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有这样一例比喻:“①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②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上例为两个比喻的连用,值得商榷的是,前一比喻的喻体和后一比喻的本体是什么?从原句不难看出两者均为“花蕊”。这对前一比喻来说问  相似文献   

2.
一、作品及题解习作例文《海滨小城》写广东省靠近海边的一座小城的美丽景色。滨,水边;海滨,靠近海水的地方。海滨小城就是靠近海边的一座小城。二、解疑举要1.下面两个句子的比喻意义是什么? “小城好象笼罩在从天际飘来的一片片红云之中”。“红云”比喻凤凰树开的红花,“天际”说  相似文献   

3.
编辑同志: 据《中国语文》1978年第4期张寿康同志的《说结构》一文中说:“比况结构从意义上说有同类事物的类比和不同类事物的比喻两种类型。”照这个说法推理,除了同类事物相比不是比喻外,其余用了“象”的句子是不是都是明喻呢?如果不都是,该用什么办法来区别呢?例如:“街上的柳树象病了似的。”“整个老城象烧透了的砖窑。”这两句是比喻句吗?  相似文献   

4.
培养学生的口头议论能力,要紧扣论说文的课堂教学来进行。我在教学《放下包袱,开动机器》一文时,作了如下的安排: 一、我从教学目的出发,先设计了十五个问题: (1)什么是“放下包袱”,什么是“开动机器”? (2)本文题目取其什么意义? (3)用这样的比喻作论题有什么好处?  相似文献   

5.
曹芳同学问:“《海燕》通篇用了象征手法,海燕象征英勇无畏的革命先驱者,如果说‘革命者就像勇敢的海燕’就用了比喻。请问,象征和比喻有什么区别?”在文艺创作中,象征手法往往和比喻手法融合在一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节选《林黛玉进贾府》中有一段描写贾宝玉外貌的话 :“面若中秋之月 ,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 ,眉如墨画。面如桃瓣 ,目若秋波。”你知道这里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当然是比喻 ,而且是明喻 ,既有本体和喻体 ,还有比喻词。是的 ,明喻往往拿喻体的本质特征来比喻本体 ,那么在这段描写中 ,作者是拿喻体什么样的特征来比喻本体的呢 ?能不能将这种本质特征用一个字来概括 ?有的同学曾尝试着概括它们的特征 ,并把它加在句子的后边。有将“中秋之月”概括为“圆”或“亮”的 ,有将“春晓之花”概括为“鲜”或“艳”的 ,有说“刀裁”“…  相似文献   

7.
讲清楚比喻这一概念(这里主要指明喻),得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据我了解,学生的主要问题大致如下: 一方面,对比较复杂的比喻,哪是本体,哪是喻体,许多学生都不甚清楚。试看例一:“山没有水,如同人没有眼睛,似乎少了灵性”(高一《雨中登泰山》)。其喻体是“人没有眼睛”,还是“人没有眼睛,似乎少了灵性”?学生搞不清。如果是前者,那么“似乎少了灵性”算是什么?也搞不清。再看例二:“我们在商洛山中,被包围得铁桶相似”(高二《虎吼雷鸣马啸啸》)。对这个比喻,则本体、喻体都搞不清,或把握不住。  相似文献   

8.
问在阅读中,常常遇到这种情况:甲和乙有相似处,以乙喻甲;乙和丙又有相似处,在乙喻甲后,又以丙喻甲。我们觉得这是一种比喻,但它既不属明喻和暗喻,也不属借喻,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比喻辞格?有什么特点?在引文上有何表达效果? 答这是比喻中的“曲喻”辞格。因为丙所以能喻甲,是通过乙的,也就是说,在比喻过程中,转了弯子,有了曲折。例如毛主席的词《十六字令》: 山, 倒海翻江卷巨澜。  相似文献   

9.
语文是“为生命奠基”的母语课程,只有“爱满课堂”,语文教学才能融入师生的生命。[片断一]浇灌孩子柔嫩的心田特级教师孙建锋执教诗意美文《做一片美的叶子》时,是这样“用心倾听孩子的心声”的——师:能不能联系现实生活,说一说你们对“大树把无数的叶子结为一个整体,无数的叶子在树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这句话的理解呢?生:班级把同学们结为一个整体,每一个同学在班级里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师:好精彩的比喻!生:工厂把工人结为一个整体,如果工厂倒闭了,工人就下岗了,没有自己的位置了。师:说得真有现实意义!生:中国把五十六个民族结为一个…  相似文献   

10.
《河北自学考试》2006,(4):14-14
一、简答题 1.杨万里《初入淮河》中“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1)比喻手法,以鸟比人。 (2)人不如飞鸟自由。 (3)实指南北分裂,人民隔离。 2.《西厢记》中莺莺唱道:“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第一册《长江三峡》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该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呢?《教参》给了这样的答案:用了通感、比喻的修辞方法。我认为,这句话的修辞方法应是通感和比拟。  相似文献   

12.
一、“天街小雨润如酥”一句中,“酥”比喻小雨还是小雨滋润下的大地?“酥”的比喻意义是什么? 古代称酥油为酥,它是一种牛羊乳制品,呈黄褐色,结构细密,滋润滑腻,诗句用“酥”比喻什么,有两种不同看法,一是认为比喻小雨,一是认为比喻小雨滋润下的大地。哪种看法较合适,需  相似文献   

13.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之所以脍炙人口 ,读起来令人赏心悦目 ,荡气回肠 ,原因可以列举许多 ,但有一条千万不可忽视 ,这就是 :作者正是凭借贴切、精到的比喻 ,写就了《荷塘月色》绝妙、神奇的意境。何以见得 ?仅仅是两处以“睡”为喻体的比喻 ,便使人拍案叫绝 ,回味无穷。其一 ,以“小睡”比喻荷塘上朦胧的月色。深夜 ,荷塘之上。月 :静静的 ;云 :淡淡的 ;雾 :薄薄的。正因为有这淡淡的云、薄薄的雾 ,使得月光不能朗照 ,才使得月色呈现出一种朦胧的、缥缈的、梦幻般的意境。用什么来描述这种意境呢 ?作者给我们精选了一个十分贴切的喻体—…  相似文献   

14.
寿涌 《中文自修》2003,(11):39-40
鲁迅先生有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著名散文,描述了他幼年时代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情景。“三味书屋”的“三味”究竟是什么意思?那是把经书、史书、子书比喻食物,经书是米谷,史书  相似文献   

15.
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赠汪伦》共四句:“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后两句是什么修辞手法,众说纷纭: 一种说法是一般性的比喻:“这首诗用比喻的方法,表现了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一种说法是拟物:“这两句诗此处不是比喻,而是比物的修辞手法。”一种说法是夸张:一种课本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必修本,2004年6月第1版)将白居易《琵琶行》中“血色罗裙翻酒污”的“翻酒污”释为“泼翻了酒被沾污”。“沾污”是什么意思呢?笔者查遍手头所有的工具书,均未见有“沾污”词条。是“玷污”的笔误吗?《现代汉语词典》对“玷污”的释义为“弄脏,比喻辱没”,现在我们一般用的是它的比喻义,例如“玷  相似文献   

17.
象征和比喻     
×××同学问:“为什么不能把《海燕》一文所用的象征手法看作是比喻?象征和比喻有什么区别?”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也就是托义于物。比喻是以彼物喻此物,是一种修辞手法。我们结合课文来谈谈两者的区别。一、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而且从本质特征上考虑的。  相似文献   

18.
在小学五年级的语文试卷上,发现有这样一道试题,要求学生指出下边一句话里运用了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象海边上的浪花吗?”有些学生的答案是“反问”,老师都打了“×”,据说标准答案是“比喻”。且不说根据小语教学大纲的  相似文献   

19.
毛主席的《蝶恋花·答李淑一》中有“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以杨、柳暗含杨开慧、柳直荀二烈士的名字,以杨柳飞絮比喻烈士忠魂直上九霄,表达了对烈士的深切怀念和赞颂之情,极富诗意。“柳”是柳树,是没问题的;那么“杨”是什么树呢?是人们所常见的白杨树吗?不是。这里的杨也是柳树的一种。《尔雅》注云:“杨,蒲柳也,可以为箭(杆)。”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我听一位年轻教师讲授《香山红叶》,他在总结课文时说:“作者是以香山红叶来比喻老向导人老心红……”此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提出疑问:“既然用红叶来比喻老向导,为什么要写红叶是‘半黄半红’、‘伤了水,红得又不透’呢?”这位教师先是愣了一下,然后回答说:“比喻嘛,哪能样样相同呢?”听了这回答,那学生似乎不很满意。这倒引起我对那学生所提问题发生了兴趣。课后,我再读课文,细加揣摩,觉得那学生提的问题,确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今写出我之拙见,供大家商榷。《香山红叶》一文是否用“红叶”来比喻“老向导”的呢?是的。课文最后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