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与猴》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寓言式小说。读第一遍时也许只觉得挺好笑,可几乎就在同时,脸上的笑便被深深的思考取代了,随后便急切地再读一遍,恨不得将眼前这些字句挨个儿把玩琢磨,直到有所领悟才长舒一口气。文中的“人”以为自己聪明,以为“猴”是供己取乐的;而“猴”照样以为自己聪明,以为“人”上当了。的确,若完全站在各自的角度观察、思考,他们都应当自豪——“人”之所以抛花生,目的是看“猴”如何以嘴接以爪剥食;“猴”上蹿下跳,意在赚取花生吃,得到了,便以为赚了,耍了可怜的“人”。其实,人在耍猴的同时,猴也耍了人;二者一律地自以…  相似文献   

2.
生活中,许多人常常希望质疑自己的人多一些“换位思考”,以为这样就可以让自己得到最大化的理解;工作中,许多人常常抱怨误解自己的人没有去“换位思考”,以为这样才是化解矛盾最有效的渠道;  相似文献   

3.
案例12001年10月4日下午课间休息期间,育才小学四年级学生王与张等5名同学在校园里自己组织“蹲猴搭救”的游戏。这个游戏的规则是:一人负责抓猴,其他参加人如果将被抓住或者跑不动时,便可喊一声“蹲猴”,然后站住不动,便会被放过。在游戏中,张按规则喊了声“蹲猴”并准  相似文献   

4.
聪明与努力     
在同学中间,“聪明”往往令人羡慕。因此,有的同学怕别人说自己笨,便不懂装懂,有了问题也不敢向人请教,结果越来越笨;有的同学喜欢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知道的一点东西,以示聪明,骄傲自满,瞧不起别人,听不进意见,知道的东西也就越来越少了。  相似文献   

5.
管建刚 《师道》2003,(4):39-39
传说,佛祖为了消除人们的疾苦,在人间选了100个自以为最痛苦的人,让他们把自己的痛苦写在纸上。之后,佛祖说;“请你们把手中的纸条相互交换一下。”这100个人交换看了别人的纸条后,都惊讶不已,过去,总以为自己是最不幸的人,现在才知道世间有很多人比自己更痛苦,自己有什么理由再消沉呢?读第一遍,我一旁批注:佛祖洞察世事,布道直指人心;佛祖博爱人间,顿生智慧法门。读第二遍,我一旁批注:佛的智慧开启了众人的智慧;智慧的教育孕育智慧的大众。读第三遍,我一旁批注:智慧教育的泉源是爱,广博、深刻、艺术的爱。而后…  相似文献   

6.
勿忘情商     
陈雪梅 《广西教育》2006,(1B):93-93
小卫老师气冲冲地走进办公室,“啪”地一声扔下一叠试卷:“这道题我都讲了N遍了,考也考过了,这次再考,还是不会。笨死了!”正如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一样.作为老师,哪一个不希望自己的学生聪明异常、一点就通呢?小卫老师碰到的这种情况,真是太普遍了。难道真的是我们的学生不够聪明吗?  相似文献   

7.
在森林深处的瀑布旁生活着一群猴子,猴子们都自视自己非常聪明,便互相看不起对方,而对于别人提出的建议,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都会互相挑剔。这天晚上,老猴王招集众猴在瀑布旁的山上一同赏月。老猴王指着下面的水潭问众猴们说:“你们看到了什么?”众猴们异口同声地说:“月亮。”老猴王故作惊讶地说:“你们只看到有月亮吗?下面这一潭湖水你们没看到吗?”这时,众猴们才发现,原来自己都忽略了一些很重要的东西。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呢?如果没有这一潭湖水,猴子们也根本看不到月亮。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类似这样的例子,我们可以提炼出相关的写…  相似文献   

8.
人与猴     
栅栏外。一大人指着里面的猴子对小孩说:“记住,孩子!这种动物叫猴子,是专门供咱们人类开心的动物。不信你看——”大人说着,摸出一个花生,朝大猴的背后扔去。只见大猴急转身,以很滑稽的动作接住,剥开,吃掉。被大猴的举动逗得开心的大人和小孩便接连不断地扔起来。大猴则不断故伎重演,或接住,剥开吃掉,或给身边的小猴吃。栅栏里。一大猴指着外面的人对小猴说:“记住,孩子!这种动物叫人,是专门供咱们猴子开心的动物,不信你等着瞧。”大猴说着,就有个大人往里扔花生,大猴急转身,以很滑稽的动作接住、剥开吃掉。外面的人不断地扔,大猴不断地接…  相似文献   

9.
人与猴     
动物园里,大人指着笼子里的猴,对小孩说:“你知道这种动物叫什么名字吗?”“不知道。”小孩看着上蹿下跳的猴回答。“记住,孩子,”大人说,“这种动物叫猴,是专门供咱们人类开心的动物。”“何以见得呢?”小孩问。“不信,你瞧。”大人说着,从提包中摸出一颗花生,朝笼子里的大猴背后扔去。只见大猴急转身,略一迟疑,却用嘴接住,然后再用爪子从嘴里取出来,剥开吃掉,显得很滑稽。小孩笑起来,说真有意思。大人也被大猴的举动逗得很开心,便来了兴致,又将另一颗花生扔进去,还是扔向大猴身后的地方。大猴故伎重演,转身,跳起来用嘴接住,用爪子取出剥开…  相似文献   

10.
人与猴     
动物园里,大人指着笼子里的猴,对小孩说:“你知道这种动物叫什么名字吗?”“不知道。”小孩看着上窜下跳的猴回答。“记住,孩子,”大人说,“这种动物叫猴,是专门供咱们人类开心的。”“何以见得呢?”小孩问。“不信,你瞧,”大人说着,从提包中摸出一颗花生,朝笼子里的大猴背后扔去,只见大猴急转身,略一迟疑,却用嘴接住,然后再用爪子从嘴里取出来,剥开吃掉,显得很滑稽。小孩笑起来,说真有意思。大人也被大猴的举动逗得很开心,便来了兴致,又将另一颗花生扔进去,还是扔向大猴身后的地方,大猴故技重演,转身,跳起来用嘴接住,用爪子取出剥开,放进嘴…  相似文献   

11.
2001年10月4日下午课间休息期间,育才小学四年级学生王晓婧(12岁)与张雪(12岁)等5名同学在校园里自行组织做“蹲猴搭救”的游戏。该游戏规则为:一人负责抓猴,其他参加人在将被抓住或跑不动时,喊一声“蹲猴”,然后站住不动,便会被放过。“蹲猴”的人要想再跑的话,必须有人拍一下,喊一声“搭救”,才能重新跑动。在游戏中,张雪为避免被“抓猴人”抓住,  相似文献   

12.
人与猴     
动物园里,大人指着笼子里的猴,对小孩说:“你知道这种动物叫什么名字吗?”“不知道。”小孩看着上蹿下跳的猴回答。“记住,孩子,”大人说,“这种动物叫猴,是专门供咱们人类开心的玩物。”“何以见得呢?”小孩问。“不信你瞧。”大人说着,从提包中摸出一个花生,朝笼子里大猴背后的地方扔去,只见大猴急转身,略一迟疑,却用嘴接住,然后再用爪子从嘴里取出来,剥开吃掉,显得很滑稽。小孩笑起来,说真有意思。大人也被大猴的举动逗得很开心,便来了兴致,又将一颗花生扔进去,还是扔向大猴身后的地方,大猴故伎重演,转身,跳起来以嘴接住,用爪子取出剥开,…  相似文献   

13.
当前,在新课标引领下,老师们都很“注重”学生的朗读。特别是阅读教学,“书声琅琅”成为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君不见,一遍又一遍的朗读:有范读、自由读、齐读、指名读、比赛读等,课堂气氛活跃,热闹非凡,让人眼花缭乱;“你们想怎样读就怎样读”也成了当下课堂中的时髦用语。然而,当我们静下心来思考时,  相似文献   

14.
思考眼镜     
日期:稀里糊涂那一天天气:太阳风一级心情:胡思乱想听说,一家叫“快乐眼镜”的公司推出了一款新型“思考眼镜”。它不但款式新,而且能刺激大脑细胞,让人更聪明,戴了它,还有助于保护眼睛,特别适合脑力劳动者和头脑简单的人。我这个一向被别人认为脑筋转得比较慢,也渐渐被自己承认头脑有些简单的人,禁不住“能变聪明”的诱惑,掏出这个月的零花钱在“快乐眼镜”店买了一副“思考眼镜”。说来也怪,自我带上“思考眼镜”后,感觉我的大脑是比以前活跃多了,整天,我的大脑都在不停地思考。比如,当我看到电视机时,便不停地思考电视机的构造,以及电视…  相似文献   

15.
2001年10月4日下午课间休息期间,育才小学四年级学生王晓婧(12岁)与张雪(12岁)等5名同学在校园里自行组织做“蹲猴搭救”的游戏。该游戏规则为:一人负责抓猴,其他参加人在将被抓住或者跑不动时,喊一声“蹲猴”,然后站住不动,便会被放过。“蹲猴”的人要想再跑的话,必须有人拍一下,喊一声“搭救”,才能重新跑动。在游戏中,张雪为避免被“抓猴人”抓住,在跑动的过程中,按照游戏的规则喊了一声“蹲猴”,并且准备站住,但由于惯性,没有站稳,其中一条腿又向前跨了一步,这时恰好王晓婧跑过来并绊在张雪的腿上,以…  相似文献   

16.
父亲的唠叨     
“马扎要用手拿,别用脚勾,会影响楼下邻居的”;“东西要分门别类放好,别随便乱扔”;“你是做财务工作的,在钱财上一定要公私分明”;“在外面少喝酒,胃可是自己的”……父亲又开始唠叨了,有时,同样的话一天能重复好多遍,听烦了,便忍不住顶撞他两句。都说女人天生爱唠叨,为什么父亲老来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唠叨专家”?  相似文献   

17.
在小学课堂上,每当学生答对一个问题或完成一项操作时,常听教师表扬说:“真聪明。”“聪明”往往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评价用语,也几乎成为某些教师表扬学生的惟一词汇。笔者曾在一堂课内进行过统计,全班被教师夸为“聪明”的学生就达21人之多。何谓“聪明”?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聪明”词条的解释是:“智力强,天资高。”可见“聪明”是个褒义词,谁愿意人家说自己“笨”呢?尤其是少年儿童,被人夸为“聪明”确实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然而,“聪明”毕竟是对人天赋秉性的一种评价,能被老师夸为“聪明”固然可喜,未能获此褒…  相似文献   

18.
《青年教师》2004,(4):50-51
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  相似文献   

19.
杨绛 《教师博览》2006,(2):48-49
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工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却不易遗忘。  相似文献   

20.
杨绛 《教育文汇》2004,(12):43-44
许多人说,钱锺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