辨邏輯的完美結合,  相似文献   

2.
編後     
今年是<中國文化>雜志創刊二十週年,也是我們中國文化研究所創辦二十週年.當本期刊物出版的時候,不能不想到聖人的川上之:"逝者如斯夫!"當二十年前 <中國文化 >創刊之際,我們在發刊詞中提出:興學界一片走向世界的滔滔聲不同,我們想爲了走向世界,首先還須回到中國.  相似文献   

3.
編後     
  相似文献   

4.
編後     
《中国文化》2007,(3):235-236
&lt;中國文化&gt;明年開始就要交郵局發行了,還是每年兩期,春季號五月十五日出版,秋季號十月十五日出版,郵發代號爲80-617,關愛&lt;中國文化&gt;的朋友不妨輾轉相告,需要者可直接向當地郵局訂閲.……  相似文献   

5.
編後     
正中國傅統文化研究中,有一長期被忽略的問题,即這一古老的文化結構中的創新機制何在?就價値理念的層面而言,也許從狂狷和中行兩粗價值理念的關保中,能能夠窥得一些端倪。孔子税:"不得中行而舆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爲。"(《論語·子路》)孔子的這一思想,在春秋時期應具有革新的甚或革命的意羲。本来在人的質性品格的取向上,孔子主張以中道爲期許、以中庸爲常行、以中立爲強矯、以中行爲至道。但他的這一思想,在他所生活的春秋時期,并不行於時。相傳爲孔子的孫子子思所作的《中庸》,頻繁引錄孔子的原話,一則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二則曰:"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所以孔子非常失望地承認:"道之  相似文献   

6.
編後     
《中國文化》已經出版三十有六期了.一個值得重視的數字,特稍增篇幅,以爲紀念. 本期雜志,舊雨新交,互相争雅,失散十幾二十餘年的老友,又重來一顧這文化的舊巢了.  相似文献   

7.
編後     
本期不乏亮人眼目的佳構. 李澤厚先生《知識論答問》結末立論:"哲學不只是糾正語言,不只是專業化的細節鑽研,不只是文字游戲,更不應是一味鼓吹無序、毀滅和'什麼都可以'.人類學歷史本體論把哲學看作是'研究命運',首先便是人類的命運.這裏從認識論再次思考'人活着'及其命運作爲哲學第一命題的確當性."此意在現時代細審,格外發人深省.  相似文献   

8.
編後     
正完全沒有想到余英時先生會離開我們。他是本刊學術顧問,也是我們中國文化硏究所的學術評議委員和《中國文化硏究所學報》的編委。本期原想組織一組悼念文字,看到兩岸學人已有衆多文章發表,我本人寫於去年春天的《"訪學記情":與余英時先生的談講之樂》,也經友人重刊於鳳凰網等網刊。剛好余先生爲方聞的《中國藝術史全編》撰寫的序言,有幸由我們刊載,謹以此作爲對英時先生的感念和追思。金耀基先生是英時先生的老友,幾十年相濡以沫,同時也是我們《中國文化》的學術顧問、  相似文献   

9.
編後     
編罷回覽校樣,始覺本期文字無論思想深度抑或詞采豐贍均有可觀.唯妙賞會心,尚有待賢者之慧鑒卓識焉.年來人類生存處境迭遭危機.地震、海嘯、核泄.也許還要加上食品安全.與其説大自然在懲罰人類的種種不端,不妨説人類是在自造的孽境中枉執不返.  相似文献   

10.
編後     
這倜秋天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學衍界、文化界發出不少纪念的聲音,日子颇不寂寞.本期也有幾篇出自不同角度的纪念文字.卷前作為"學人寄語"刊出的民國史專家楊天石先生的《辛亥之夢》,言簡意賅,寄懷深遠.《國語·周語》有謂,"夫政象樂,樂和聱,和從平",因而"氣無滞陰,亦無散陽,陰陽序次,風雨時至,嘉生繁祉,人民觫利,物備而樂成,上下不罷",這樣一番天地氤氲氣象方成"樂正",而非"禮崩樂壞",應該是理想政制的前提,甚至就是理想政制本身.  相似文献   

11.
编後     
去年年底,具體時間為2008年11月30日,本刊和我們中國文化研究所邀集了一次學術聚會,京城學界的老輩碩學和年輕友人多有參加.  相似文献   

12.
编後     
季羡林先生離開我們已經一年多了,先生高足榮新江教授的缅懷文字,藉由書房和書的細故,還季先生大學者真書生的本色,特刊於卷首,以志永懷.本期佳構頗豐,張壽安先生專攻明清學術思想史,<龔自珍學術思想研究>、<以禮代理:凌廷堪與清中葉儒學思想之轉變>、<十八世紀禮學考證的思想活力:禮教論争與禮秩重省>等著述,讓我們見識了作者嚴謹绵密的研究風格與文章體制.  相似文献   

13.
编後     
  相似文献   

14.
黄裳 《寻根》2003,(5):99-99
~~来燕榭书跋(一则)@黄裳  相似文献   

15.
~~来燕榭书跋(一则)@黄裳  相似文献   

16.
黄裳 《寻根》2003,(6):47-47
~~来燕榭书跋(一则)@黄裳  相似文献   

17.
~~来燕榭书跋(一则)@黄裳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