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艺执 《高中生》2013,(7):47-48
很多考生和家长认为,高考志愿填报几天就能搞定。情况真的是这样吗?以本科为例,考生一般需要填报一本、二本、三本,每一批次至少要考虑五所院校,加上留有一定的备选院校,这样就可能有15~20所。考生和家长需要对这些高校有个大致的了解,需要把各所院校的招生章程的内容加以解读,吃透、读懂、弄通,需要掌握这些院校前几年的最低录取分数线(简称校线),并测算出当年大致的校线等。高考志愿要做到填得好、报得巧,没有几个月的时间是拿不下来的。冈此,考生和家长一定要重视高考志愿填报.早作准备,不要等到考试完了以后再抓,那样很可能就来不及了。  相似文献   

2.
志愿填报时,以名来选大学和专业是许多考生惯用的方法。他们认为名称能直观地反映出大学和专业的基本情况,但实际上这种方法却会给考生带来了解大学和专业的许多误解,以致于进校后发现所选非所想。目前,全国有大学2000多所,在一个省(区、市)招生的院校也有1000多所院校,考生如何全面了解和认识一所高校的情况,对于考生和家长填报志愿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由于院校多,命名  相似文献   

3.
随着2007年高考的临近,志愿填报成为考生和家长越来越关注的事情。为了帮助考生在填报志愿时避免因思路的偏差和“技术”的失误,而成为高考的“悲剧式”人物,笔者从往年落榜生的案例中总结出一些教训,给考生们提个醒。这些教训是考生填报志愿时的大忌,触犯一条,就有落榜的危险。  相似文献   

4.
填报志愿好比裁剪衣服,要根据每个人的体型、偏好而量体裁衣。那么,不同成绩,不同爱好的考生应该如何填报志愿,使其更合身?在解决问题前,首先要明确两个认识前提:一是招生工作中实际上存在着两条线,即省招办对考生志愿院校的投档,因而存在着一个志愿院校的投档线;院校对专业的"投档",因而客观上也存在一个专业录取线。这两个条线中,一般专业录取线要高于院校投档线,而优势学科及热门专业录取线就更高,因而志愿填报成功的前提条件是:你的总分不但要高于志愿院校的投档线,而且要高于所报专业的录取线。二是志愿填报是有风险的。因为影响录取成功的关键数据有四:考生的总分、各省各批次的最低控制分数线、院校投档线、专业录取线。这些数据综合反映  相似文献   

5.
我省2007年普通高考志愿填报工作即将开始。如何科学、合理地填报好院校与专业志愿,关系到每个考生能否顺利地被录取到理想的院校和专业。随着高考志愿填报日期的临近,如何填报高考志愿已成为广大考生、家长和社会各界最为关心的话题。《2007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分类分校分专业招生计划》是考生填报高考志愿最主要的依据,《2007年在辽宁省招生高等学校招生章程》是考生和家长填报高考志愿时了解招生院校录取规则,办学性质等相关信息的最重要资料。为了帮助广大考生填报好高考志愿,省招考办副主任于涛同志.就我省今年普通高校招生的基本情况、志愿设置、填报志愿的有关要求和注意事项做如下介绍。[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在很多考生和家长眼里,填报志愿只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就可以了,其他的不需要知道太多。诚然方法和技巧是非常重要,但是高考志愿关系着考生未来的发展,填报高考志愿为何不把眼光放长远点呢?考虑的问题再多一点呢?如果这样,或许您对志愿的认识又有新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重要说明     
《招生考试通讯》2011,(4):I0001-I0020
各院校的录取最低分及各专业的录取平均分,是考生和家长填报志愿时的重要参考。志愿填报的最高境界就是以最低的分数录取到某所院校的最好或者最适合自己的专业,而过去三年院校录取最低分和专业平均分则揭示了考生选择某高校和专业的一般规律性、可行性。合理运用它们,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志愿风险,考生的高考志愿才能达到最优化。  相似文献   

8.
每年到了高考志愿填报的时候,都会让考生、家长费心劳神。高考志愿填报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近年来,我们发现这样一些事实,一些考生考出了好成绩,但往往由于志愿填报不当而榜上无名,结果令人遗憾。那么,志愿填报是否就无规律可循呢?如何才能填好高考志愿?笔者根据自己多年从事高校招生工作积累的  相似文献   

9.
高考志愿填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搜集多方信息,综合考虑考生分数、院校招生计划、报考热度、专业发展前景等因素。如何在海量的报考信息中甄别真实、有价值的信息困扰着广大考生和家长。基于大数据的高考志愿辅助填报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可为广大考生提供海量真实、有价值的高考志愿填报信息,并提供院校/专业查询,该系统具有数据分析、投档分析、模拟填报等功能,帮助广大考生报考理想学校,提高录取机率。  相似文献   

10.
佚名 《高中生》2014,(6):54-56
在志愿填报中,分数是重中之重的因素。一方面,分数是考生填报志愿的基础;另一方面,分数又是影响考生是否被录取的关键点。因而,心仪大学和心仪专业前几年的录取分数就成为考生填报志愿的重要参考因素。不同高校都统计了哪些录取数据?这些录取数据对考生填报志愿的意义有多大?接下来,我们邀请到南京三所大学招办的负责人,为您讲述如何利用往年录取数据指导志愿填报。  相似文献   

11.
又是一年高考时,关于志愿填报各类型的招生咨询会纷至沓来,让考生和家长应接不暇。笔者所工作的院校每年也会参加很多类似的招生咨询会。在会上,经常有考生和家长向我们提这样的问题“我的孩子考了XX分,上你们学校有希望吗?”  相似文献   

12.
《招生考试通讯》2014,(6):17-18
核心提示批次梯度、政策要求、录取条件知分模式下的志愿填报,提前批次具有一定的两面性。对于中低分段考生而言,增加了一次录取机会;对于高分段考生来说,则有可能被挡住就读一本名校之路。认清提前批次优势的同时,考生及家长更应关注提前批次潜藏的风险。特别是辽宁省扩大平行志愿院校选择范围之后,考生的一本、二本等批次的院校志愿填报压力会有所减轻,更要求大家理性对待提前批次。  相似文献   

13.
鱼儿 《广东教育》2005,(3):66-67
填报高考志愿,是人生的一次大抉择,但也是一件让很多考生和家长感到“头疼”的事。尽管已经知己知彼,但是实际操作中常常不经意就陷在一些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认识里,走进志愿填报的误区。而要选好志愿,必须逃离这些误区。根据相关调查显示,高考填报志愿普遍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相似文献   

14.
"考得好,不如志愿填报得好。"多年来考生家长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名言。因为在以志愿优先按高考分数投档的模式中,一名考生在一个批次可以填报多个院校志愿,但第一志愿最关键、最重要。  相似文献   

15.
一年一度的普通高考志愿填报工作即将开始。如何在高考填报志愿中准确填报院校与专业志愿,是广大考生的理想和愿望。能否科学、合理、准确地填报好高考志愿,关系到每个考生能否顺利地被录取到理想的院校和专业。随着高考日期的日益临近,填报高考志愿已成为广大考生、考生家长和社会各界最为关心的话题。省招考办公布的《2005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分类分校分专业招生计划》和《2005年在辽宁省招生高等学校招生章程》是考生填报高考志愿的主要依据。为了更好地帮助广大考生填报好高考志愿,本刊邀请了省招考办副主任于涛同志就我省今年普通高校招生的基本情况、填报志愿的有关要求和注意事项做如下介绍。  相似文献   

16.
《教育文汇》2013,(9):24-25
填报高考志愿对考生和家长来说都是一件大事,但每年总有一些考生因为填志愿的指导思想出现偏差造成遗憾。以下列出填报志愿的九大误区,为家长和考生提个醒。  相似文献   

17.
孙恒 《中国考试》2005,(6):4-6,30
高考志愿填报是在高校招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考生填报志愿对国家的选拔人才.对考生的今后的学习、就业都起着重要作用。考生要了解当年高校招生录取的有关政策和规定.熟悉各类院校招生的具体要求.根据自身条件和志趣爱好.选填好既符合国家需要,又能发挥自己优势的较切合实际的志愿。高考志愿填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任何人都无法做到准确填报。但考生、家长如果在填报志愿时能够全面考虑、实事求是.正确处理志愿填报中的一些关系.那么无疑会对考生的志愿填报产生重要影响。根据多年从事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经验.希望考生填报志愿时要正确处理的以下关系。  相似文献   

18.
报志愿主要依靠考生的分数,但心态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和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如果能避免一些心态误区,就能较为科学、正确地填报志愿。  相似文献   

19.
高考年年在进行,志愿年年要填报.我在指导学生填报志愿的实践中,发现家长和考生多看重高考成绩的多少、院校的知名度、专业的前景等,却往往忽视了一些如收费标准、录取批次、办学地址等细节.其实,别小看了这些细节,如不重视它们,难免产生遗憾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高考结束后.考生及家长并不轻松.其中感到最为困惑的是如何科学、合理地填报第一志愿学校及专业。填报高考志愿常被人们称为“第二次高考”。一些过来人这样说:“准备得早,策划得合理,可能相当于考生的总成绩提高几十分”:“既要分数考得高,还要志愿填得巧,填得好”。然而,每年都有一大批考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志愿填报不合理,高分低取.甚至落榜,或录取的学校和专业与自己的意愿相差太远而抱憾终生。根据多年的工作体会,笔者想就近些年来填报高考志愿中一些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对考生及家长有一些帮助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