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有一天工作到深夜,他好不容易完成了巴尔扎克的雕像,非常满意,连夜叫醒了他的学生来欣赏雕像。他的学生把雕像反复地看了个够,后来,目光渐渐地集中在雕像的手上:巴尔扎克的那双手叠合起来,放在胸前,十分逼真。学生们不禁连声地说:“好极了,老师,我可从没见过这样一双奇妙的手啊!”罗丹的脸上笑容消失了。他突然走到工作室的一角,提起一把大斧,直奔雕像,砍掉了那双“完美的手”。  相似文献   

2.
<正>法国巴黎艺术馆里,竖立着一座伟大的文学家巴尔扎克的雕像,奇怪的是,他的雕像却没有手。他的手呢,是被艺术家罗丹用斧头砍去了。罗丹为什么要砍掉巴尔扎克雕像的双手呢?因为雕像的那双手(次要部分),太完美了,太突出了,人们看了雕像只欣赏手的完美,而忽略了巴  相似文献   

3.
法国巴黎艺术馆里陈列着一尊伟大的文学家巴尔扎克的雕像,奇怪的是,这尊雕像没有手,而且显然是被砍掉的。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这尊雕像是伟大的艺术家罗丹创作的。一天夜里,他终于完成了这尊雕像,当时他非常满意,连夜叫来了自己的学生一起欣赏。他的学生将雕像反复地看了个够,最后将目光停在那双叠合在胸前的手上,禁不住连声说:“逼真极了,老师,我从来没见过这样一双  相似文献   

4.
写作文要做到有中心有条理,要避免节外生枝的内容哦!罗丹是法国杰出的雕塑家。他为大作家巴尔扎克塑了一尊雕像,叫了三个学生来一道欣赏。学生们一走进创作室,立刻不约而同地惊叫道:"太美了!老师,我们从来没见过如此美妙绝伦的手。"谁知道罗丹听了学生的赞叹,不但不高兴,反而抄起一把斧头,砍掉那雕像的双手。学生们感到不理解。罗丹解释说:"我原来想通  相似文献   

5.
一技 先讲个故事:法国艺术家罗丹,塑完巴尔扎克雕像后,让他的学生来欣赏。学生们不禁连声说:"好极了,老师,我可从没见过这样一双奇妙的手啊!"罗丹听后,反而提起一把大斧,把那双"奇妙的手"砍掉了。解释说:"雕塑要表现的是巴尔扎克的精神和气质,只有这样做,才会突出主题。"  相似文献   

6.
在法国巴黎艺术馆里,伟大的文学家巴尔扎克的雕像竟然没有手。原来,罗丹是要表现巴尔扎克的精神、气质,人们看了雕像,只欣赏手的完美,而忽略了其精神和气质。所以,罗丹果断砍掉了雕像的双手,以突出雕像所要表现的主题。雕塑是这样,写作文也是如此。要想文章出彩,必须做到文体裁剪特立独行,力求令人拍案叫绝。  相似文献   

7.
罗丹是法国杰出的雕塑家。他为大作家巴尔扎克塑了一尊雕像,叫了三个学生来一道欣赏。学生们一走进创作室,立刻不约而同地惊叫  相似文献   

8.
一技先讲个故事:法国艺术家罗丹,塑完巴尔扎克雕像后,让他的学生来欣赏。学生们不禁连声说:"好极了,老师,我可从没见过这样一双奇妙的手啊!"罗丹听后,反而提起一把大斧,把那双"奇妙的手"砍掉了。解释说:"雕塑要表现的是巴尔扎克的精神和气质,只有这样做,才会突出主题。"看来,对于突出主题的部位要精雕细刻,与中心关系不大的要轻描淡写,甚至干脆砍掉。这种剪裁方式用在写作上就是详略得当。所谓"详",是指对能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  相似文献   

9.
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四十二岁的时候已经产生一百多部文学作品,创作了两千多个人物.他是怎样获得这样大的成就呢?在巴尔扎克狭小的书房里,唯一的饰物是一座拿破伦的小石膏雕像.巴尔扎克感到这位征服者的凝视对他是一种挑衅,他在一片纸上信手写道:  相似文献   

10.
教材解读,一直以来都是教学工作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教材究竟该怎样解读。这不是个简单的问题。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需要用心思考,才能艺术地解读教材。罗丹一生创作了一系列著名文学家、艺术家的雕像.“巴尔扎克像”就是其中杰出的作品之一。罗丹舍弃一双“举世无双”却“突兀”的手.使巴尔扎克雕像因此而更具艺术感染力,成为罗丹雕塑作品的传世之作,这不能不说是艺术界的一段佳话。罗丹大胆地舍去精华,收获了精彩。这“舍”“得”之间的智慧。不正是我们教师解读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定位时所迫切需要的吗?  相似文献   

11.
积点点你的头!是!是!是!摇摇你的头!不是!不是!不是!举起你的手!一二三!手放下!看着我!看着他!看着她!  相似文献   

12.
一 据说,罗丹曾为巴尔扎克造像,雕成七个姿态各异的裸体,但不能确认哪一个最好。一直等到后来他读了巴尔扎克的作品,看到了拉马丁的传记里有这样的文字:“他的灵魂是这般丰满,所以负载他的沉重的躯体若无其事。”至此,罗丹才有了顿悟:这是一个生括在沉重现实中的巨大灵魂。于是,光辉的雕像以庞大而沉重的躯体、阔大而稳健曲步伐消失在黑袍酌倾堕中而告结束… 罗丹的雕像创造,能不能给我们以这样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先看这样一个故事: 罗丹是法国著名雕塑家,一次,他应法国作家协会邀请,为著名作家巴尔扎克雕像。巴尔扎克的文学成就举世闻名,但他却长得又矮又胖,怎样才能塑造出美好的形象呢?罗丹为此伤透了脑筋。  相似文献   

14.
章剑和 《初中生》2014,(Z3):95-96
正一位名叫海德尔的奥地利人慕名前来拜访著名雕刻大师罗丹。在罗丹的工作室,有着带大窗户的简朴的屋子,有完成的雕像,有许许多多小塑样:一支胳膊、一只手,有的只是一根手指或者指节。这间屋子是他一生不断追求与劳作的地方。罗丹罩上了粗布工作衫,就好像变成了一个工人。他在一个台架前停下。"这是我的近作。"他说,把湿布揭开,现出一座女子雕像。"这已完工了。"海德尔想。罗丹退后一步,仔细看着。在审视片刻之后,他低语了一句:"这肩上线条还是太粗。对不起······"  相似文献   

15.
雕塑自我     
一位雕塑家完成了一座非常完美的雕塑。有人问他:“你是怎样雕刻出如此完美的雕像的?”雕塑家回答到:“其实,这座雕塑原来就在这里,我只是将它多余的边边角角去掉了而已。”正如这个雕塑家所说,只要把雕像多余的边边角角去掉,就能塑造一个完美的雕像。那么在生活中,我们自己不就是那座雕像吗?只要去掉多余的边边角角,就能获得完美的自我。我们身上的边边角角不是别的什么,就是那些不好的品质等等。出色的雕塑家就是我们自己!让我们先来看看“浪费”这个角。巴尔扎克曾说过:“对于浪费的人,金钱是圆的;对于俭朴的人,金钱是扁平的,是可以一块…  相似文献   

16.
早在三年前,有个学生问我,在《守财奴》中,巴尔扎克对葛朗台的称呼有好几个,为什么一会儿用这一个,一会儿又用另一个?仔细一看,巴尔扎克在小说中刻画葛朗台时,以葛朗台、老头儿、他、箍桶匠、好家伙等名称交替使用,使人读后不由自主地惊呼:好家伙,他葛朗台老头这一个箍桶匠!这确实是一个有趣而耐人寻味的问题. 首先,这是巴尔扎克在小说创作中的自觉追求.巴尔扎克总是在人物的性格与其称谓之间寻求某种契合,某种隐义联系,因而非常重视人物的命名.据戈日朗在《巴尔扎克怎样给人物取名字》中回忆:巴尔扎克在动笔写作一部中篇小说前,曾  相似文献   

17.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雕过一尊大文豪巴尔扎克的塑像。巴尔扎克披着宽袖长袍站立着,双目炯炯有神地注视着前方,仿佛洞察人世间的一切。罗丹想用这“雕塑的语言”来告诉人们,巴尔扎克之所以写出千古不朽的名著———“人间喜剧”的缘由。可是他发现,人们在瞻仰塑像时,首先被叠合在胸前的一双刻划得栩栩如生的手所吸引,无暇顾及这炯炯有神的目光了。于是罗丹毫不犹豫地用斧子将那双栩栩如生的手砍了。罗丹为什么要把“手”砍掉呢?因为他想通过“双眼”来突出塑像主题,而“双手”却影响了主题的表达。作文也是如此。“手”“眼”犹如写作素材,…  相似文献   

18.
先听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一位老太婆拿一本小学生的作文簿让大作家巴尔扎克预测这位小学生的将来,巴尔扎克认真地看了一看,说“:这个孩子将来不会有多大出息,单凭字迹上来看,他的反应非常迟钝。”然而,当老太婆告诉巴尔扎克这就是他本人小学五年级时的作业本时,这位伟大的作家羞愧地低下了头。巴尔扎克犯了一个大错误!他错就错在单凭一个小孩写作文的字迹和当时的作文水平来对孩子的前途妄加推断。我们知道,世上万事万物都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更何况是一位正在上小学的学生呢?小学生年龄尚小,正处在发育、成长时期,也许他目前思…  相似文献   

19.
先看这样一个故事: 罗丹是法国著名雕塑家,一次,他应法国作家协会邀请,为著名作家巴尔扎克雕像。巴尔扎克的文学成就举世闻名,但他却长得又矮又胖,怎样塑造出其美好的形象呢?罗丹为此伤透了脑筋。经过反复琢磨,罗丹决定着力刻画这位大作家的精神美,雕塑出一位磊落、高尚和智慧的人。  相似文献   

20.
法国的大雕塑家罗丹为了突出法国的大作家巴尔扎克的精神风貌,整整花了7年时间雕出了巴尔扎克的塑像:一个披着睡衣、双手叠合于胸前、昂着一颗大脑袋的巨人,两眼注视着人间,像在思索,又像蔑视……雕像完成后,罗丹把学生收来一起欣赏。一个学生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