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8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外版图书逐渐进入中国读者的视线。要让外版书更好地为国人阅读、分享,外版书的编辑加工质量起着关键作用。随着外版书的增多,各社编辑在经手外版书稿时已经总结出了一些工作规律,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比如,如何选择合适的译者,如何审阅译稿,如何进行编辑加工等。除了这些基本方面外,笔者在多年的外版书编辑加工中发现,外版书中有几个隐蔽的问题尤其需要引起编辑注意,包括政治问题、专有名  相似文献   

2.
计算机类外版图书的编辑工作体会电子工业出版社秦梅一、选择译者是关键选择合适的译者是进行外版书编辑工作的重要步骤。一个好的译者应该具备以下条件:①外语水平较高,有较强的理解和驾驭语言的能力;②专业知识精,这样翻译起来比较得心应手,才能尽量避免译文中的技...  相似文献   

3.
闻通 《出版参考》2015,(Z1):32-33
甄选优秀的外版书品种是引进出版成功与否的先决条件,但后期的翻译与加工过程同样不可或缺。一本外版专业书经翻译成中文在国内出版以后,细心的读者会从两个方面来判断优劣:一是语言的流畅度,二是知识的准确度。前者展现着图书的生动性,后者则体现了图书的严谨性。作为图书编辑,我们就要在这两个方面从严把关,保证最终出版的图书尽善尽美。一名合适的专业类外版书译者需要满足两点要求:专业技术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其中,中文表达能力尤为关键。译者的工作是将外文转译成中文表达,这需要在理解原文含  相似文献   

4.
翻译书稿的编辑工作包括三个主要环节:原书的选择,译者的选择,译稿的编辑加工。下面就这三个环节谈一些粗浅意见。一原书的选择关键问题是译什么书翻译什么书的问题,是首先遇到的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不好,后面的环节无论做得多么出色,也免不了会造成很大的浪费。不用说,我们翻译的书必须是我们需要的,而不能翻译不需要的、甚至  相似文献   

5.
闻通 《出版参考》2015,(4):32-33
一本外版专业书经翻译成中文在国内出版以后,细心的读者会从两个方面来判断优劣:一是语言的流畅度,二是知识的准确度.前者展现着图书的生动性,后者则体现了图书的严谨性.作为图书编辑,我们就要在这两个方面从严把关,保证最终出版的图书尽善尽美. 一名合适的专业类外版书译者需要满足两点要求:专业技术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其中,中文表达能力尤为关键.译者的工作是将外文转译成中文表达,这需要在理解原文含义的基础上重新用一种崭新的逻辑方式阐述相同的道理,而如此说来,精准的中文表达能力便成为这个过程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6.
对一般的教材或科技书而言 ,外版书的中译本在编辑加工上有较大的难度 ,而对篇幅大、涉及内容广的大型译著来说 ,就更加困难。我在组织《工业工程手册》(HandbookofIn dustrialEngineering)翻译出版的过程中对此有所体会。   一、要清楚大型译著的特点  大型译著兼有翻译图  相似文献   

7.
2007年初,中国编辑学会等8家单位发起了“全国报刊逻辑语言应用病例有奖征集活动”。这次活动共挑出无可争辩的语言逻辑差错14800多处,包括中央级和省、市级报纸在内的报刊编辑水平令人大跌眼镜。仅在2006年7月14日出版的4份中央级报纸和24份省、市级报纸的1至8版正文中,就挑出逻辑和语言应用方面的病例1289个,平均每份报纸46个,每版5.8个,有一份报纸的差错竟多达184个,平均每版23个。  相似文献   

8.
“本版”和“外版”或“本版书”和“外版书”,是出版发行行业习用的两个专用术语(“行话”)。《辞海》、《辞源》、《现代汉语词典》都未收这两个词。《出版词典》等出版发行专业词书也未收这两个词。这两个词和含义是什么,现在有点模糊不清。 什么时候在出版发行业中出现这两个术语,难以进行精确的考证。上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出版发行界,这两个术语是常用的,而且含义是清楚的。出版社对本社所出版的书称为本版书,对非本出版社出版的书称为外版书。商务印书馆门市部,当时既销售本馆出版的书,也销售非本馆出版的书;对本馆出版和非本馆出版的书,有加以区别的必要,因此使用了“本版书”、“外版书”两个术语。生活书店、开明书店、北新书局等也是如此,都有区  相似文献   

9.
编辑工作究竟重要不重要?这个问题有的人解决了,有的人还没有解决。我想还得把鲁迅请出来解答。在出版界老前辈赵家璧同志的《编辑忆旧》一书里讲到他第一次见鲁迅时,在谈到出版编辑工作时鲁迅对他说:“这是一件非常需要而且很有意义的工作,我自己也是搞过这一行的,其中也大有学问啊!”短短两句话就  相似文献   

10.
宽泛置疑——编辑审稿的一项原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编辑在审稿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大体说来有三类。一是表述性问题,即在语言文字方面出现的问题,其表现是文法不通,逻辑混乱,用词不当,错字别字等。二是知识性错误,包括常识错误和专业知识错误。三是对于作者建立的观点编辑认为有偏颇;第三类问题,由于属于学术讨论或争鸣,较重要的改动,编辑应征得作者的同意;如不作改动,则编辑并不对该观点负责。一般所说“文责自负”,所指正是此类情况。排除前两类问题,则属编辑的本份。所谓“文字匠”,便是指编辑对第一类问题的处理。  相似文献   

11.
中国逻辑学会、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中国编辑学会等社团和单位共同发起举办的“全国报刊逻辑语言应用病例有奖征集活动”已经在全国启动,并引起了热烈反响。这说明,大众传媒上逻辑和语言应用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已经成为当前有识之士最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我认为,这项活动将对我国文化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这是因为,我们当前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语言对一个民族的兴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报刊等大众传媒在语言使用和规范上有特殊地位和特殊责任。  相似文献   

12.
宋培 《出版广角》2014,(11):20-22
正一两次的合作容易,如何从这有限的文字沟通中发展成为超越商业伙伴关系的朋友关系,让国外出版方看到我们的诚意,从而在面对诸多竞价对手的情况下仍然可以顺利取得外方的授权,这才应该是每个版权从业者所追求的。在生产精神食粮的出版社里,就外版书而言,如果说编辑是图书的耕种者,那么版权经理人就是外版书选题的拓荒者,当然那些集选题策划与文稿加工为一身的编辑则是两种身份兼具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3.
陈雪 《采.写.编》2023,(4):127-129
逻辑是使语言通达的基础,在逻辑学中,概念作为最基础的思维形式,反映了对象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概念错误是科技图书编辑加工中的难点,本文从“概念错用”“概念不明”“定义错误”“并列不当”“划分错误”五方面分析常见概念错误,为科技图书编辑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4.
刘稚清 《编辑之友》2016,(12):80-83
随着国际版权贸易的迅猛发展,外版图书市场逐年升温,外版书合同的数量也随之与日俱增.外版书合同审查作为防控合同法律风险的必经程序,其重要性也日益引起出版企业的重视.本文聚焦于外版书合同中最常见的著作权使用许可合同,针对外版书合同审查需要遵守的原则以及外版书合同审查过程中应该关注的一些细节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提出做好外版书合同审查工作需具备的要件.  相似文献   

15.
我翻译的罗兰·巴尔特《中国行日记》一书(署名:怀宇),前不久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没过几天,就有读书类报纸编辑通过电话采访我,就这本书的方方面面提了一些问题。由于是突然接受采访,没有思想准备,  相似文献   

16.
“按语”与“案语”是被媒体工作广泛使用的词语。考虑到编辑工作严谨、规范的特性,在具体工作中,这两个词究竟使用哪个更符合语言逻辑习惯?是否有对错之分?笔对此进行了一些查询。  相似文献   

17.
李慧君 《编辑之友》2011,(12):46-48
近几年来,外版书的引进与出版是我国外版书出版产业的一大亮点,成绩斐然。在经管书方面,以从美国引进为主,如《杰克·韦尔奇自传》《长尾理论》《世界是平的》等;少儿书,以英国和美国引进为主,如《哈利·波特》《丁丁历险记》《法布尔昆虫记》等;文学类,有从韩国引进的《菊花香》等;非小说类,有从美国引  相似文献   

18.
作为编辑手里的一个重要工具,逻辑在编辑工作的各个环节中都有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在审稿中的作用非常突出。有一种看法认为,逻辑、语法和修辞一样,只是在遣词造句、锻炼文字上起作用。其实不然。逻辑的作用,大大越出了这个范围。在审稿中,逻辑可以帮助编辑解决稿件中带全局性的问题,解决稿件中观点上、材料上、论证上、结构上、表达上的许多问题。在审稿中,编辑首先要考虑文和题(标题,包括书名)是否相称的问题。这是逻辑  相似文献   

19.
如何把握翻译出版中编辑人员的定位与责任,本文着重就以下几个具体问题予以探讨:在翻译出版过程中编辑人员的身份及定位;翻译作品中编辑人员的权力与责任;守护编辑职责,提高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20.
当初,刚做编辑,见有的同事只是高中毕业;一看稿子,描描画画就可发排。于是似乎明白一个道理:编辑好当,大学毕业足可,研究生则有富余。我发的第一部书稿是《逻辑导论》,对其中的数理演算我可以不厌其详地审读,因为这是我的专业,乐在其中。可万没想到还有个“征订单”,概述全书。我足足写了半天,才自觉满意,交上;但很快就退了回来,见有红笔修改。心想:用得着吗?也不发表。但一看修改,一处错字(是我习惯性错字),三处欠当。比如“这是译者翻译的美国大学教材”,红笔删改成“这是一本美国大学逻辑教材”。准确,简洁。我这才明白:编辑也不太好当。仅只是语言的功底,就需要很好地锤炼。大家知道,诗的语言不仅在于美,更在于精;精炼中孕育着美。编辑自己也许很难兼为诗人,但有一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