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治黄科技信息》2004,(2):18-19
黄河下游重要控制站——利津水文站的监测数据表明,自去年11月至今年3月以来,黄河通过该站的入海月平均流量一直维持在185~1000m^3/s之间,其中2003年11月平均流量达1634m^3/s,为多年同期最大流量。统计数据分析表明,同1997年以来同期相比,去冬今春的黄河入海流量为8年中最大。根据当前天气形势预测,相对大流量入海将持续到今年6月份。  相似文献   

2.
黄河从形成的150万年前至3000年前的古黄河.系地下河(河床低于地面).循太行山东麓北行.在今天的天津附近入海.史称禹河。黄河流经黄土堆积区的特殊地质和暴雨集中的气候特点.黄河沙多早在大河形成期已开始大面积侵蚀产沙。由于水浊的空间分布、时间分配和河道形态特征.下游泥沙逐渐淤积转化为地面河(河床露于地表),至公元前602年(周定王五年)首次出现宿胥口决口北流,于今河北黄骅县境内入海,史称宿胥口改道。从此进入多事之秋。  相似文献   

3.
配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11册课文《长江之歌》长江浩浩荡荡,奔腾不息,而长江的姊妹河——黄河是一条会“搬家”的河流。地球上有一些河流,经常改变自己的位置:今年在这里流,过不了几年又流到别的地方去了,这就是河流“搬家”。黄河就是这样一条河流。现在,黄河是由山东省北部入海的。可是在历史上,黄河入海的地方曾经发生过多次变迁:最北,黄河曾经由天津入海;最南,曾经由今天的淮河入海。两个入海口南北之间的距离大约有五六百千米。河流为什么会“搬家”呢?原来,河道上游一般坡度很大,河水在坡度很大的河床里奔流,冲刷着河床,大量泥沙被…  相似文献   

4.
一、黄河断流实况黄河频繁的季节性断流始于2 0世纪70年代初,有关资料显示,自2 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入海年径流量逐渐变小:2 0世纪6 0年代为575亿立方米,70年代为313亿立方米,80年黄河利津断流情况统计年份断流天数1991161992 8319936 01994 74199512 21996 1361997 2 2 6199814 219994 2代为2 84亿立方米,90年代中期为187亿立方米。在短短的几十年里,黄河入海径流总量锐减了一多半。与此同时,黄河下游多次断流。特别是进入90年代之后,断流现象更为严重。这种情况在2 0 0 0年得到了改变,2 0 0 0年没有断流。反而,到2 0 0 3年9月,黄河中上游…  相似文献   

5.
《黄河落日》以奇瑰灵动的笔触描绘了黄河落日的苍茫和壮观。作者通过鲜活的联想和丰富的想象,以落日作抒情的线索,不断变换观察的位置,采用电影蒙太奇手法,将在黄河入海处、黄河三角洲、黄河草滩上以及黄河沙滩上看黄河落日的奇观妙思,写得美艳奇绝,鲜活动人。镜头之一:黄河入海处,任凭神思飞扬那是一个初夏时节,向晚的清风中,作者置身渤海边上的黄河入海  相似文献   

6.
泉州地区外出旅游现象浅析程立初改革开放以来,泉州旅游业发展迅猛,已引起国内外旅游界人士的高度重视。她不仅以接待大量海内外游客为旅游界所瞩目,而且以近几年刮起一股来势凶猛的外出旅游旋风,使其成为国内、东南亚和港澳地区旅游业激烈竞争的黄金客源宝地。本文仅...  相似文献   

7.
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但其历史上的多次决溢改道也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尤其是黄河夺淮入海,形成今天所见之废黄河,改变了淮河下游的水系状况,使原来“交通灌溉之利甲于全国”的淮河成为一条易患的河流。河水屡次决口泛滥,随地漫流,使淮阴长年涝害,原先优越的自然条件彻底改观。农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黄河夺淮也给历史上的运河漕运带来不利影响,成为两淮商埠衰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1.大海、日出、迭出老子画像。 长江,星宿海,三峡,浩瀚大江奔流入海,迭出老子画像。 黄河,昆仑山,九曲黄河,壶口瀑布,龙门、黄河入海口,造出老子画像。 黄果树瀑布,万里长城,迭出老子泥塑像。 老子庙,飞檐画栋。泰山极顶,黄山云海,古松特写,迭出老子大石像。  相似文献   

9.
《登鹳鹊楼》(五册)“黄河入海流”。诗人在楼上所看到的并非黄河,而是蒲州城北的涑水河,黄河还远在三十里外,是无法看到的。这句写的是想象中的虚景。涑水河流经黄河然后入海(东海)。《早发白帝城》(七册)“千里江陵一日还”。旧传白帝城至江陵一千二百里,实际只有七百  相似文献   

10.
明济 《老年教育》2016,(4):11-13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入海之前,母亲河在晋陕豫三省交界的中条山下转过最后一个大弯,从此一路东去,奔腾入海。近代以来,横亘在大河北岸的这座大山,划开了中原与西北,默默守卫着黄河,守卫着中原,守卫着潼关以西八百里秦川。而七十多年前的那场事关民族独立、国家存亡的抗日战争,让原本寂寂无名的中条山,一战成名!从1939年至1941年两年多的时间里,日寇13次围攻被其称为"盲肠"的中条山,抗战正面战场上极为惨烈的中条山会战就发生在  相似文献   

11.
一、淮河入海通道建成启用2 0 0 3年 6月 2 8日淮河入海水道建成通水 ,7月 4日 2 3时 48分 ,江苏省开启淮河入海水道闸门泄洪 ,这标志着因黄河夺淮失去入海水道 80 0多年的淮河 ,重新有了独立的入海通道。淮河入海水道是淮河流域下游的战略性防洪骨干工程 ,它位于江苏省淮安、盐城两市境内 ,经过清浦、楚州、阜宁、滨海 4县区。淮河入海水道与苏北灌溉总渠平行 ,紧靠其北侧 ,西起洪泽湖二河闸 ,东至滨海县扁担港注入黄海 ,全长 163 5千米。水道南北堤距 75 0米 ,工程分两期实施 ,近期工程中间挖两道偏泓 ,设计排洪流量 2 2 70立方米 /秒 ,…  相似文献   

12.
用爱心播种希望——记山东电大优秀毕业生李清玲□徐爱国在渤海之滨,在黄河入海的地方,在那片荒凉贫瘠的土地上,有一名普普通通的乡村女教师,她以微薄的收入先后救助了23名贫困学生,使他们能够继续学习,她用爱心为学生搭起了希望之桥。她被东营市命名为“文明市民...  相似文献   

13.
商丘古城城址变迁及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丘古城位于商丘市睢阳区,古城外形独特,整体格局保存完好.1986年,它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1996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在商丘古城周围探出了东周宋国城址和睢阳城址.如今,黄河远离商丘北流入海,对商丘影响甚微.然而,历史时期黄河的迁徙改道,使商丘地貌景观的变迁甚为可观.也正是黄河的变迁,导致了商丘古城城址的变迁.  相似文献   

14.
黄河——黄河[宋]王安石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吹沙走浪几千里,转侧屋闾无处求。注释:①派:别支,支流。②中州:古豫州为九州之中,故称中州。③屋闾(1(u|¨)):指倾泄海水的地方。赏析:这首诗从黄河发源地着笔,直写到黄河入海"无处求"  相似文献   

15.
关于洪泽湖的形成与得名时间,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其中影响最大的说法是该湖形成于宋代的1194年之后,诸多当代史志均多沿用。如《简明地理辞典》说:“1194年,黄河决口冲至淮河,并同流入海,至1855年,黄河才改道北上,在黄河夺淮的700年中,黄河经常带来大量泥沙,导致淮河下游河道淤高、堵塞,河水向低洼处汇流,形成洪泽湖。”(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但据现有资料来看,洪泽湖的形成与得名应在唐代。  相似文献   

16.
问题解答     
问:黄河入口曾改过几次道,在什么时期、怎样改的?春秋时的济水是否即现代黄河入口的新河道?春秋时入海的故道在哪里?(广西周谷)答:自古黄河因缺乏水土保持,流泥特多,由潼关至郑州,河床坡度下降达八百尺,又遇汾、洛、渭诸水汇流,故下游时常泛滥,南北屡次改道,现仅谈其中的特别重大的改道。在公元前六○二年(固定王五年)黄河的入海口从北往南大徙,但仍流入渤海。公元前一三二年(汉武帝元光三年)黄河从濮阳瓠子口决溢,东南流经钜野,合泗水,注入淮河,东入东海。经过二十多年汉朝大规模调动军民把瓠子决口塞住,黄河又东北流入渤海。在西汉后期,黄河又经汴渠,  相似文献   

17.
魏源能在近代初期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方案,与其早期对清王朝军国大政的密切关注是分不开的。其早期社会改革思想表现在四个方面:(1)商船海运漕粮,避开淤塞的运河与层层盘剥的各色官吏,发挥商人的作用;(2)改道治河,恢复黄河故道,将宋元时期人为造成的黄河夺淮入海的格局改变过来,一劳永逸地解决黄河治理问题,以省却每年千百万两治河费;(3)用票盐之法取代纲盐之制,化简贩盐手续,降低成本增加盐课;(4)变革用人取士制度,选拔救世的“才臣”,以挽救清朝日渐颓败的形势。魏源深刻认识到清朝中叶以来病症的要害,提出了自己的较符合实际的建策,显现了这位治国高手经世之才能。  相似文献   

18.
上个世纪,人们就惊异地发现海水里溶解有黄金!而且含金量之多,令人难以置信!海水含金浓度达十亿分之五,即每立方千米海水有5吨金,从含金率来说,比地壳高10倍;从绝对量来说,海水中溶解有黄金70亿吨;这还不包括海底大量的砂金!因此,向这个“大金库”提取黄金,就成为科学家致力以求的大事!人们曾经用过电镀法、离子交换法直接从海水中提取了黄金。后来又采用细菌冶金法,又叫活性淤泥法来取得黄金:把某种细菌放入海中存活繁殖,获得沉降淤泥;把淤泥脱水、焙烧后从泥灰中来回收黄金。这些方法,都鼓舞了人们向大海捞金。最近,又有人提出了更为简易…  相似文献   

19.
"调水调沙"治黄思想的由来 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治黄实践的不断深入,"上拦下排"的治黄方针暴露出一定的局限性,治黄专家认识到黄河"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对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的重要影响.首任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著名水利专家王化云和他的同事们,在此基础上比较系统地提出了"调水调沙"的治黄思想.其具体设想就是在黄河上修建一系列大型水库,实行统一调度,对水沙进行有效地控制和调节,变水沙不平衡为水沙相适应,更好地排洪、排沙入海,减轻下游河道的淤积,甚至达到不淤.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有关地图表明黄河入海口在历史上有重大变迁。“我国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图(P_2)标明黄河入海口在现今山东境内;“商朝形势”(P_5)、“春秋战国时期水利工程”(P_(15))、“西汉疆域”(P_(30))等图标明从商至西汉,河水(黄河)的入海口在现今河北境内;“东汉疆域”图(P_(32))标明河水(黄河)入海口在现今山东境内,一直延续到三国、隋、唐、五代十国、北宋时期,只是其名称在隋唐时正式标明为“黄河”。“宋金对峙形势示意”图(P_(109))标明,黄河夺淮水下游入海(在今江苏境内),一直延续到元、明、清前期;“太平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