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企业技术创新是企业持续增强自身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从哲学高度审视企业技术创新,有利于拓展企业技术创新思路.哲学视阈中的企业技术创新包括三层含义:企业技术创新是技术路径依赖与技术路径创造相统一的过程;企业技术创新是技术社会化与社会技术化相统一的过程;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是技术创新认知与技术创新实践相统一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技术创新演化的相关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冰 《软科学》2010,24(10)
在简要介绍演化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归纳和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关于技术创新演化的特性与轨迹、技术创新演化的过程、技术创新模式与能力的演化、技术创新集群的演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运用演化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技术创新扩散已受到越来越多的中外学者们的关注,论文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系统回顾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对技术创新扩散演化的相关理论与模型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中外文献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技术创新与进步对区域旅游产业成长的演化路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演化博弈视角,针对技术创新周期的不同阶段,分析区域旅游产业成长技术创新价值链演进,构建技术创新与进步对区域旅游产业成长演化路径模型,认为演化的过程与结果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旅游产业成长存在路径依赖等一系列演化方向,从而探析运用技术创新与进步、演化理论推动区域旅游产业健康、快速、持续成长.  相似文献   

5.
新古典经济学在理性人的假设下,将不对称信息下的最优激励机制作为技术创新政策理论的核心问题。基于演化范式的技术创新政策理论则从有限理性出发,强调政策制定者的学习过程,并在更宽泛的含义上提出了技术创新政策、技术以及产业结构的协同演化。本文将从技术创新政策的含义入手,分析该理论的主要内容,并探讨了对我国技术创新实践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很难深入或取得重大突破的情况下,我们不得不对已有的研究加以检讨。占据我国技术创新研究主流的经济学和管理学视角,其内容上表现出两方面的缺失召时间缺失和空间缺失;研究方法上局限于线性传统和决定论时空观,把复杂问题质点化、简约化,因而导致理论研究裹足不前。寻绎新的理论疆界,本文进而提出技术创新研究应转向用非线性方法研究复杂性问题的演化观。  相似文献   

7.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国际化的模式及其动态演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从企业基于资源的理论出发 ,在与跨国公司比较的基础上 ,确定了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国际化发展模式选择的原则。在调查的基础上 ,从战略—组织—资源配置相匹配的角度总结了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国际化的模式 ,并论证了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国际化模式的动态演化形式  相似文献   

8.
产业结构演化的耗散结构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产业结构与耗散结构的类比,提出了产业结构非平衡演变模型,探讨高新技术推动产业结构演化的内在机制,指出了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化在产业结构演化过程中的“类负熵”作用,据此提出了促进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企业技术创新的演化分析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古典经济学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是在静态的、理性人假设和利润最大化假设条件下进行的,显然,这些假设与真实世界不相符。所以,在这些假设的条件下,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也脱离了现实。而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演化经济学则为分析企业技术创新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演化经济学借鉴了生物进化的思想,以生物学为基础工具对经济系统进行分析。但是目前基于演化经济学对企业技术创新问题的研究还没有像新古典经济学那样形成一个标准的分析框架,人们分析问题时没有一个标准的参照系。本文从生物进化的三个核心概念出发,试图建立企业技术创新的"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的演化分析框架,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演化分析提供一个标准的参照系。  相似文献   

10.
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扩散模式的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投入产出法,结合R&D投入指标和网络分析法,对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扩散的模式进行了分析.从扩散系统的结构、动态演化和扩散表现三个方面对比了1997年和2002年的扩散模式,揭示了系统的动态演化特征、各部门的贡献、系统的薄弱之处和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对其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扩散高度依赖于少数几个传统部门,高新技术部门在技术创新扩散中的作用和贡献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1.
《软科学》2014,(12):19-22
利用演化博弈理论建立了在位企业和新兴企业进行不连续技术创新行为选择的演化博弈模型,并分析了各种不同情形下的演化稳定策略。从演化的结果来看,连续技术创新是一个不稳定的状态,不连续技术创新才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演化稳定策略。  相似文献   

12.
13.
在批判新古典经济学中技术机会观的基础上,文章在演化理论视阈中,分别从市场演化、组织演化和技术演化三个层面剖析技术机会的本质。在市场演化层面揭示出技术机会是由创新主体在人类技术创新活动中创造的;在组织演化层面分析了企业研发的累积性与专有性对技术机会的利用具有一定的限定作用,以及各企业利用的技术机会在客观上并非是"新的";在技术演化层面挖掘技术机会的发展轨迹以及新范式对技术机会模式的重塑作用。  相似文献   

14.
企业技术创新是解决环境污染和经济增长矛盾的根本所在,成为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的有效途径.政府环境规制、企业技术创新和公众环境参与是相互影响及制约的利益关系,因此,探究三方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影响成为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从演化经济学的视角,运用动态演化博弈理论,构建政府、企业和公众的三方博弈模型,根据演化的仿生学研究,引入Lotka-Volterra模型求稳态均衡解,探究环境利益相关者的规制行为对企业技术创新策略的演化影响,并利用Matlab通过数值模拟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规制与企业技术创新战略选择是一场混合战略均衡的博弈过程,企业、政府和公众的行为决策受其收益和成本的大小影响,利益相关方的环保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技术创新.因此,应恰当选择政府环境规制手段和强度水平,合理规划规制成本,不断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强化环境监管,促使企业以环保为己任,实施技术创新策略,减少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5.
基于创新扩散理论,利用演化博弈方法建立市场机制和政府规制下低碳技术创新扩散的链式过程中创新提供者与潜在采纳者间的演化博弈模型,探讨二者间相互作用对宏观扩散的影响机制。理论研究和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市场机制下将低碳技术创新的转移价格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系统才能达到低碳技术创新成功扩散的理想状态;政府规制下对创新提供者和潜在采纳者实施补贴和减税政策对低碳技术创新扩散有显著正向作用,但采取惩罚措施易导致低碳技术创新扩散的失败。  相似文献   

16.
基于技术轨道理论的高速铁路自主创新演进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主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我国铁路的发展同样要依靠自主创新。但创新并不是目的,对自主创新的三种形式也不能作机械的理解和应用。借助技术轨道和技术子轨道理论,分析自主创新的内涵和本质,辨析其三种形式的关系,进而提出自主创新的演进规律,基于此对我国高速铁路自主创新路径的演进规律进行了分析归纳。  相似文献   

17.
以破坏性创新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双元技术创新和市场导向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并重点研究了双元技术创新和市场导向两个不同维度之间的组合关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共提出了三组假设,以201家企业数据为基础对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技术创新和市场导向组合关系对企业绩效有着截然不同的影响.研究拓展了双元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的视角,解释了双元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的冲突,提出了中国企业实现创新路径突破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对技术创新的利益相关者产权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无论是从产权的概念和属性,还是从产权的分类都表明了利益相关者具有企业技术创新的产权,其产权属性表现为权力和利益。虽然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在技术创新产权属性上存在着强弱之分,但均衡处理好各利益相关者的权力和利益,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有效开展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事关我国前沿产业的发展和国家经济核心竞争力。针对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具有成本高、风险高、环境正外部性等基本特征,核心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有限理性及其在资源禀赋方面存在的异质性,使得双方在创新合作过程中均存在博弈行为。本研究引入政府补贴、资源拥有量、碳价和资源交互系数等关键参数,构建了企业资源禀赋异质下的产业共性技术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演化博弈模型,并采用演化相位图和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各参数对于企业策略选择的影响,得到了产业共性技术协同创新演化博弈系统的演化特征及变化规律,提出了促进资源禀赋异质企业协同创新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20.
技术落后国家(地区)在进行技术赶超的过程中频繁出现经济持续发展、技术存量增加但无法实现技术赶超的现象,即与技术领先国家(地区)保持差距的赶超停滞。通过建立技术领先和技术落后国家(地区)之间的动态演化博弈模型,探讨双方博弈的稳定状态。研究表明:后发优势的存在使得技术落后国家(地区)的经济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虽然单纯的技术模仿不能实现赶超,但是发展中国家(地区)却仍然在走技术模仿道路;而技术领先国家(地区)也会采取不阻碍赶超的策略,因为该状态是有利于整个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最优化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