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005课程改革”是南非民主政府为推行国家课程而进行的最大的教育改革,从计划到所有年级全部实施长达十年。在这十年中,南非政府委托南非课程改革委员会对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从课程的设计结构到课程的评价标准、学习领域、教师的培训等各方面进行不断地跟踪调查与反思,并对改革及时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2.
理论研究对于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国际上关于数学教育理论研究的系统总结不仅反映了关于课改实践的认真反思,也表明了反思性实践这样一种新的不同定位.从我国的现实出发,我们应特别强调理论工作者以下3项学术责任:第一,加强学习,关注数学教育的整体发展趋势;第二,加强研究,聚焦重大理论问题;第三,积极参与课改实践,发挥理论工作者应有的学术监督与批判作用.  相似文献   

3.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研究”主要涉及教学实践者的研究与理论工作者为主联系实践工作者的研究。其关注焦点主要有具体方法、理论迁移、方法综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等方面。通过简要的历史回顾与现实反思。我们发现,眼下的教学方法研究多存在诸多“就方法而方法”的现象。因此,对各种具体教学方法的系统梳理、交叉关联设计,以及这两类研究成果的实验推广与实证分析,可以成为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朱永贵 《教师》2012,(11):31-32
"运筹学"是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的发展,运筹学这门学科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愈来愈大,在工业生产、经济管理、信息管理和应用统计领域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因此加强"运筹学"这门学科的课程建设,改革"运筹学"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在高等教育教学中具有实际意义。本文就是针对当前大学理工科"运筹学"课程建设改革的需要,对"运筹学"课程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为"运筹学"课程建设提供一些具体的措施和必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校本课程发展是一个由"回应"走向"自觉"的过程。从思想理论、知识伦理、课程实践三个方面来考察校本课程发展之源中的"回应"之由,校本课程发展在理论层面、实践层面与发展层面上理应做出"回应","回应"为后来的"自觉"集聚能量,人员因素、学校文化与支持系统支撑起了"自觉"的基础。由"回应"走向"自觉"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从而实现校本课程发展提升理论、推进实践与文化再生。  相似文献   

6.
“纪录”让教师的教学有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让教师的教学有意义”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学前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共同关注的命题。尽管人们对“有意义的教学”的理解因为价值取向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对“有意义的教学”的追求几乎没有异议,而“纪录”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让教师的教学有意义。情境化的教学反思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我国目前正在全面推行幼儿园课程改革,在这一背景下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变化。例如,从强调教师教授学业知识和技能逐步转化为强调儿童的发展和一般能力的获得;从强调课程和教育活动的结果逐步转化为强调活动的过程;从注重课程的标准化和统一性逐…  相似文献   

7.
课程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中十分重要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大学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育目标的实现。本文就当前大学课程改革的困境提出了"四个结合"和"两个转变"的解决途径:课程的分化与综合相结合;科学目标与人文目标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专业教育课程与通识教育课程相结合;从重视知识传授向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并重转变;从精英教育向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分化转变。  相似文献   

8.
叶澜 《中学教育》2011,8(2):5-14
十五年的"新基础教育"研究,为素质教育深化研究提供了经验与成果。它创生了"深度介入"的新研究方式,以改革要解决的问题重心为标志,经历了探索性、发展性、成型性三大阶段。它形成了推进改革的策略系列,包括整体策划与分段实施相结合、日常实践持续开展与关键节点集中交流相结合、重点突破和梯度放大相结合。它建构了"推进型评价"的理论与方法。评价以推进改革发展为目标,对项目的系统设计以整体性和结构性为特征;评价过程是改革研究的有机组成,是华东师大理论研究人员对研究不断清晰、反思和进一步发展策划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严虹 《数学教学研究》2011,30(2):56-58,65
在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高师《数学史》课程被赋予了新的教育意义,如何充分体现课程的师范特色?文章从案例研究的角度,以"数论知识在密码学中的应用"为例,从研究的问题、案例选材、实践探索、反思等几个方面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0.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的发展促进了教育实践中关于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和反思,根据这一理论所揭示的学生学习过程,本文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提出了一些创新的思路:让学生成为经济学课堂实验的"合法参与者";通过社会调查的布置,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多个"实践共同体",实施协作式学习;通过网络互动教学,进行"参与式"学习。  相似文献   

11.
国内学术界对国际课程研究主题目前没有引起高度关注。通过分析国际SSCI收录的权威学术期刊《课程探究》发表的学术研究性论文可以发现,国际课程研究的主题聚焦于:教学实践转化研究、思想理论探析、课程改革的批判反思、教师专业发展、学生主体研究五个层面。未来我国课程研究需要注意三点:第一,重视课程研究领域中的教学品质,将教与学的学术研究实践化;第二,课程研究视域有待于完善提升;第三,继续重视课程理论原创新、本土课程实践转化、课程变革批判反思、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相关主题深入拓展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为了积极推动、配合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的学术研讨与交流,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课程专业委员会特主办第四次全国课程学术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反思和评价”。与会代表主要研讨五项议题: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创新和反思;新课程的实施与评价;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反思;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政策分析与课程管理的反思。会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3.
创新能力是影响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学术型研究生作为我国重要的科研力量,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该研究针对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具体的培养策略,包括:严把招生关,选拔喜欢和有志于科学研究的学生;合理设置课程体系,为学生创新活动提供扎实的知识基础;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参与研究课题选择、设计...  相似文献   

14.
课程史研究在课程理论与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它是传承课程思想的根基、创新课程理论的依托、课程改革的借镜和构建教育学中国学派的源头。我国课程史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课程史研究形成了第一次高潮。新中国成立后,课程史研究相对沉寂。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课程论学科的发展和课程实践的推进,我国课程史研究逐步深入。当前课程史研究还存在诸多问题:课程理论研究中不重视历史思维和历史方法,研究方法论亟须完善,研究队伍有待加强。课程史研究处于相对“冷门”的状况,既不利于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也不利于课程理论创新的需要。课程史研究应构建适切主题,加强史实挖掘,重视理论构建,关注现实发展,使其在课程理论完善和课程实践探索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形成了"课程系统"与"教学系统"互动共进的理论发展格局。其中,教学研究在与课程的互相激励中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理论拓展:对课程论和课程改革以及课程理论和改革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教学论式的思考;在"课程"与"教学"的交互作用中判断改革的逻辑和依据;在与课程系统的相互激励中继承性地发展有关教学的理论。  相似文献   

16.
“十一五”期间,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在课程与教学改革及研究方面,高中新课程、中考改革、课程领导等问题引起较多关注,进入第二个五年的新课程改革在深度反思中继续推进与深化;在基础教育公平与均衡研究方面,除一般性研究外,对弱势群体的研究成为关注的焦点;学校层面上,变革涉及组织、制度和文化等多个维度,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17.
“重建知识概念”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刘硕 《教育学报》2006,2(1):48-53
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知识概念重建”是站不住脚的,必须坚持能动反映论的正确知识概念;建构主义不能作为正确知识概念的理论基础;用“重建”的“新”知识概念指导课程改革必将产生灾难性后果;在“革命”中进行的“概念重建”违反科学认识的规律;“知识概念重建”不是“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8.
在进一步深化我国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于2008年10月召开第六次全国课程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课程专业委员会第三届第一次年会。研讨会的主题是"课程理论与实践创新";研讨专题主要有四项:"课程研究与文化""课程改革与反思""教师与校本""教学与评价"。与会代表的发言和建树,将对我国课程改革的深化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课程评价是课程改革中的重要问题。当前我国的课程评价工作主要表现为:课程改革开始之前进行需求评价;对课程标准的事前评价与修订评价;深入开展教材评价研究;课程实施情况的评价。通过审视和反思这些课程评价工作,当前课程评价还存在诸如对课程评价的宽泛理解、缺乏系统的课程评价组织、地方和学校层面的课程评价缺失、过于强调行政意义上的评价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促使课程改革良性发展,提升课程整体品质,未来的课程评价工作还要进一步加强课程评价理论研究,加强地方特别是学校层面的课程评价,建立有效的课程评价标准和合理的课程评价机制,加强课程评价过程中的对话与协商。  相似文献   

20.
倪娟  李广洲 《教育学报》2006,2(6):14-21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与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从理论上看应有许多契合之处,但在实践中由于两者社会传统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存在着重大隔离。由中西传统的不同实用价值取向,揭示教育理论研究者与基层实践者各自在新课改中的实际表现,分析社会转型期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双重异化的原因,阐明当前新课改实践中如何定位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两者关系。提供融合中西传统实用价值观的一些建议,为“实用主义”思想在新课程改革中真正“实用”起来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