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0 毫秒
1.
巧得借据     
在伊朗有个叫哈桑的人,颇有积蓄,为人厚道,乐于助人。一天,商人列伊前来拜访哈桑,愁眉苦脸地说:“唉,有个现成生意,却缺本钱。”“缺多少钱?”哈桑关心地问道。列伊见哈桑开口,知道借钱有门,于是,开口要借2000金币。哈桑觉得数目大了点,可既然别人有难,这忙一定要帮。他慷慨地答应:“好,2000就2000。”签好借据,列伊千恩万谢地走了。过了几天,妻子问起借钱的事,要看借据,可哈桑找遍所有的房间,也没找到。妻子提醒哈桑:“没有借据,小心将来列伊赖账。”哈桑心里也着急了,于是,去找好朋友纳斯列丁想办法。纳斯列丁问:“借钱时有没有证人?”哈…  相似文献   

2.
正当哈桑微笑着说出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时,无数读者被哈桑的忠诚、热情戳中泪点。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在阿富汗古老的冬日风俗斗风筝比赛中,两人配合完美,一个负责割段风筝线,一个负责追回掉落的风筝。细腻的笔触,生动地描写,充满激情的风筝  相似文献   

3.
杰迪和哈桑是两个生意人,也是最要好的朋友。一天,两人结伴去陶里亚城做生意。行至一片树林,他们决定歇息一会。或许是因为走得太累了,杰迪坐下来不到一分钟便酣然入睡,可哈桑却无  相似文献   

4.
古时候,有两个阿拉伯人,一个叫哈桑,一个叫萨里曼。他们一起去麦加朝圣。哈桑带了3个面包,萨里曼带了5个面包,准备在途中吃。这时,他们遇见一个过路人。  相似文献   

5.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古尔纳是坦桑尼亚的杰出作家,其处女作《离别的记忆》围绕“逃离”和“记忆”两大主题,描写主人公哈桑从满怀希望地逃离家乡到无奈归来的过程。古尔纳以哈桑的境遇指向桑给巴尔民众的集体经验、集体命运和集体意识,揭示出殖民主义对桑给巴尔产生的负面影响和民众艰难的生存现状,表达了对殖民历史及其遗留问题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6.
韩礼德和哈桑提出的语篇连贯的标准,受到了Widdowson、Enkvist和严世清等学者的批评。实际上。Widdowson和Enkvist混淆了“衔接”和“衔接手段”这两个不同的概念,严世清等则将“语域的一致性”单纯地理解为“话题”的延续。因此,他们的批评是不能被接受的。然而,韩礼德和哈桑提出的语篇连贯的标准也必须联系语篇产生的语境加以补充。  相似文献   

7.
若何 《高中生》2012,(19):20
喀布尔的冬天,干燥寒冷,天空飘荡着难以数尽的风筝,这是一场民俗的狂欢。哈桑扬起脸庞,对阿米尔笑笑,说:"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就是小说《追风筝的人》中忠实的哈桑,那个生着兔唇的哈桑,那个踢起尘土辨别风向的孩子,那个在苦难的阿富汗早逝的人。富家少爷阿米尔和他的仆人哈桑情同手足。哈桑对阿米尔毕恭毕敬,关怀备至。但阿米尔在公共场合从不承认哈桑是自己的朋友,因为哈桑是仆人。在一次放风筝比赛中,哈桑为了帮助阿米尔夺取冠军而去追风筝,却被几个街头恶霸围堵欺凌,躲在角落里的阿米尔看着这一切,没有站出来。哈桑誓死保护那只追到的风筝,带着满身的伤痕把风筝递给阿  相似文献   

8.
《追风筝的人》中的哈桑善良、忠诚,但他的命运却以悲剧收场。导致其悲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种族歧视和身份低贱让哈桑深感自卑,从而看轻自己的生命;阿米尔父亲的人格面具使他与哈桑不敢相认;阿米尔的人格面具欺骗了哈桑,使他甘愿牺牲。  相似文献   

9.
家的色彩     
哈桑是一个索马里的小男孩。因为战争,他跟着爸爸妈妈来到了英国,离开了他的堂弟和爷爷奶奶,还有他的小猫。在哈桑的记忆里,索马里既有让他无比想念的蓝天和绵羊,也有挥之不去的炮火——正是这些抹去了他曾经那个家的色彩。"今天我们学校来了位新同学,"凯莉小姐说,"他叫哈桑,来自索马里,我希望大家能像对待家人一样对待他。"可是,对哈桑来说,教室一  相似文献   

10.
张磊 《学习之友》2010,(1):13-13
这是流传在伊朗的一个故事。 有个叫哈桑的人,借给一个商人2000金币,可是第二天不小心把借据遗失了,到处找也找不到,急得身上直冒汗。妻子在一旁,也想不出补救的办法,嘴里不停地埋怨。哈桑心里发慌,赶忙跑去找他最要好的朋友纳斯列丁,请他想个办法。  相似文献   

11.
《追风筝的人》是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成名之作。这部小说以现代阿富汗为背景,讲述了两个男人之间的背叛与救赎。小说不仅生动的刻画了阿米尔这一人物,也描绘了哈桑的正直、善良与勇敢。哈桑虽然只是一个样貌丑陋个仆人,但他却无愿无悔的伺候阿米尔,并一心一意的对待他。相反,阿米尔并没有当他是真正的朋友,  相似文献   

12.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一个成长、背叛和救赎的故事.小说主人公阿米尔复杂的心理形象耐人寻味,他对自身身份充满质疑,在不断地自我追问和反思中,经历了从最初背叛哈桑、对父亲由爱生恨到最终踏上故土拯救哈桑之子的成长过程.阿米尔的一切行为,都是遵循于内心的本真生命感觉.  相似文献   

13.
朋友,是这个世界最温暖的字眼,是人类最伟大的相知。本文以《追风筝的人》为研究对象,以友情和救赎的角度探析人物之间复杂的冲突及人性的回归。《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斯坦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一部小说,于2003年出版,是美国2005年排名第三的最畅销书。全书围绕风筝与阿富汗的两个少年阿米尔和哈桑之间展开,关于爱、恐惧和内疚、赎罪的混合体的叙述。在这里,主人公哈桑以朋友的原始定义坚守了友情。另一主人公阿米尔勇敢面对现实,实现了对朋友哈桑友谊的回归及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14.
招贴艺术     
在影片《追风筝的人》里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是好朋友。他们经常玩斗风筝,哈桑常占上风。然而在一次盛大的风筝大会上,阿米尔目睹哈桑即将夺得斗风筝的第一名时却被一  相似文献   

15.
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与哈桑在他们合著的Cohesionin English一书中将衔接定义为存在于语篇内部,使之成为语篇的意义关系。他们将英语句子中的衔接手段分为两大类: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本文将以韩礼德——哈桑模式从构成语篇语义语法衔接手段入手,初步探讨汉译英的语法衔接性手段。  相似文献   

16.
你羡慕哈利波特的"光轮2000"吗?或者哆啦A梦的竹蜻蜒?你听没听过这个故事?一位名叫哈桑的年轻王子不小心被一条神奇的毯子绊倒,这是块可以把主人带到任何地方的神奇的毯子。当哈桑得知自己心爱的公主正在病危时,借助这块飞毯的帮助,哈桑马上把一个能治百病的苹果送到了千里之外公主的身边,挽救了她的生命……  相似文献   

17.
郑怀洁 《文教资料》2012,(31):43-44
针对韩礼德和哈桑提出的衔接理论,本文结合实例分析了实现衔接的几种手段,以及衔接机制在语篇连贯中的作用,这些衔接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推测和理解语篇。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以韩礼德和哈桑的语篇衔接理论为依据,全面而充分地对英语语篇中的照应衔接手段进行分析,同时又具体地阐述了其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19.
<正>Part1.内容简介“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是少年哈桑在1975年冬天阿富汗节日斗风筝比赛中对好朋友阿米尔一生的承诺,也是26年后阿米尔为了自我救赎对哈桑儿子一生的承诺与担当。小说讲述了一个移民美国的阿富汗富家少爷与仆人哈桑的童年经历和他成年后为弥补年少时的过错冒险返回动荡不安的阿富汗并将仆人的儿子带回收养的故事。  相似文献   

20.
英汉照应、省略语法衔接手段对比及其在翻译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韩礼德(M.A.K.Hallidav)与哈桑(Hasan)提出的衔接理论为依据,分析了照应和省略语法衔接手段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