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学论教”直指教学的本质。课堂教学是一视同仁、面面俱到,还是关注差异,因学定教,这是传统教学与新课程教学的区别所在。一直以来正是漫无边际、漫无目的的“系统、完整、严密”的教学,造成了课堂教学的最大浪费,因此实现有针对性的教学是“以学论教”的核心。而要想实现有针对性的教学,前提是研究学生,读懂学生。本期我们着重理解有针对性教学的核心内涵,探讨如何实现有针对性教学。关于“如何研究学生,读懂学生”如果您有话说,请与我们联系。本刊将继续围绕“以学论教”话题进行多角度、深入的探讨,欢迎您参与。  相似文献   

2.
樊小斌 《甘肃教育》2020,(6):158-158
在新课改全面实施的今天,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组织如何摒弃多年来形成的以讲授为主的灌输教学模式,激活课堂生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伴随我们教学生涯的永久性课题。对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在此谈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一、以学论教,目标导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课堂教学关键之所在。为此,教师首先应当转变自身角色,树立"以学论教"的观念,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相似文献   

3.
以学论教一直是本刊教研教学栏目重点、持续关注的话题,除了约请专家讨论、报道各地经验外,本刊还通过组织专题报告会等形式,聚焦洋思、东庐、杜郎口等学校的探索和实践。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以学论教的思想日益受到重视、被许多教师接受并认真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实现以学论教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研究学生,读懂学生。从2009年第9期开始,我们重点聚焦学生研究话题,第9期是学生个案研究,第11期是学生研究与教学设计,第12期是学生研究与教师反思。学生研究系列话题刊出后,在读者中引起广泛反响,我们陆续接到了很多来信、来电。本期我们继续请新课程理念转化为优质教学实践的过程研究课题组负责人、北京教育学院校长研修学院季苹教授作主持专家,她将结合多年研究所得和具体案例围绕学科性质特点与学生研究与大家进行交流探讨。欢迎您参与学生研究话题的讨论,与专家切磋、发表观点、介绍经验和做法。因为篇幅原因,学科性质特点与学生研究将分两期刊发,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4.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审视整个教学过程,真正了解学生的发展需要自然成为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体现在学生身上,有效的教学离不开对学生的全面了解.只有了解学生、读懂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我们的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才能真正“以学论教”,才能实现优质高效,充满生命的活力.那么,现实教学中,教师是否真正读懂学生了呢?  相似文献   

5.
<正>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审视整个教学过程,真正了解学生的发展需要自然成为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体现在学生身上,高效的教学离不开对学生的全面了解.只有了解学生、读懂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我们的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才能真正"以学论教".我们想引领学生到我  相似文献   

6.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主体探究、综合渗透、合作活动、创新发展"的课堂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突出学生的发展.因此,新时期的课堂教学,教师的"教"绝不能以自我为中心,仅仅满足于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要将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学生"学"的方面.注重启发、引导内化、培养合作、发展创新,真正实现"以学为本,因学论教"的教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审视整个教学过程,真正了解学生的发展需要自然成为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体现在学生身上,高效的教学离不开对学生的全面了解。只有了解学生、读懂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我们的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才能真正“以学论教”。  相似文献   

8.
自本刊持续关注"研究学生,读懂学生"专题以来,我们陆续收到许多来稿。老师们在文章中或介绍自己的经验、做法,或畅谈认识、感受,或反思、改进教学,内容不同,但追求一致,就是要实践"以学论教"、"少教多学",把课堂还给学生。为此,我们特别编发了一组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正>为了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聚焦课堂,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珲春市教育局提出了深入推进"以学为主当堂达标"课堂教学研究的实施意见,在品德与生活学科当中,如何落实"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多学少教、以学论教",实现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的理想化课堂教学呢?在我的教学实际中,遵循着以下原则:一、活动体验,让学生"动"起来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  相似文献   

10.
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堂教学中教与学方式的改革是课程改革实施的核心,其出发点就是以学论教,调动学生积极性,构建高效课堂。基于此,我们坚持以课题“基础教育阶段‘有效教学有效学习。理论与实践研究”为统领,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开始了基于“双有效”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引领下的教学改革实验。  相似文献   

11.
陈力 《中国教师》2011,(22):45-46
<正>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切实读懂学生在课堂上发生的本真信息,特别是新课程开放性加大后,课堂的"生成味"更加浓了,需要教师用心捕捉、灵活应对。从数学教学的基本流程出发,数学教师要抓住每一个认知环节的核心任务,从这些核心内容中寻找读懂学生本真信息的"着力点",然后在读懂信息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推进措施。  相似文献   

12.
课堂教学评价,简单地说,就是以教师教学为主要评价因素来评定教师教学状况如何的评价方式,反之,提倡以关注学生的学习为主要评价因素来评定教师教学状况如何的评价方式就是"以学论教"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13.
有效的数学教学是我们教育实践者的不懈追求。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的每一堂课要力求实现有效教学。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应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因此,教师要从"以学论教"的理念出发,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真正体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有效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4.
理想的课堂是精心设计的,更是动态开放、灵活生成的.课堂教学要"以学论教",重要的不是老师在课堂上讲了多少,而是学生在课堂上有什么样的收获."精心设计"和"有效调控"是精彩生成性课堂的两个必要条件,现通过对"函数单调性"一节的教学设计,探讨如何在数学教学中使用"师生角色互换"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5.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审视与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学校教育的永恒话题。在“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中,我们需要具备“为学而教”的教学意识与“以学论教”的教学评价观念。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定要落实在学生的发展上。我们只有研究课堂教学的内在结构及其影响因素、重视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提高教师科学施教的能力、理清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姚斌文 《教育导刊》2003,(12):46-46
现行的课堂教学评价内容主要以“教师的教”为主,涉及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课堂教学流程中反映出的教师素质及实际教学效果等方面。然而,这样的课堂教学评价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而它无法完成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指导,也无法实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这种评价方式应当改革。中小学校应当尝试以学论教的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以学论教的课堂教学评价的应有理念是:注重学生的发展,促进教师成长。以学论教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所包含的内容:1.确立优质的课堂教学目标,实现基础性目标…  相似文献   

17.
孙永利 《快乐阅读》2011,(20):111-112
为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建构以分层次问题教学法为核心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学具有突出的针对性,极大地实现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相似文献   

18.
现行的课堂教学评价内容主要以“教师的教”为主,涉及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课堂教学流程中反映出的教师素质及实际教学效果等方面。然而,这样的课堂教学评价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而它无法完成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指导,也无法实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这种评价方式应当改革。中小学校应当尝试以学论教的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以学论教的课堂教学评价的应有理念是:注重学生的发展,促进教师成长。以学论教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所包含的内容:1.确立优质的课堂教学目标,实现基础性目标…  相似文献   

19.
新课标提出建立的"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的新的评价体系有力地冲击了我国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学论教"不仅仅是指以学生发展的状态来评价老师教得如何,它最终的目的是借助评价这支指挥棒,确立以学生发展的需要来确定老师教什么,应该怎样教的思想。在"以学论教"的指引下,科学课在玩中学就应运而生了。  相似文献   

20.
有效教学,必须是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习.只有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以学论教,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自主高效地学习,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如何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摒弃无效或低效教学行为,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笔者从几个方面和大家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