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Ivy 《新高考》2015,(1):12-17
对美国总统来说,演讲是一门必修课。被正式提名为总统候选人之后,他们就要开始在全国各地进行演讲,争取选民的支持,大选前夕,还要在电视上进行公开辩论。因此,对候选人来说,大选也可算是一场"口舌之争"。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自2008年初次当选以来,就以其超凡的演讲魅力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很多英语学习者都将他的演讲稿作为学习素材。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在美国中小学开学日发表的一个关于我们为什么要上学的演讲的节选。  相似文献   

2.
这个女孩不简单,她就是生于1997年10月的美国华裔邹奇奇(Adora Svitak).她3岁开始阅读各种书籍,4岁开始写作,5岁开始涉猎成年人的读物.7岁时,她已经读了超过1600本书,天文地理无所不包.她最喜欢玄幻与历史题材的书,在她看来,《哈利·波特》系列书的作者J.K.罗琳比《雾都孤儿》的作者狄更斯写得更好,因为后者的句子“太复杂了”.8岁时,她出版了1 2万字的故事集《飞扬的手指》轰动美国.2008年,她被美国媒体誉为“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也被美国广播公司誉为“美国文坛小巨人”.以下是她12岁时在TED大会上的演讲:《成年人能从孩子身上学到什么》.她的演讲相当有震撼力,使人产生强烈共鸣,值得我们学习!篇幅有限,演讲有所删减.  相似文献   

3.
张小平 《少年月刊》2012,(Z3):13-15
"上帝在我生命中有个计划,通过我的故事给予他人希望。"这是他演讲时爱说的一句话。他从17岁开始演讲,介绍自己怎样顽强地与命运抗争,怎样满怀感恩之心乐观地生活。十三年来,他已到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演讲,直面受众超过两百万人。他用微  相似文献   

4.
采用基于语料库的隐喻认知话语分析方法去识别和阐释中美元首所做的政治演讲中的概念隐喻,剖析两国元首演讲中概念隐喻的异同,探索中美元首政治演讲中概念隐喻的运作机制。中美元首演讲语篇中"冲突"、"旅程"和"家庭"概念隐喻具有共同性,两国在应对发展、灾害、污染和反恐等领域的问题时具有相同的政治仪式性活动程序,因此始源喻对目标喻的映射是建立在经验相似性基础上的;中国独有的"圆形"隐喻是根植于国人思维的"天人合一"的社会认知方法在政治管理领域中的映射,美国演讲语篇中的以"宗教"为主导的概念隐喻体系的普遍使用是由于宗教对美国生活、风俗和语言等各个领域的全面渗透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张伟 《教师博览》2011,(5):54-54
8月13日,美国重量级学者、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诺姆·乔姆斯基在北京大学接受名誉博士学位并发表演讲。只有经过仔细鉴别和彼此对照之后,才能弄清这位82岁的老人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乔姆斯基以"异见"者姿态闻名世界,他对美国政府的批评立场一生不变,曾把美国政府比做"饿狼"或"世界上最大的恐怖组织"。他甚至抨击美国人最珍视的"民主",认为它是虚伪的。  相似文献   

6.
<正>在美国几乎每一所大学,毕业典礼都是一场"重头戏"。它们讲究排场,大多还蕴含着历史与传统。这在哈佛这所美国最古老的大学里更是展露无遗。我们的毕业典礼总是定点在"三百年剧场",它位于哈佛纪念堂与怀德纳图书馆之间那片无边绿茵中。通常,哈佛每年会有两个演讲:一是毕业纪念日演讲,一是毕业典礼演讲。前者先于后者,并且专属于哈佛学院应届毕业生,演讲嘉宾由大四学生委员会物色。这种演讲一般被称作"搞笑演讲",  相似文献   

7.
端方的古怪演讲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七月,清廷下诏预备立宪,派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端方、戴鸿慈由日本转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请端方、戴鸿慈二人赴该校演讲.端方和戴鸿慈竟并立在演讲台上,开始相互谦让,端方对戴鸿慈说:"请老前辈发言."戴鸿慈说:"端兄和西方人交往多,懂规矩,请先发言."接下来的情形则更是让人喷饭:端方和戴鸿慈二人一左一右站立,端方说一句,等翻译完毕,又对戴鸿慈说:"老前辈对不对?"戴鸿慈说:"对对."然后端方又说一句,再问戴鸿慈:"对不对?"戴鸿慈又说:"对对."此次演讲大约几百句话,端方也问了戴鸿慈几百次,戴鸿慈也就回答了几百次.当时美国学生听得满头雾水,都很纳闷中国人演讲为何要两人同时发言.  相似文献   

8.
起兴,是中国古典文学一种独特的表现手法,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演讲中也可以运用"起兴",即先讲其它事物,再由此引入演讲主题,从而创造一种意境,增加演讲的艺术性和吸引力。一、托实物起兴演讲有时会讲一些比较抽象的道理,演讲者可以通过实物"起兴"由此及彼,所讲之理就具体可感了。2011年,李敖到广州暨南大学演讲,在讲到"中国不可与美国比阔"的主  相似文献   

9.
孙立恒 《教育研究》2013,(12):136-143
当代美国演讲教育的主要以培养学生人际交流及参与社会活动能力、培养自信心及健全人格,并最终帮助其提高择业竞争和追求事业成功能力为目标。言辞能力培养被视为帮助学生求职就业、追求事业成功和有效参与民主社会生活的基本要素。当代美国演讲教育的趋势为:演讲学生种族与血统出现多元化趋势,信息传媒技术开始广泛运用,远程教育模式进入演讲课堂。  相似文献   

10.
无畏的希望     
李良旭 《初中生》2010,(5):27-27
2004年,奥巴马在美国民主党代表大会上发表了题为《无畏的希望》的演讲。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次演讲让他声名鹊起,并为他当选总统铺平了道路。在演讲中,奥巴马深情地回忆道,是一幅画改变了他的生活,让他开始立志去竞选美国总统。  相似文献   

11.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不顾多方强烈反对,邀请"美国公敌"伊朗总统内贾德前往演讲。校长李·博林格明确表示,为激烈辩论提供论坛是哥大的长期传统,允许内贾德演讲是言论自由和学术自由的表现。然而博林格的"欢迎辞"是这样的:"让我们开门见山吧。总统先生,你展现了一个狭隘、残酷的独裁者所拥有的一切特征。"台下听众集体鼓掌。  相似文献   

12.
毕业演讲是西方大学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传统,它是学生步入社会前在大学接受的最后一课。毕业典礼既是毕业班同学们回顾在校学习、生活的聚会,也为毕业班同学们提供思考未来人生的机会,其中的重头戏是“毕业演讲”(CommencementSpeech)。Commencement一词来源于法语,意思是“开始”。用“开始”一词来做“毕业”用,确实很有意义,因为它向学生传递的信息是生活的开始或再开始。在西方大学,毕业演讲人通常是著名公众人物,他们的演讲大都充满人生哲理,鼓舞人心。以下是美国《时代周刊》选取的十篇经典毕业演讲的精华部分及其点评。  相似文献   

13.
以乔治·莱考夫的框架理论与概念隐喻为基础,对奥巴马与特朗普两篇关于移民政策的演讲进行分析。分析表明,两篇演讲都针对移民政策,共同使用"国即家"框架,概念隐喻的使用较为不同,潜移默化中构筑不同的家庭框架影响民众认知。奥巴马演讲侧重移民的艰难生活,强调共情与责任,从而构筑"慈父家庭模式"。特朗普侧重非法移民对美国法律秩序与规则的破坏,强调外部威胁,从而构筑"严父家庭模式"。演讲文本层面折射的是美国政治的变化,移民与传统中产阶级白人之间的矛盾激化,美国民众当前对"政治正确"话语关注度的持续走低,以及美国两党两极日渐走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我做时事演讲分为演讲和评论两个环节。演讲素材选取于社会时事,演讲稿不少于2000字,演讲时长不超过15分钟。接下来的30分钟是同学评论。看一个"时事演讲"课堂评论环节2012感动中国人物——何月,一个生长在贫困家庭的12岁的孩子患病,要求死后捐赠器官。学生:她之所以现在这样做是因为她还小,不懂事,太无知、单纯。  相似文献   

15.
正贝聿铭,祖籍苏州,是苏州望族之后,美籍华人建筑师,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就读建筑学。贝聿铭的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代表建筑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2019年5月16日,贝聿铭逝世,享年102岁。该文根据贝聿铭之子、贝氏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贝礼中在"2017清华设计学术周"上的演讲整理。  相似文献   

16.
2009年,奥利维亚荣获了美国一所儿童博物馆颁发的最优秀儿童奖。2010年,她从F1女车手丹尼卡·帕特里克手中接过了"丹尼卡竞速"奖。就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她又得到了印第安纳狂热队主教练邓恩授予的"超棒邓恩"奖。年仅14岁的奥林维亚·腊斯克身兼了很多角色:她是一位模特;她发表励志演讲;她是迪斯尼电台的脱口秀主持人。现在这位来自美国印第安纳州波利斯市郊区的高一女生即将出版一本书——  相似文献   

17.
李春英 《海外英语》2014,(17):255-256
该文通过选取两篇演讲范文进行文体比较,一篇是美国著名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在1963年8月28日的著名演讲“I have a dream”,另一篇是2005年4月19日美国总统布什来中国在清华大学的演讲。这两篇演讲有很多共同点,如:演讲者都是美国人,都处于领袖的地位,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同时也有很多不同点,如:两篇演讲的时代不同、针对的听众的国籍不同、演讲的内容、目的、作用也不同。该文旨在从语音、代词、修辞手段、时态、句子类型等五个方面对这两篇演讲的文体特点进行分析和比较,进而探析公共演讲的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18.
饶冰玉 《海外英语》2011,(1):262-263
美国总统是一个通过修辞策略的运用而构筑起来的符号,其演讲影响着受众的认同,总统施政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修辞能力和技巧。该文以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获胜演讲为语料,以当代修辞理论家伯克的"认同说"为依据,从奥巴马的修辞人格(ethos)和目标受众的情感(pathos)入手,深入分析奥巴马在公众演讲中如何投射出最佳的人格以促进话语效果:他从容自信的气魄,稳重大度的风采,唤起了听众的心理认同。这一分析将使我们有所借鉴,更好的推动演讲理论与实践在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该文通过选取两篇演讲范文进行文体比较,一篇是美国著名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在1963年8月28日的著名演讲“I have a dream”,另一篇是2005年4月19日美国总统布什来中国在清华大学的演讲。这两篇演讲有很多共同点,如:演讲者都是美国人,都处于领袖的地位,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同时也有很多不同点,如:两篇演讲的时代不同、针对的听众的国籍不同、演讲的内容、目的、作用也不同。该文旨在从语音、代词、修辞手段、时态、句子类型等五个方面对这两篇演讲的文体特点进行分析和比较,进而探析公共演讲的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20.
<正>她在读中学时就有雄心想当美国首位女总统。2008年,她果然站在了美国总统竞选者的行列,被公认为是口才最佳的美国总统候选人之一。她就是被称为"耶鲁才女"的美国国会参议员希拉里。她虽然无缘总统宝座,却被当选总统提名为美国国务卿,并宣布参选2016年美国总统。13岁的时候,希拉里在老师的带领下聆听马丁·路德·金的一场演讲。她深深为马丁·路德·金的激情所感染,并在老师的介绍下,与这位民权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