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拓跋鲜卑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一支,它起源于大兴安岭北段,约在汉末南迁至呼伦贝尔草原各地。嘎仙洞遗址和呼伦贝尔境内拓跋鲜卑墓葬能清晰体现早期拓跋鲜卑从起源到不断发展壮大过程及与周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中华文化认同因素。从考察呼伦贝尔地区拓跋鲜卑墓葬随葬品特征入手,分类研究呼伦贝尔地区拓跋鲜卑墓葬出土随葬品中的轮制陶器、铜镜铜钱、丝织品、漆器等遗存,探索其中蕴涵的中原汉文化因素,探讨早期拓跋鲜卑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互动和认同,对考察古代北方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及其对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段氏鲜卑起源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氏鲜卑一直以东部鲜卑的族称出现于历史记载中。然而考查其起源的历史过程。却不同于匈奴、蒙古等其他古代民族。有其特殊性。它不是由血缘部落发展而来的民族。而是由鲜卑族的段氏家族招集多个少数民族组成的地域集团。它可以被称作段部、段国。却不是鲜卑族的民族共同体。  相似文献   

3.
过去,一般人笼统地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鲜卑作为一个民族看待,把十六国时期的前燕、后燕、代、西秦、南凉以至吐谷浑等等政权都说成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我认为,从鲜卑的出现到最终形成民族,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鲜卑一词,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和意义。大体说来,东汉曹魏时期,鲜卑开始由辽东塞外鲜卑部落的名称变为北方诸游牧部  相似文献   

4.
鲜卑拓跋部在长期的南迁过程中,逐步接受汉文化,在宗教信仰、婚姻丧葬习俗、发式服饰、生活习惯、政治礼仪等方面与汉族日益趋同。文化上的及时转变,保证了鲜卑拓跋部在魏晋诸民族中独领政治风骚。同时,鲜卑文化在汉化过程中的二元化特征,直接影响到北魏早期国家的政治结构,使其呈现出部落联盟大酋长制与封建皇权制并存的二元架构  相似文献   

5.
秦汉时代,频繁的战争和交易活动敞开了鲜卑民族之道德生活。群婚习俗使其婚姻道德规范与汉人的迥然不同。对功利主义道德原则的过度奉行,不但使他们常常偏离民族间交往的正义原则,而且使他们在肆意欺凌弱者之时,又对强者妥协逢迎,北匈奴消亡后,民族成分变化了的鲜卑民族尤其如此。东汉后期,对勇健、智略以及公正诸美德的推崇使鲜卑民族建立了空前强大的政权,但对这些美德的偏离和疏忽使该政权又迅速分崩离析。  相似文献   

6.
家庭教育是一种文化,任何家庭及其教育都有其民族归属性。任何家庭都是某个民族的家庭,任何一种家庭教育也是某种民族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与民族文化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家庭教育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必然产物,民族文化制约或促进着家庭教育的各方面,同时家庭教育反过来在丰富和不同程度地改造着民族文化,可从家庭教育中探寻文化的传承过程。  相似文献   

7.
鲜卑民族的入主中原,为中原地区带来了更为便利的民族融合浪潮,西方文化因素也顺势传入了中原地区。以黄金作为装饰物,是欧亚大陆草原具有相同或相近生产生活方式的民族在装饰上的一个共同特征。鲜卑民族亦继承了这一传统并有所创新。在中国北方地区发现的族属鲜卑的金饰物中,既有北方地区流行的以动物造型及纹饰题材的特点,也可见因东西文化交流而导致的这些装饰品发生的明显变异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吐谷浑民族迁徙的过程是与周边民族频繁交往、融合的过程,也是民族间文化交流、相互影响的过程,也促使吐谷浑文化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迁,即在保留鲜卑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以鲜卑文化为主融入羌、汉、吐蕃、西亚文化成分的吐谷浑民族独有的文化,呈现出多元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在拓跋鲜卑早期历史中,发生过两次大规模迁徙:自呼伦贝尔大兴安岭北段迁至呼伦湖周围,再由呼伦湖区迁至河套阴山地区.伴随迁徙,拓跋鲜卑接触其他民族的机会增多,经济模式发生变化,经济迅速发展.在迁徙中,拓跋鲜卑社会逐步演变。  相似文献   

10.
北魏拓跋氏是黄帝的后裔。黄帝之孙悃在黄帝王朝时代被分封于鲜卑山为诸侯,成为鲜卑族的始祖,子孙世代为君。至公元四世纪,鲜卑族拓跋=建立北魏政权,在南北朝时期,为我国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大融合作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后燕灭亡后,进入北魏的慕容鲜卑遭到了严酷的镇压,这是在双方历史上复杂的关系背景下发生的。这一政治事件对慕容鲜卑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一般认为,六镇鲜卑在民族性上是一个鲜卑化的集团,从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之后,鲜卑人和汉人并非根据民族来划分,而是根据汉化还是鲜卑化来划分,甚至有人认为“孝文帝汉化政策没有及于边镇,故这里的鲜卑人还停留在原先的水平上没有汉化”,由于六镇鲜卑对北朝后期及隋唐历史影响很大,正确认识六镇鲜卑的民族性及六镇民族融合程度就显得十分必要。1. 六镇是北魏为了捍卫边疆、拱卫平城而设立的几个重要军镇。从经济上讲,六镇是以农  相似文献   

13.
化上的转变是完成民族融合的重要一步,这种转变促使了拓跋鲜卑民族成员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变化。对汉化进一步“内化”的结果,使鲜卑人原初的民族意识逐渐消失、新的民族意识日益形成,当入主中原的拓跋鲜卑民族形成了与汉族相同的民族意识之后,就意味着二之间的融合已经完成,因此,民族意识的转化是考察民族融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鲜卑,是我国北方古代的一个民族,属于东胡族的一支,西汉时期,东胡被匈奴击败,一支退居鲜卑山,称鲜卑。鲜卑族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分裂为许多部,《魏书·序纪》称拓跋鲜卑的祖先:“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州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多年以来,学术界认为,鲜卑族拓跋部原住大鲜卑山,地在今嫩江流域兴安岭附近。拓跋诘汾时南迁,“始居匈奴故地”,其子拓跋力微时发展到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一带。西晋末年,拓跋部在酋长猗卢的率领下,进居平城  相似文献   

15.
北魏的政治文化变革经历了对汉文化的拒绝、对汉文化的认同、接受汉文化的改造和鲜卑民族文化的复兴四个阶段,变革的结果是北魏政权的灭亡。因此,民族国家的政治文化变革一定要根植于自己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民族性是民族国家存在的根本。  相似文献   

16.
鲜卑是我国最早建立政权并且列为正统王朝的北方民族,继匈奴之后再一次统一蒙古高原;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中第一个入主中原建立政权,以显赫的声名载入史册的部族;它的各部建立了诸多政权,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它的制度、习俗被后起的北方民族所因袭。内蒙古是鲜卑民族发源、发展、壮大的主要历史舞台。把鲜卑的历史研究清楚,对于解决古代北方民族历史上的许多问题无疑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研究初中生的性别与学校差别因素在学习、人际交往、家庭教育、自我认知方面的差异,及其二者的交互影响至关重要。男、女生在家庭教育、上课、笔记等方面有显著差异,优势学校与普通中学在调查的所有项目上都有显著差异,性别与学校因素在学习、家庭教育、人际关系方面有显著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太和十五年孝文帝亲政为标志的北魏政治文化变革,其实质是民族性的问题。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是最高意义上的民族文化。北魏的政治文化变革在推行汉文化变革的同时,放弃了自己的鲜卑民族文化。其深刻的变革导致了本民族成员的反对,导致了北魏国家的灭亡。因此,政治文化的变革一定要坚持自己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9.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第二次高峰。西北地域周边的匈奴、羌、氏、西域诸族及秃发鲜卑等内迁诸族,因长期与汉族错居杂处,形成共同经济体制,民族间的差异逐渐减少,最后与汉族在互动中融合。  相似文献   

20.
在西汉或之前相当长的时间内,拓跋鲜卑是否存在与中原汉民族或者毗邻北方民族的交往交融,史料中没有记载,考古发掘亦没有相应成果支撑,拓跋鲜卑社会应该尚处于孤闭状态.东汉时期,拓跋鲜卑先世自内蒙古东北的大兴安岭北段林区进入呼伦贝尔草原,与中原政权、周边的匈奴和高车等部族有了交往交流交融,在此过程中,拓跋鲜卑逐渐发展进步,实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