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陆游在入蜀途中多有创作和评论,其《入蜀记》是他在乾道六年自山阴赴任夔州通判途中所写的日记体游记。《入蜀记》称引唐诗凡六十多处,分为即景忆诗、借诗抒情、文献考证和地理考辨四类,形式上以一联两句为主。《入蜀记》称引唐诗最多,这体现出宋人对唐诗的推崇;而其中又以李杜的诗句居多,这反映出陆游对李杜作品的喜爱,也透露出陆游的诗学观念。对唐诗的称引不仅增强了《入蜀记》的艺术表现力,也对陆游入蜀诗的创作和后世游记的写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作为著名的游记,《入蜀记》较典型地体现了陆游彼时彼地的写作心态.政治型心态、人文型心态、超然型心态等在文中都有程度不同的表现;尤其是超然型心态赋予《入蜀记》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陆游的《入蜀记》叙其入蜀途中的地理风光、人文历史,在奇山丽水的游览之中,抒发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并借古讽今,抨击时政,充分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激情和主战精神,从而树立了南宋一代昂扬刚健的美学典范。  相似文献   

4.
陆游的散文名篇《入蜀记》是宋代日记体游记的代表作,对日记体游记基本格局的定型起到了重要作用,开启了日记体游记的人文转向。《入蜀记》文史兼长,为历代读者所激赏。人们不仅称扬《入蜀记》自然的文风与严谨的考证,亦对陆游寄寓其间的恢复之志与爱国情怀深有体察。《入蜀记》为读者构建了一方历史的山水和想象的空间,使读者得以在不同的接受情境中与放翁同游和对话,留下诸多带有私人印记的阅读体会。《入蜀记》对后世纪游类作品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但成为明清诸多日记体游记的仿写典范,对纪行题材诗歌的写作与编排亦有启发。  相似文献   

5.
陆游往返四川途中,多有创作和评论.其《入蜀记》喜欢“引据诗文”,所引诗文达40多家180余篇.亲临实地激发陆游联想起相关诗歌,即景即兴发表有关评论,对这些过去自己有所忽略、诗论家不曾关注的诗歌作出了真切具体的解读,纠正了以往的一些模糊认识.陆游在回望先贤时,不时发表一些见解,其中有关李白、梅尧臣、简栖碑以及骈文的独特评价,富有新意与卓识,体现了他的文学批评观.此外,《入蜀记》所引的名家诗文,在今天仍然具有校勘和辑佚等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入蜀记》是南宋伟大爱国诗人陆游的一部著名的日记体游记,它记录了作者屡遭贬谪,再度接受君命,携带家眷,从故乡出发,到夔州就任,历时半年的行程。从陆游对沿途祖国壮丽秀美河山的描写;在行船所经之地触景生情,抚今追昔的叙述;对一些于国家民族有重大贡献历史人物的缅怀和歌颂等三方面,透视了陆游崇高、伟大的爱国情结。  相似文献   

7.
关于李白《蜀道难》的主题思想,自宋以来,众说纷纭。据詹瑛《李白诗文系》考订以为此作与《送友人入蜀》、《剑阁赋》是同一主题的同时之作。这种说法固然有可取之处,但联想到李白的政治思想及创作背景,惜其未能将《蜀道难》的思想内容具体概括出来。笔者以为《蜀道难》的思想内容是比较大的,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8.
后蜀韦縠距韦庄时代较近,其唐诗选集《才调集》收韦庄诗63首,其创作顺序与明代朱承爵十卷本《浣花集》诗作次序大致相同,据《唐音统籤》韦庄散佚诗作大抵是入蜀后诗作的观点,《才调集》所选韦庄诗作后半部分多数乃韦庄入蜀后诗作。  相似文献   

9.
诗人岑参晚年入蜀,途中并未因蜀乱自梁州返京。虽人入蜀平乱的杜鸿渐幕,却未与杜同行入蜀。岑参晚于杜鸿渐抵达成都。  相似文献   

10.
苏颋入蜀考     
苏颋是初盛唐之交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与张说并称“燕许大手笔。”他先后两次入蜀。首次于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春入蜀,于本年秋冬之际返回长安。第二次于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夏入蜀,于次年秋冬之际返回长安。两次入蜀路线大致相同,皆由长安向西到宝鸡,再南向汉中入广元进入蜀中。  相似文献   

11.
自古诗人皆"入蜀"的说法萌于中唐韩愈,宋代渐成气候,宋人对杜甫的入蜀尤为关注,明清时期对于"入蜀"现象的认识上升为规律总结,这一说法得以最终定型。作为对文学史现象的高度概括,此说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对其深入研究,必有助于加深对中国文学的地域性特征的认识,更好地理解巴蜀的文化和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12.
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部分,早在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并在以后持续不断的发展,我们通过古书记载便可以看出其大致发展历程。《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图书目录,是现存最早的六部分类史志目录;《隋书·经籍志》则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四部分类目录,奠定了四分法的基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则是集大成之作,任何一本书的产生都尤其深刻的社会背景,而这两本书中都收集有涉及中医的书目,通过其中所收录的书目及不同时期的变化情况,体现我国中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陈蒲清的《陶澍传》是陶澍传记研究中出现的一部新作,它准确地评价了陶澍的历史地位,具有鲜明的特色。陶澍传记研究的奠基人是魏源。在沉静了一个半世纪之后,20世纪的最后20年,先后产生了《陶澍在江南》、《陶澍评传》、《陶澍与嘉道经世思想研究》等著作。2010年《陶澍全集》的出版,为开展陶澍传记研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4.
林纾是中国近代大规模译介外国文学作品的第一人。然而,他的译本中存在着大量的“讹”,常受人指责。在分析和比较创造性叛逆和林纾文学翻译中的“讹”的基础上,找出了它们之间的关联和区别。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从教师对学生的启发诱导,对教材的处理,对课堂教学的设计等视角详细阐述了初中阶段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的培养问题,着重指出了在重视数学能力的环境下,初中教师在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方面所应发挥的导向功能,并列举了一系列具体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16.
民国成立伊始,林纾则一反常态,曾以极大的政治热情担任有政治背景的《平报》编纂,但由于民初照搬照抄了西方的议会民主制,政治运作从一开始就陷入了混乱之中,林纾在《平报》发表的议政之作中,一方面对议会"党争"中的种种丑闻进行揭露和谴责,另一方面则对南北之间不断升级的政治角力进行劝阻和促和。林纾不能理解南方革命党人发动的诉诸武力的"二次革命",对此,他悲观失望,决心与这个"全以捣乱为自由"的民国分道扬镳了。综上,林纾这类"遗老"不是真正的遗老。  相似文献   

17.
自古诗人皆“入蜀”的说法萌于中唐韩愈,宋代渐成气候,宋人对杜青的入蜀尤为关注,明清时期对于“入蜀”现象的认识上升为规律总结,这一说法得以最终定型。作为对文学史现象的高度概括,此说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对其深入研究,必有助于加深对中国文学的地域性特征的认识,更好地理解巴蜀的文化和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18.
《尚书》记载了从尧舜至春秋秦穆公时期帝王的蘑大政治事件,从中可以洞见周代人的天命观。周人的天命观上承殷商,对天命有着绝对的敬畏之心,同时周代天命观义注入了特有的忧忠精神,认为天命不可一味地相信。周人认为天命是以小民的意志为转移的。“德”是上天选择人间代言人的标准,而“德”的核心在于保护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19.
红楼一出,评者甚众,各流派自成一说,"题咏派"是其中重要一支。对"题咏派"中女性题红诗词历来研究不够,作为"题咏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们以女性的独特视角解读《红楼梦》,应该引起高度的关注。清代女诗人范淑是女性题红者中的特立者,其对《红楼梦》立意的见解,表现了作为一个女性高卓的识见,不愧为曹公之知音。  相似文献   

20.
《纪效新书》中蕴含着丰富的军事思想。学术界对军事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是对原书或原书部分章节进行整理;二是对书中内容的整理;三是对其中蕴含的军事思想的整理。通过上述梳理发现,学术界对《纪效新书》的研究虽多,但是还有进一步深入的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