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网络时代著作权被悬空的现实 在民商法上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概念:意思表示。所谓意思表示,就是将自己的内心想法表达于外部的行为。意思表示是构成法律行为的基本要件。当意思表示符合法律规定之后,法律行为即告成立。  相似文献   

2.
所谓"一稿多投"是指作者把自己的作品同时或者先后发给不同的媒体发表(同时或者先后发表),即多次使用同一作品的行为.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一稿多投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并且愈演愈烈.一直以来,一稿多投备受媒体谴责,甚至被许多人认为是违法行为.但是,如果从法律上做进一步的思考和探讨,我们就会发现简单地把一稿多投归为违法行为是片面的,并且相关法律的规定也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思考一:一稿多投究竟是合法还是违法?@@《合同法》第14条规定:"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该意思表示应当符合下列规定:(一)内容具体明确;(二)表明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约束."此外,《合同法》第15条规定:"要约邀请是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意思表示.寄送的价目表、拍卖公告、招标公告、招股说明书、商业广告等为要约邀请.商业广告的内容符合要约规定的,视为要约."由法条的规定可以看出,要约和要约邀请的区别有以下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民事责任能力是民事主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的资格,是民事法律主体的独立人格之一。它与行为能力,意思表示能力等民法概念没有谁决定谁的关系。我国现行民法缺失民事责任能力这一概念,实践中认为民事责任能力受制于民事行为能力和意思表示能力,即限制行为能力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没有民事责任能力.这使得民事责任承担的法理十分混乱,同时导致我国现阶段多部法律存在漏洞。不利于我国的法制建设。在民法中明确民事责任能力这一概念,在法理上可以理顺民事行为和民事责任的关系,同时有利于发挥法律对青少年的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4.
赵阳 《大观周刊》2012,(37):53-53
第一部分驰名商标法律制度概述 一、驰名商标的概念和特征 驰名商标一词用英文表示为“WELL KNOWN MARK”.其中的”WELL—KNOWN”有“驰名”、“人所熟知的”或“广为人知”等意思。  相似文献   

5.
一、“一稿多投”行为的界定及其法律后果一稿多投指著作权人(作者)把自己的作品(稿件)在法定期限内同时投寄两家或两家以上的出版单位(报社或杂志社)。它是发出要约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十四条的规定 ,“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作为一般经济合同的要约 ,其相对人可以是特定的 ,也可以是不特定的 ,如符合要约规定条件的商业广告。但精神产品(作品)的特殊性 ,使与其有关的要约行为也具有特殊性。向报纸、杂志投寄的稿件是知识劳动成果———作品 ,不论其是否发表 ,都享有著作权 ,因而这种要约是转…  相似文献   

6.
期·企 “期”(qī)有表示预定的时日、等待与盼望的意思。“企”(qǐ)原指抬起脚跟站着的意思,后来也用来表示盼望的意思。用“期”、“企”构成的双音词,如期求和企求、期望和企望、期盼和企盼,表示的意思差不多,但它们并不是完全等义词,使用时也有个选择的问题,不是随意用哪个都可以。比如企望,表示的就是希望的意思;而期望,是指对人或事物的前途有所希望和等待,其中包含期待的意思。再如企盼,就是表示盼望的意思;而期盼,是表示盼望并且等待的意思。我们使用时,要选择最合适的那个用。 期待、期许、期于等词中,都不能用“企”;企及、企慕、企求、企图等词中,都不能用“期”。和“企求”同音的还有一个“乞求”,企求是表示希望得到,而乞求是表示请求给予,这两个词意思不完全相同,不能混用。  相似文献   

7.
重视图书出版合同的签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涛 《出版科学》2001,(2):59-60
出版合同是指作权人与作品的合法传播人之间,就作权的一项或多项权利,许可传播使用的双方意思表示一致的民事法律行为。出版合同不同于其他类合同,它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它是诺成性合同。作不需要将稿子交到出版手中,只要双方意思表示一致就能成立。2)它是双务合同。双务就是表明双方都享有权利.一方的义务就是他方的权利。这种权利义务通过合同确立以后,就具有法律的约束力,任何一方不得违反自己的义务。3)它是有偿的。作权人的作品是他的劳动成果,出版部门使用作品实际上是在使用他人的劳动,因此应支付一定的报酬。4)它是有期限的。按照我国作权法的规定,最长时间不超过十年。合同期满后可以续订?  相似文献   

8.
出版侵权作品的行为因侵害法律所确认和保护的他人著作权益而构成侵权行为,此时根据出版社的过错状态,分别与作者构成共同故意侵权和无意思联络的共同侵权.在共同侵权行为发生时,出版社与作者应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出版社应增强著作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注意合理注意义务的履行及合理利用出版合同的免责条款,从而防范和降低此类风险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期”,有表示预定的时日、等待与盼望的意思。“企”,原指抬起脚跟站着的意思,后来也用来表示盼望的意思。用“期”、“企”构成的双音词,如期求和企求、期望和企望、期盼和企盼,表达的意思差不多,但他们并  相似文献   

10.
在标点符号的应用中,错得最多的就是标点符号中最常用的3种点号--顿号、逗号和分号.顿号、逗号和分号都在句子的中间表示停顿,但他们之间存在着区别.从停顿的时间看:顿号最短,分号最长,逗号居中;从是否表示并列来看:顿号是表示词与词之间的并列,分号表示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并列,逗号没有并列的意思.  相似文献   

11.
在标点符号的应用中,错得最多的就是标点符号中最常用的3种点号--顿号、逗号和分号.顿号、逗号和分号都在句子的中间表示停顿,但他们之间存在着区别.从停顿的时间看顿号最短,分号最长,逗号居中;从是否表示并列来看顿号是表示词与词之间的并列,分号表示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并列,逗号没有并列的意思.  相似文献   

12.
在互联网的世界,官方意味着"权威","官方网站"表示该网站专属主办者意志的体现,带有专用的权威的意思。因此,为了解西安市民(有上网行为的)对世园会官网可信度的认知以及其行为受官网的影响程度,笔者以2011西安世园会官方网站为例,通过发放问卷对世园会官网的传播效果从接触、认知、说服环节进行分析并作出说明。  相似文献   

13.
至·致 “至”和“致”是表示不同意思的两个词,语音相同,但词义有明显区别,不能混用。“至”当“到”字讲,如至今、至此、自始至终、至死不屈,其中的“至”都是表示“到”的意思。“至”用在至少、至迟、至上、至高无尚、欢迎之至等词当中,是表示“极”和“最”的意思。“至”还可以构成“至于”一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的意思,例如,甚至于、不至于、以至于、至于特殊情况另当别论、至于他怎么想我不知道,等。  相似文献   

14.
称赞·称道·称颂“称赞”“称道”“称颂”都表示赞扬的意思,但这三个词的词义有细微差别,表示的程度也不同,要避免混用。说“入人称赞民族英雄”,表示的程度就轻了,应该用“称颂”。说“见义勇为的人受到称颂”,程度就重了,应该用“称赞”。“称赞”是用语言表达对人或事物优点的表扬。如“三好生受到老师同学的一致称赞”,“人人称赞见义勇为的人”,“小学生拾金不昧受到称赞”。“称道”也表示称赞的意思,“道”表示述说。“人人称道”,是人人夸奖的意思。“称颂”表示歌颂赞扬,比“称赞”表示的程度要重。如“民族英雄人人…  相似文献   

15.
“以至”是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是到、直到的意思,如:青年人、老年人以至儿童都参加了抗旱斗争。又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前句是表示范围上的延伸,后句是表示程度上的延伸,两句中的“以至”都是直到的意思。  相似文献   

16.
“望其项背”“望其项背”是“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背脊,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的意思。但在实际应用中,它往往被当做“够不着、达不到、难以做到”的意思被误用。如“他真行!简直让我们每个人望其项背。”“屡试不爽”“屡试不爽”是表示“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的意思。但在实际应用中,它却被当做“屡试屡败,始终不成功”的意思被误用,如:“打假活动在一些地方为什么屡试不爽,收  相似文献   

17.
何勇海 《青年记者》2017,(25):64-65
在最近举行的中国广告协会广告代言人委员会成立大会上,中国广告协会会长张国华表示,下一步,广告代言人委员会将制定广告代言行为的相关行业衡量标准,量化广告代言人商业价值.张国华说,广告代言人通过其自身的明星效应在广告代言活动中获得一定的市场价值和回报,只要是在法律框架下,符合市场的规律,是可以被行业和社会所认可的.但对于那些价格过于虚高,甚至恶意哄抬、炒作提升价格的行为,需要予以抵制.(《北京青年报》,8月18日)  相似文献   

18.
<正>关于法治这个概念,我们古人早就有了一定的论述,《管子·禁藏》写道: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所谓法律,就是规范社会的各种行为,以此来明辨是非对错。在当今,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了"法治中国"奋斗目标,目的是要让人们充分认同相信法律、捍卫运用法律。"法者,天下之仪也"的目标与"法治中国"的目标是一致的,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县级电视台就应该担负起一线普法的重任。本文  相似文献   

19.
司法实践中,围绕博物馆文物捐赠是否成立并生效产生了一些法律纠纷,应围绕文物捐赠协议本身,从文物捐赠协议的签订主体适格,捐赠协议的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及公序良俗等影响捐赠协议效力等角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探讨博物馆签订捐赠协议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结合实际案例提供相应的操作建议,以期对博物馆在民法典时代下有效预防和化解文物捐赠方面的风险与纠纷提供参考和借鉴,尽量避免捐赠被撤销或无效的情况。  相似文献   

20.
原告撤诉后重新起诉时在举证期限内提供的新增证据是否失权,实际上涉及到《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撤诉制度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规定的证据失权制度之间的矛盾冲突。本文认为,解决这一矛盾冲突应从撤诉制度的限制入手对当事人意思表示不真实而导致的诉讼瑕疵行为给予适当救济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