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问题解决”促进“自主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解决”是指个体在新的情况下,根据获得的有关知识对发现的新问题采用新的策略、寻找问题答案的心理活动。而数学问题解决是以数学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一种教学手段和艺术。它具有四个显的本质特征:一是它强调学习的主体性。“问题解决”教学,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直至解决问题的全过程,都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二是它强调学习的创造性。问题解决的过程,是学生“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数学,探究新知,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2.
解决问题是数学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始终是数学教育应当重视的重要议题。修订后的数学课程标准将原来总目标中四个方面之一的“解决问题”改为“问题解决”,更加重视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3.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努力研究“问题解决”的相关策略,通过“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的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精神。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如何培养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探讨。  相似文献   

4.
控制感是学生个体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心理因素,能够稳定地发挥个体的最大能力,使个体保持良好的方向感,有效提高个体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等.多给予学生独立学习和组织活动的机会、有效培养学生特长、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加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措施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控制感.  相似文献   

5.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努力研究“问题解决”的相关策略,通过“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的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精神。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如何培养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探讨。  相似文献   

6.
元认知是指个体对自身认知的认知,包括自我意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和监控等。下面以“解决问题”为切入点谈谈对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应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因而教师应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学生的学习应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行为。笔者在教学中,一直注重利用各种机会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对于可能有多个答案的问题,尽量让学生开动脑筋,合作交流,找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数学课堂教学的新理念倡导:体现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各种机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给学生看的时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学生说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突出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的训练和培养,突出解决问题方法和途径的获得。  相似文献   

9.
“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是指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通过增加个体主动活动机会,发挥小组、班级群体功能,在合作学习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语文研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自主、合作、探究”是融为一体,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前提、基础,  相似文献   

10.
数学课堂教学的新理念倡导:体现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各种机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给学生看的时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学生说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突出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的训练和培养,突出解决问题方法和途径的获得。  相似文献   

11.
陈世琴 《考试周刊》2010,(11):22-22
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教师应注意给学生提供积极思考、自主探究的空间,提供大量观察、实验、探究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感知、观察、思考、经历和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12.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材中增加了“数学活动课”这一内容。数学活动课的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特别是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广阔天地。数学活动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在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利用学生个体所掌握的知识,通过思维空间的拓展,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达到自觉解决问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日本90年代新教学观的主要内容如下:一、教学重心的变化:从着重“教”转向着重“学”,体现在知识获得型教学、学习能力习得型和实践能力养成型教学等方面为了适应人生舞台,需要培养学生获得、更新和应用知识的资质和能力。这是知识获得型教学产生的前提条件。其基调是从知识注入型转向知识获得型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习惯以及与之相应的能力,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探究心以及培养其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学习能力习得型教学是指培养儿童获得知识的能力和资质———学习能力和调查能力,针对学习化社会要求个体主动把握学习机会、…  相似文献   

14.
思维品质是在个体思维活动中智力特征的表现。培养和发展思维品质,是发展和培养思维能力或智力的主要途径。教学中,我们在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方面主要从:一、加强“双基教学”,二、培养“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解题能力,三、培养学生的概括和推理能力,四、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五、通过自我否定,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等方面,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15.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以教学实践为基础,介绍如何培养学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现同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实践能力:含义、结构及培养对策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实践能力是保证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需具备的那些生理和心理特征。它是对个体解决问题的进程及方式上直接起稳定的调节控制作用的个体生理和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复杂而统一的身心能量系统。这一系统中包含着四个基本构成要素:实践动机、一般实践能力因素、专项实践能力因素和情境实践能力因素。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当以实践能力的结构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中,“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课程理念的提出,就要  相似文献   

18.
郑玮瑜 《小学语文》2013,(1):99-1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在这段话中,反复提到“语文实践”,那么,什么是语文实践?语文教学如何切实让学生经历语文实践?我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课堂上要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直面语言。  相似文献   

19.
付甫桂 《小学生》2011,(5):22-22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必须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主动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学习新知,充分以学生为主体,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适应个体”教学是日本数学教育中,继“课题学习”之后,又一新的学习指导形式,它主要由“发展性学习”和补充性学习”组成.“适应个体”教学旨在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思考的能力,提供提高自己学习数学信心的经验;培养学生愉快思考数学的心境,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以及培养学生与数学有关的创造性,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施“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