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英国诗人安德鲁·马维尔的爱情诗《致他的娇羞的女友》中,女性不仅是男性凝视的对象,而且以负面的形象存在,甚至丧失了话语权.借用他者理论,对深入探究诗歌中隐藏的男权意识和女性的三重他者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喜福会》是美国新生代华裔小说家谭恩美的经典之作,后被华裔导演改编为电影,其影响经久不衰。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出发,通过描写作品中四对母女在两个世界、两种文化之间的融合和碰撞,探讨被"边缘化"的美国华裔女性在美国主流社会遭受到的压迫和歧视,揭示出她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最终从沉默的"他者"到找寻回自己话语权的艰辛之路,以此探寻华裔女性实现自我身份构建的有效途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3.
"他者"是拉康提出的相对于"自我"而形成的概念,作品《城堡》主人公土地丈量员K围绕"我是谁?"这个问题试图通过"他者"来确认自己的身份,文章将对K和卡夫卡从身份认同的焦虑到"他者"话语下身份认同的失败进行分析,两者身份构建的失败,也暗喻现代人的生存现状。  相似文献   

4.
奥斯卡·王尔德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戏剧家、小说家。在他的文学作品中的女性角色都具有强烈的女性主义精神,这些女性角色都摆脱了上流社会装饰品的身份拥有了独立的人格。本文旨在从女性身份角度入手来解读《莎乐美》中塑造的新女性形象,并探求这种形象对于生活在21世纪的女性身份问题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烟草和魔鬼》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创作的短篇小说,文章从比较文学形象学角度剖析文本中的他者西洋形象,分析作者塑造西洋形象的方法,阐明他者形象塑造的时代与个人原因,最终阐明作者创作这篇小说的意图:借古喻今,表明日本明治维新后,相当一部分人对西洋文明浸入的态度。  相似文献   

6.
以多丽丝的部分代表作品为例,结合上世纪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与作者人生经历,解读多丽丝小说中的“他者”情怀.正是对于“他者”的关注与书写使多丽丝文学作品中的人道主义具有了穿越时空、跨出国界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左传》的人物描写体现了春秋时期史家对道德的追求,它将人物及其事迹置于道德层面进行剖析,反映了春秋时期史家弘扬正义、贬斥邪恶的道德观。特别是对“闪现型”女性形象的塑造,更是较多倾注了作者的道德情感,反映了作者对君子人格的追求,展现了《左传》的文学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波伏娃《第二性》中他者的概念分析舍伍德·安德森的小说《俄亥俄,温斯堡》"虔诚"这个故事中女性的地位。本文认为故事中的女性凯瑟琳·本特利和路易丝·本特利处于被动、附属地位,具有他者性,虽然她们努力寻求两性平等沟通和对话,但都在男权家长杰西·本特利的压制变成失去爱和沟通能力的畸人。  相似文献   

9.
"他者"的建构从来都不是自在的、客观化的,而是自我价值和自我欲望的投射.分析笛福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及其续记中"他者"的建构:地理他者、种族他者和文化他者的建构,以揭示小说中的殖民主义思想和殖民扩张的欲望.  相似文献   

10.
后殖民主义关注"他者"的身份问题,旨在打破西方对东方的文化霸权。从"他者"身份的角度解读《圣经》"亚伯兰下埃及",分析希伯来女性撒莱和埃及奴隶的被殖民者身份,可以解构圣经的传统权威阐释,突出被殖民女性的双重掩盖身份,展现埃及奴隶作为"他者"的边缘化身份,从而消解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霸权,推动各民族文化平等自由地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史记》中,描写了众多不同阶层的女性形象,她们风姿各异,大多处于中下层.作者布置精谋巧构,通过语言、表情、动作以及丰富细腻的心理活动等,来刻画与塑造了这些特色鲜明的女性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她们的美与丑、善与恶.本文将另辟蹊径,尝试从女性角度切入,重点探究《史记》中独具特色的女性形象,进一步了解她们在历史舞台上是怎样...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一直是人们争相研究的作品之一。无论是其中轮番出现的神仙还是妖怪,无论是男性形象还是女性形象,都代表着作者吴承恩对于世间百态的思考与感触。本文主要针对作品中出现的众多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进行系统详细的阐述,以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其代表意义及对作品产生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3.
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小仲马基于自身经历创作了脍炙人口的经典小说《茶花女》。小说中描写了一个内心善良纯洁的美丽少女玛格丽特企图冲破各种社会桎梏追求自身幸福的爱情悲剧,揭示出男权社会背景下女性意识的觉醒。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剖析作为“他者”的玛格丽特在企图实现自己爱情理想过程中的女性意识觉醒,这一点正是其爱情悲剧的根本原因,同时使其在精神上得到了救赎,实现了女性意识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4.
2003年,美国著名小说家丹·布朗的小说《达·芬奇密码》一经出版,立即引起美国国内乃至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却鲜有人对小说的文本进行深入的批评研究。丹·布朗虽身为男性作家,却一直不吝在小说中展现其女性意识。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细致地分析了索菲和修女的女性形象,深入探讨作品中所显现的女性主义内涵。  相似文献   

15.
如果按照叙写角度的不同,可将《诗经》塑造的女性形象分别定义为"自我形象"和"他者形象"。一般说来,女性的"自我形象"在叙写过程中呈现出形象与直白的审美特征,而作为被他人进行观察、描摹、叙写的"他者形象",则呈现出抽象与朦胧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6.
《老妇还乡》女主角的形象塑造在该剧占有重要地位。从女性形象的角度来分析这部戏剧作品,对老妇克莱尔这个女性形象作出新的理解;分析其悲惨遭遇及心路历程,揭露女性在男权社会地位的低下及悲剧性命运。  相似文献   

17.
关于《诗经·唐风·绸缪》中的“粲者”一词所指,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类观点。在充分把握文献材料基础上,对词义、诗歌主旨及诗文本上下逻辑关系等展开综合研究后发现:“三女为粲。大夫一妻二妾”之说乃《毛传》对《国语》的误读而提出的谬见,以此释诗,不仅与“粲者”的词义不符,还与文本实际相脱离;而季本“男子亦可以为粲”的观点,虽拓宽了“粲者”的诠释空间,但难以协调诗歌章节结构与内容,其牵强附会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辨析诸家异说,唯将“粲者”释为美人,即本诗中的新娘,既可兼顾“粲者”的词义及语用习惯,又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诗歌内涵,是诸说中最妥帖者。  相似文献   

18.
文化传播不可避免的涉及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言语或者非言语的交流,如何正确处理“我”与“他者”的关系是进行跨文化传播研究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文章指出了不同的文化认同往往对跨文化传播产生不利影响;研究了“我”如何与“他者”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传播活动,提出了跨文化传播应从主体性过渡到主体间性,进而过渡到“互惠性理解”,从而真正处理好“我”与“他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巴赫金对话理论的基础是他者和他人话语。他者意识就是通过他人话语体现的。本文以评析Ephemera中译文为例,从分析原作与译文中的他者意识入手,解读其平等对话关系完成的优劣,从而树立他者意识在翻译批评中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伊利亚特》展现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战争中最悲壮的一页,整部史诗围绕着那些耀眼夺目的、为争夺荣誉而战的英雄而写,女性只处于这个以战争为核心的舞台边缘,所以《伊利亚特》中的女性较少为人所关注和研究.但女性却是这场战争的关键,这部战争史诗中对女性符号的诠释代表了荷马时代的女性观和性别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