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艳容 《湖南教育》2004,(21):35-35
影片导入,创设情境课前5分钟播放影片《铁道游击队》片段。学生主持人甲(女):刚才大家看了《铁道游击队队》中的片段,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它发生在齐鲁大地上,充满了传奇色彩。学生主持人乙(男):其实,在抗日战争时期,类似的传奇故事数也数不清。比如,在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上,就有这么一个老头子,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他仍像年轻人一样,毅然投入到抗日战争的洪流中去,并且以他的勇敢和智慧,狠狠地教训了敌人。学生主持人甲(女):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作家孙犁的一篇小说———《芦花荡》。主持人甲结合注释简介作家作品,检查生字词预习。(彩…  相似文献   

2.
《芦花荡》是传统名篇,孙犁小说的诗情画意是欣赏的重点。他的小说被赞誉为“诗体小说”。相对于主题、情节,作品中富有诗意的环境描写,简洁传神、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是更大的亮点。所以我把这一课的教学目标设置成三点:①掌握阅读小说的方法。②理解孙犁“诗体小说”的特点。③充分理解爱国主义的含义。(要通过对小说语言的品味悟出)  相似文献   

3.
赵尚志 《湖南教育》2004,(21):36-36
过去,人们对于教学设计的理解大多止于课堂教学程序的安排,教学形式、方法与手段的求新,人们总把教学设计孤立地当成方法论层面、教学技术层面的问题去思考、去评价。这种认知模式与思维定势,使得教学设计的探究缺乏宏观的理论支撑与深远的价值追求。教师会依据自身的经验与旁人的经验,自觉地这么教.至于为什么这样教以及  相似文献   

4.
李显亮 《湖南教育》2004,(21):34-34
分组把全班同学分成五个学习小组,并由各组推举出“记录员”和“中心发言人”。布置预习课前布置学生通读一遍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划记出生字词,然后查阅词典,准确掌握这些词语的音形义。导入打开课件,展示芦花荡诗情画意的景象,显示课题。阅读课文请学生认真阅读(可朗读,也可默读)一遍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质疑探究该过程是课堂主体,先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由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想。其具体操作方法如下:(一)小组讨论①每个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任选角度,将本人对语句或篇章的理解或疑惑都说出来,交…  相似文献   

5.
孙犁先生的<芦花荡>(人教版课标本<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课)是以白洋淀地区军民抗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小说在飘逸精巧的叙事中蕴含着一股讴歌抗日军民的激情.其成功的环境烘托、鲜活的人物形象、清新隽永的语言风格不失为我们学习的典范.教学这样的语言材料,我认为教师应在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开展多种活动,引领他们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去玩味其中点点神奇.  相似文献   

6.
师: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孙犁的《芦花荡》,先了解一下必要的背景(屏幕展示): 芦花荡是河北白洋淀里的一个淀泊。白洋淀是华北平原上最大的淡水湖,总面积366平方公里。淀区内共有36个村庄,8000公顷芦苇,146个淀泊,里面河淀相连、沟壑纵横,苇田星罗棋布。[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芦花荡》是编排在人教版八(上)以战争为主题的单元,本文人物充满了传奇色彩,语言诗意盎然。以下课堂实录是备课组成员集思广益形成的教学流程的课堂呈现。它意在让学生通过多种阅读活动去熟悉人物——走近人物——喜爱人物——敬佩人物。同时感受孙犁文章语言清新淡雅、充满诗情画意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他的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享誉文坛。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选编了孙犁的短篇小说《芦花荡》,就集中体现他的小说特点。本文就多年的阅读与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其小说特点的认识与体会。  相似文献   

9.
【我解读】孙犁的《芦花荡》是一篇诗体小说,虽没有扣人心弦的情节,但依然引人入胜。一般情况下,教学这篇小说,设计的关注点都会集中在小说中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及环境上。如文中抗日英雄的传奇色彩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第一,他的工作比较特别。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人,不在家休息,而是在抗日阵线上护送人员和物资。第二,他的本领相当高超...  相似文献   

10.
【我解读】孙犁的《芦花荡》是一篇描写抗日战争的小说。战争是要流血牺牲的,但在孙犁的战争小说中,更多展现的是非常态下的人性。  相似文献   

11.
《芦花荡》是孙犁的一篇小说——“白洋淀纪事之二”,被编入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其中主人公老头子的对话,有三处都出现“不怕”一词,很多老师对此都会分析一番,以便学生感知老头子的形象。  相似文献   

12.
吴亚娥 《现代语文》2006,(4):101-102
孙犁的《荷花淀》虽是描写冀中平原人民的抗敌斗争生活,但由于作追求散式的格调、诗歌般的意境,所以并无战争的残酷与血腥,而给人以美的享受。为此,对这篇小说的欣赏,应以欣赏其中的美为教学重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课标·教材·学情】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程标准明确学生是阅读行为的主体,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阅读教学必须由关注如何“教”,转变为关注如何“学”——关注学生、关注文本、关注学习。  相似文献   

14.
越残酷的战争越需要有美的心灵。 战争的炮火熏乌了人的眼睛,密集的子弹穿透了人的肉体,成河的鲜血制造着硕大无比的惊恐与焦虑。战争的残酷无情剥夺着人们脆弱的心灵,战争是难以抹去的污垢,让那个年代里的人们无法擦拭。如何让这样的人们在硝烟中找到生活的美好,如何让饱受折磨的人们在漫长的封锁中缓解心灵的苦痛,这需要有某些东西带给人们新鲜的气息。此时,文学就成了浸润心灵的一泓清水,而孙犁就在这刻创造了似水的文学。  相似文献   

15.
鲁占双 《学语文》2004,(4):55-55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文学,并不注重意境的创设,写人、叙事、绘景,相对来说具有客观性、写实性。但有一类称作“诗化小说”的作品,却在字里行间,明显地渗透着作者的情感,客观事物常被“情化”,作品具有诗情画意的美感。孙犁小说《荷花淀》便是一个很好的样例。这里单就《荷花淀》中的景物描写,谈谈自己的教学感受。  相似文献   

16.
文学作品常用渲染这种表现手法,对文章中环境和人物着意描写、烘托,以取得突出性格、抒发感情、深化主题的效果。《芦花荡》这篇以白洋淀地区军民抗日斗争为题材的小说,就巧妙使用渲染的手法把平凡的人和事渲染得瑰奇起来,在飘逸精巧的叙事中蕴含着一股讴歌抗日军民的激情。  相似文献   

17.
<正>教学孙犁的短篇小说《芦花荡》主要是引导学生鉴赏文本中所蕴含的战争小说的另类风格。这是一次基于阅读、鉴赏战争小说又高于阅读、鉴赏战争小说的艺术鉴赏活动。故此,我们有必要探寻激发学生乐读、善读、善品孙犁《芦花荡》浓厚兴趣之策略。一、灵动导入,诵读品鉴文本孙犁的《芦花荡》是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战争小说中具有另类特质的、颇具艺术张力的语言艺术。因为在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红楼梦》犹如雄奇的大山,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犹如万里长河,烟波浩渺,天光云影共徘徊。阅读《红楼梦》,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红楼梦》作品的教学,应抓住伟大作品的丰富性特征,挖掘文本有利于教学的诸多功能。我们在过去的教学中,较重视文学作品的社会文本、思想文本的意义,《宝玉挨打》教学不妨引导学生再作点文化文本、叙事文本意义的研究。为此,我们将《宝玉挨打》的教学作了以下设计:一、教学目标:1.领会《宝玉挨打》一课丰富的社会、思想、文化内涵。2.领会《宝玉挨打…  相似文献   

19.
《芦花荡》是"荷花淀派"代表性的小说作品,同时它也是研究者探讨其作者孙犁先生"诗性"小说作品特色的经典文本。而对《芦花荡》的那个主人公,那个无名无姓的"老头子"形象的把握则是我们语文教学关键中的关键。一、一位普通的老者《芦花荡》的主人公老头子是一位普通的人物形象。说其普通我们有以下的理由:首先,"老头子"是一位没有姓名的抗日民众。他虽然参加反抗日寇侵略的斗争,虽然在反抗日寇的斗争中做  相似文献   

20.
1、突出悲剧美质。以“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为教学主线,真正把《祝福》作为悲剧来教。悲剧,只有悲剧人物的价值表现得越充分,悲剧人物的毁灭给人的痛感才越强烈,欣赏的认识和情感才能在更高层次上获得肯定和再生,悲剧产生的社会意义才更大。悲剧教学的要义就在于把这一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和悲剧人物一起欢欣,一起痛苦,在痛苦中思考,在痛苦中奋发,在痛苦中升华。因此,《祝福》教学的中心就在于揭示祥林嫂的“价值”和“毁灭”的根源。探寻“价值”,经过二个阶段:感悟价值——祥林嫂的健康、能干、勤劳、善良而又坚强。突出其作为一个劳动妇女的价值;深化价值——封建势力对祥林嫂的不公待遇,祥林嫂对不平命运的强烈反抗。探寻“毁灭”,重在突出其“无主名”、“无意识”,似乎没有人存心要害她.要她死,但似乎每个人都在她的“死”上出了一把力。从而使学生深悟其悲剧的悖反性,使祥林嫂悲剧的美质不言而自明、无言而深入学生的内心,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