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霍顿和沃尔提出准社会交往概念以来,传播学者对之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证探索。本文主要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准社会交往与社会交往的相似性,并将准社会交往作为正常社会行为的维度进行考察,最后对儿童准社会交往的发展及青少年的偏执追星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6,(8):25-32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梳理并分析当前国内学者们对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理论探讨、研究方向以及对该学派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以求全景展现在当前国内传播学界重要学术期刊以及相关研究专著中对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思路和格局。参照当前西方学者们对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研究情况,可以进一步发现在理论研究、研究方法论、主要观点等方面国内外学者有着明显的研究差异,这对考察传播政治经济学派在中国传播学界的研究情况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促进对西方传播学批判学派相关理论研究的推进。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9,(4):52-55
<正>十多年来,我颇感快慰地同曹晋教授围绕诸多学术研究和教育项目展开了合作。一直以来,我非常欣赏她作为学者、教师和团队管理者的卓越才能。因此,我欣然为本书提供一些西方学者在媒体、传播以及信息技术批判方面的佳作,这些学者也慨然和中国学者及学生分享他们在批判理论、社会阶级、社会运动、传播技术以及国际传播等领域的成果。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降,批判传播研究就已成为西方学术研究的一大重要传统。这一批判传统借鉴了卡尔·马克思以及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取向  相似文献   

4.
对准社会交往的概念、效果及影响因素进行文献回顾。目前关于准社会交往尚未形成明确的统一的定义,对准社会交往与准社会关系存在不同程度的混用;社会交往对传播效果影响广泛;准社会交往会受到孤独、吸引、媒介需求以及性别等因素的影响。最后研究认为,准社会交往对于预测娱乐教育节目的传播效果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西方网络文化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峰 《当代传播》2008,(3):49-51
本文对西方国家的网络文化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西方学者对网络文化特点的研究,并指出西方学者缺乏对网络文化霸权主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徐宏力 《现代传播》2001,1(2):16-21
西方现代传播对于东方文化"维模"(Latency)产生了极大压力,西方现代传播中的文化糟粕对于东方民族产生了内在的消极影响.中国学者应该发挥集约力量,组织大兵团作战,带头建立起能与西方学者进行对峙交流的"东方传播学派",开发积累东方智慧中的传播学资源,抵制趋同论的"世界主义",反对封闭论的"民族主义",为建立平等、健康的国际传播秩序进行对策研究.东方传播学的最佳状态是与西方传播学相济发展,最高境界是"比较传播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个新的媒体营销方式,微信为品牌传播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本研究提出娱乐消遣、社会交往、利他主义、自我认同是影响大学生微信分享的主要因素。通过对267份有效问卷来对该模型和假设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娱乐消遣、社会交往、自我认同是影响大学生微信分享行为的重要因素,其中社会交往对大学生分享行为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在西方,特别是在西欧,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或接近于马克思的观点)研究大众传播学的学者,多数都是西方传播学批判学派的成员,或是赞同和支持批判学派的学者。尽管当前在西方,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大众传播学还远没有达到流行的程度,出版的著作和发表的文章为数不多,突出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少,但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方法和观点,并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下面分国家予以简单介绍。(一)法国在西欧,以至在整个西方,法国的传播学研究比较活跃,而且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者也在发表意见和文章,他们围绕一个时期的中心课题,和法国其它的传播学流派展开争论。法国传播学界曾长期研究传播媒介的机构问题。从60年代至70年代末,被称为“马克思主义左派”的传播学者,和被称为“新右翼”的传播学家,都集中对法国大众传播媒介进行了“政治批判”,他们围绕  相似文献   

9.
随着虚拟社区的日常生活交流与互动逐渐增多,准社会交往理论引起了学界的再次关注。为了描绘出国内外准社会交往研究的热点、趋势,本文以Web of Science和CNKI作为数据来源,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了全样本分析。研究发现,准社会交往研究起步早发展慢,研究体系正在逐步形成,概念内涵、传播效果及影响因素是目前准社会交往研究的三大主题,研究方法的局限制约着准社会交往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朱秀凌 《新闻界》2014,(4):45-49
准社会交往是西方受众研究的重要内容,该领域研究对改进大众传播效果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依恋理论是研究受众与电视人物准社会交往的一种人际关系理论。相比以往的准社会交往研究多是以成年人为研究对象,本研究通过576名未成年人的调查发现:在电视媒介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父母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依然最大,其次为同伴,电视人物的影响相对有限;未成年人的不同依恋类型可以预测收视目的;收视时间越长,准社会交往越强烈;安全型依恋的未成年人,准社会交往程度较非安全型高。  相似文献   

11.
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的路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严格的意义上讲,中国大陆现在并没有西方传播学界那种集中于选举的政治传播研究领域,但从政治传播的广义上看,中国媒体在传播政治信息和与政治权利的共生关系上,扮演着十分积极的角色,而海内外对中国媒体在这个意义上的政治传播研究又有一定程度的积累。我旨在讨论广义上的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的路向;讨论的重点是国内外学者目前所做的研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如何能与西方传播学界在共同和近似的理论框架下进行对话和研究积累。  相似文献   

12.
当代媒介传播范式变迁之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慧子 《传媒》2015,(7):70-72
作为人类的基本活动之一,人类的传播一直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呈现出不同的特色.本文立足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对媒介传播范式的变迁进行纵向的梳理以及横向的比较.通过对漫长古典主义传播范式的政治宣传特色、大众媒介时期传播范式的平民意识及新媒体时代传播范式的在线传播等进行分析,以及对当代东西方传播范式现状的比较,考察传播范式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变迁和特点.  相似文献   

13.
本文旨在厘清库恩反思科学的两个重要概念——科学共同体和范式,并将这种"库恩式"的思考引入传播研究领域,对该领域的"学术共同体"和范式进行考察和分析。由于长期以来传播研究领域主要存在着两个分立的"亚学术"传统——人际传播研究和大众传播研究,且多种流派(学派)共存于传播研究领域,因此整个传播研究领域不存在一个相对统一的"学术共同体"及其共同范式。尽管如此,在大众传播研究的"亚学术"分支里却孕育出了一种以效果研究为重心的"主导范式"。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媒介仪式"这一术语在西方传播学界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学者们对媒介仪式的研究更是方兴未艾。詹姆斯·凯瑞提出的传播的"传递观"和"仪式观"不断得到认可并成为人们研究"媒介仪式"的有力参照,西方学者更是频频着力探讨宗教与媒介的关系。这不仅触及了"媒介仪式"这一概念的学术和文化渊源,更让我们看到其作为一个新兴的学术领域所具有的研究空间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媒介仪式"这一术语在西方传播学界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学者们对媒介仪式的研究更是方兴未艾。詹姆斯·凯瑞提出的传播的"传递观"和"仪式观"不断得到认可并成为人们研究"媒介仪式"的有力参照,西方学者更是频频着力探讨宗教与媒介的关系。这不仅触及了"媒介仪式"这一概念的学术和文化渊源,更让我们看到其作为一个新兴的学术领域所具有的研究空间和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讨论了传播研究的国际化问题。从传播研究的国际化大趋势出发,本文探讨了传播研究国际化的界定问题,并给出了研究国际化程度的操作性定义,即"在同行匿名评审的新闻传播学重要国际会议上或者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的频率"。文章进一步探讨了本土学者,特别是本土青年传播学者研究国际化的途径和面临的挑战,认为国内传播学界对研究国际化的奖惩导向对于本土传播学者的国际化前景将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杨席珍 《东南传播》2011,(12):60-61
传播是人类的象征交换,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分别具有不同的内在结构,偏重于不同的文明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范式。东方的传播乃基于权力差序格局的传播活动,遵循人文范式;西方的传播是基于工具理性的传播活动,遵循科学范式。从东方的农耕文明到西方的工业文明,不仅是传播方式与传播模式出现变化,传播范式亦发生转移。无论是东方的农耕文明还...  相似文献   

18.
Web2.0时代,网络中的个体表达与社会交往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人际传播对话情境。微博为人们提供了"赛博空间"交往情景,突破了地点物质局限概念,使用户在不断的自我呈现过程中形成新的话语体系,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网络社会交往形态的呈现。本研究采用量化研究方法,把宏观社会群体间依托新媒介的新型交流信息放入视野之中,将微博用户在多种情境中的自我表达形式作为重要部分,通过LBS技术抓取北京市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商业娱乐中心的地点微博进行话语分析,尝试对以北京市为代表的一线城市微博用户的自我表达和社会交往方式进行研究,聚焦城市文化中的商业娱乐文化对微博空间中用户个人呈现与参与交往的异化影响。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报道领域发展迅速。但同时,国际传播环境变化剧烈,要求我国的对外报道必须持续创新。近二十年来,内容创新逐渐走向新闻创新研究的舞台中心,国内众多学者对内容创新进行了概念、意义和路径的解读。本文在对近二十年中国学者的对外报道内容创新研究进行梳理后发现,内容创新的理论内核尚不明晰,研究滞后于且脱离国际传播的现实语境。本文认为未来该领域的研究可以借鉴入西方传播理论,明确内容创新的内涵;探讨对外报道内容创新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互动动态;关注中西方对外报道内容创新路径的对比研究;融合多学科视角进行对外报道内容创新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中国对外交流与开放的日益频繁,为中国电视进入西方低语境对话并走向国际市场创造了生机。美国传播学者在研究跨文化传播时认为,跨文化传播应该注意两种文化语境的使用:一种是低语境,另一种是高语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