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4 中国未来社会合格公民的适当定位?对于未来社会合格公民的定位问题显然可以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去进行分析.例如,从数学教育的角度看,以下一些问题显然就有着特别的重要性: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所追求的究竟是普遍的高标准还是普遍的低标准?这是否会影响到“数学精英”的培养,又是否会在数学上造成新的“两极分化”?等等.由于数学教育归根结底地说应当服务于总体性的培养目标,因此,除去上述方面的具体考虑以外,我们又应超出数学的范围而从更为一般的角度去进行分析.例如,在笔者看来,后者很可能也就是在做出以下总结时所采取的一个基本立场:“多项调查研究表明,近四年来的新课程实验进程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基础教育工作者普遍反映:真正实施新课程的地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了;好奇心、  相似文献   

2.
进入21世纪,公民教育逐渐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教育主题.中学生未来的角色众所周知,这就决定了中学生公民教育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阵地,显然要把学生公民教育摆在思想教育的突出位置上,在校期间就要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养成正确的公民行为习惯。针对中学公民教育的现状,我们有必要根据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在中学公民教育的目标、环境等方面不断创新,尝试建构针对性更强的中学公民教育体系,为未来培育合格的公民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公民”一词在社会生活中逐渐代替了“人民”一词。中国每个社会成员内心怎么完成由“人民”转化为“公民”,怎样使社会成员内化理解“公民”的内涵,然后外化为合格“公民”的行为,那就需要树立全社会成员的公民规则意识。讨论“公民规则意识”的内涵、现阶段中国公民规则意识的现状、以及现阶段中国公民规则意识的成因、在当今现实下培养中国公民规则意识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诚信道德状况的调查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我国正步入信用经济时代,诚信是对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栋梁、国家的希望,是否具备诚信品质成了判定大学生是否能成为合格公民的基本准则。那么当前大学生的诚信道德现状如何呢?带着这一疑问,笔者参加了华东师范大学团委“上海大学生诚信道德现状调查”课题组开展的调查。  相似文献   

5.
该如何教语文?语文的性质是什么?语文数学的核心在哪里?对人的培养会产生怎样的作用?语文教学的现状是否能使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于是,有关语文教育本位的诸多思考便扑面而来。笔者认为;在常态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大胆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让学生争做语文学习真正的主人.从而使他们具备高尚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6.
蔡元培说过:“教育者,非为己往,非为现在,而专为未来。”这就是说,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政治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坚持与时俱进,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现代意识的渗透,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将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公民和有用人才。  相似文献   

7.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越来越需要树立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合格公民的观念。对教师而言,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合格公民不可忽视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主战场。但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教师的权威,课堂教学统得过“死”,对学生的要求整齐划一,从而使越来越多的学生感到学习乏味、压抑和索然无味,更谈不上发挥思维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8.
刘建 《中国德育》2010,(12):34-36
公民教育旨在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培养和引导青少年获得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价值观和行为能力。因此,公民教育历来就是世界各国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问题。“加强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培养社会合格公民”已经列入中国政府新近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成为我国人力资源建设的长期任务。  相似文献   

9.
苏玫 《现代教学》2006,(6):50-51
我国的数学中考、高考一直以来起着选拔分流作用,在选出一批具备继续学习能力的学生同时,也将另外一部分学生分流到社会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碰到包括数量、空间概念和其他一些数学概念的问题,如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就包含大量表格、图形、图像、数据的信息,诸如人们常常接触到的“全球变暖”“人口增长”等信息。因而数学会越来越多地影响人们的生活。那么这部分分流到社会上的学生是否已经为将来生活、工作上的挑战作好了数学知识和能力上的充分准备?他们能否进行有效的分析、推理、交流?他们是否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对于上述问题,我们当前的各种数学评价显然不能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PISA的做法可以为我们做这方面的评价提供一些不同的思路。[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兰赠连 《贵州教育》2013,(10):35-37
数学素养是个体作为一个有创新精神、关心他人及具有反思性的公民所应具有的数学能力,这种能力包括:能够理解数学在现实世界中的作用,能运用数学作出决策,能在个人生活和未来社会中使用和渗透数学。数学教师的数学素养如何,可以从他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材料是否具有丰富性、是否能体现数学知识的本质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11.
李筱琴 《文教资料》2011,(28):209-213
公民意识是一个具有强烈时代意义的课题,是文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作为未来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决定了我国现代社会建设的程度。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公民意识状况不容乐观,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从国家、社会到学校各个层面都存在着问题。如何在困境中获得突破从而成功构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体系?国外的经验给了我们一定的启示。我们应从国家、社会和高校三个层面进行突破,从理论教育到实践教育都要进行重新构建,这是我们当前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2.
略谈数学直觉思维的发生及其能力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略谈数学直觉思维的发生及其能力形成沈翔数学直觉思维是否具有逻辑性?目前我国数学教育界大体有两种观点。郑毓信教授认为数学直觉是一种不包含普通逻辑推理过程的直接悟性。这种“非逻辑性”事实上就是数学直觉的最主要特征。(《数学方法论》,1991)并从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新一代公民的数学素质及其培养韩龙淑,丁琴芳山大师院省林业学校一、问题的提出随着义务教育的逐步实施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数学教育正在从“应试教育”、“升学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那未未来世纪的中国公民应具备怎样的“数学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  相似文献   

14.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科学素养。众所周知,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思维过程”。2003年教育部颁发《普通高中数学课程(实验)》指出: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形成批判性思维习惯……。可见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那么什么是批判性思维?有什么特点?其基础是什么?如何培养呢?  相似文献   

15.
我们都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但是很多学生动手能力差,应用意识弱,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产生数学知识学习是否有用的困惑,进而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小学数学课堂应加强应用性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从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人手,加强了数学应用的训练。  相似文献   

16.
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倡“问题解决”的思考顾建涛从未来公民的数学素质谈起实施小学教学素质教育已经好几年了,确实形成了一些成熟的观点和涌现一些成功的做法。借鉴国外的观点,综合国内的提法,未来公民的数学素质似应包含四个层面:“()知识层面: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  相似文献   

17.
桑惜雯 《学周刊C版》2011,(7):151-151
义务教育数学大纲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实际应用数学的意识。”这是我国数学教育从“英才数学”转向“大众数学”,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大举措。同时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也决定了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实际应用意识,用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也与世界上人们普遍接受的大众数学的思想相协调。如果我们的中学数学教育,仍然只教书本知识而忽视应用,总让学生背定理,钻难题,而对于公民日常生活中广泛接触的问题一无所知,其后果只能逐渐扩大社会需求与学校教育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公民教育的现实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公民教育 ,是一个社会培养其成员 ,使之成为在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中有效能的成员、成为合格公民的教育。大学生是公民的有机构成部分 ,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教育不仅应该 ,而且必须。一、加强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必要性首先 ,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教育源自于大学生的角色。从一般的意义上说 ,大学生是普通公民 ,从个别的意义上说 ,大学生又是特殊公民。大学生所以特殊 ,是因为大学生承载着国家的希望 ,把握住青年就把握住了未来。加强大学生的公民教育 ,就现实的意义来说 ,是一个国家把握未来的重要举措 ,是关注自身命运的体现。其次 ,加强公民教育是…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从多方面解读。从人的角度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须以大量的合格公民为基础。在现代社会,公民资格被普遍给予社会成员,但具备公民资格并不意味着就是合格公民。公民从名义到实质需要一个过程。合格公民的造就离不开教育,而公民教育是培养合格公民的基本手段。因此,加强公民教育就成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基于中国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公民教育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20.
霍庆 《教书育人》2009,(5):38-39
加强公民教育,增强公民意识,是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更是中学德育领域的延伸与深化.合格公民既要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又有参与政治的热情和与其他公民、社会组织搞好合作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学校进行怎样的教育,未来就会有怎样的公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