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轼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但在豪放之余,也有一个柔软的地方藏下他所有坚强过后的虚妄,这个地方就是杭州。苏轼把杭州当作自己的家一样骄傲地推销着。在这里,他的霸气和温柔中和,让人煞是喜爱。他将对杭州的情谊化成了千古的功绩,千古的诗作。苏轼之于杭州,是习惯;杭州之于苏轼,是港湾。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介绍了不同地域文化对苏轼词的创作产生的不同影响。色彩艳丽的杭州造就了苏轼烛影摇红的风格;豪爽率直的密州却使苏轼词风刚劲雄伟。  相似文献   

3.
文化偶像型名宦祠,是以具备文化偶像身份的地方官员作为奉祀对象的纪念性祠庙。作为文化偶像型名宦祠的个案,杭州西湖苏轼祠具有以下特质:祠庙的形制并不单一,而是适应具体历史语境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形态;祠庙创建者的身份与杭州地方社会的发展状况有关;苏轼巨大的文化影响力,既是祠庙创立的推动力,也是塑造杭州城市文化空间的要素。  相似文献   

4.
宋朝诗人苏轼住在杭州时,江西才子黄庭坚专程去杭州拜访老师。苏轼见弟子远道来看望自己,十分高兴,便邀上好友秦少游,三人结伴去游西湖。游玩了一会儿,秦少游提议制谜猜谜,并首先口占一谜:"我有一间房,半间租与轮转王;有时射出一线光,天下邪魔  相似文献   

5.
宋代陆善《扪虱新话》中记载了这样一段小故事。苏轼任职杭州通判,停留京口,有官妓郑容、高莹侍宴款待他,席间请求苏轼解决一个问题,苏轼当即答应了请求,但等到苏轼乘船离开京口时,还没有传讯办妥,歌妓赶来复言请求,苏轼即刻挥毫赋《减字木兰花》一首:  相似文献   

6.
同僚关系是古今官场中十分重要且难以处理的一种关系,其间牵涉到权利、责任、情感等多种因素。苏轼一生在宦海中浮沉,处理与同僚的关系是其时刻必须面对的问题。他两度出任杭州地方官,一是作为副手,任杭州通判,一是作为主管,任杭州知州。无论是做副手还是做主管,苏轼都与同僚保持了良好的关系。苏轼在杭州的仕宦经历,从两个侧面完整地诠释了副手如何与正职、正职如何与副手之间的相处之道。苏轼认真吸取了初仕凤翔签判任上的教训,以其经时济世的政治抱负,干练的行政能力,不贪功、不诿过的品质,过人的才华,宽厚待人的性格,形成了其独特的从政风格与魅力,维持了与同僚的和谐、协作关系。这对今天的人们如何处理同僚关系不乏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与晚唐五代直至宋初的文人词相比较,苏轼词的一个鲜明特色是以词言志,也就是把词作为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苏轼,1071年底出任杭州通判,这是他在政治上遭受的第一次打击。他的词作约从这时开始,但苏轼并没有把这次打击放在眼里。因为第一,他感到神宗还是赏识他的。当他自请外放时,神宗最初御批他任知州,但革新派不同意,拟令轼为颍州通判,神宗再次御批,才改任杭州通判。第二,苏轼认为这次挫折只是时机不利,自请外  相似文献   

8.
北宋大诗人苏轼丰富的漫游经历在《宋史·苏轼传》中有较详细的记载,由于时代和个人的原因,苏轼的一生几乎都处在漫游时期,从风华正茂一直到风烛残年,从眉州出发游过汴京、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常州、登州、颍州、扬州、定州、惠州、琼州、永州以及沿途的许多地方,而且如杭州等地还不止去过一次。如此长的漫游时间,如此广大的漫游  相似文献   

9.
荷尽已无■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湖山有幸,宋代大诗人苏轼曾两度到杭州居住,第一次在1071年。那是因为王安石变法,苏轼等一派人受到排挤,他被迫离开首都开封,外任杭州通判。后来,神宗死了,哲宗即位,守旧派司马光上台  相似文献   

10.
曾丹 《鸡西大学学报》2013,(10):107-108,111
苏轼初次外放到杭州所作的36首词,多处使用典故,且典故遍布经、史、子、集。从典故的内容来看,可以看出苏轼外表洒脱而心系百姓,并且已经开始由朝廷走向民间;从用典技巧来看,词中灵活地运用了多种用典手法,这无疑体现了苏轼娴熟的典故驾驭能力。  相似文献   

11.
晁补之与苏轼交游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苏门四学士中,晁补之在创作上受苏轼影响最大。熙宁五年,晁补之20岁,在杭州始拜于苏轼门下,《七述》作于谒见苏轼之后。熙宁十年,苏轼离密州赴京,晁补之前往汶上谒见,并结识李常等人。元六年八月,苏轼赴颍州时,晁补之已在颍州任所。元七年三月,苏轼移知扬州,晁补之以“门弟子佐守”,公余诗酒唱和,见于篇什  相似文献   

12.
根据苏轼的归乡词来研究苏轼的归乡情结。首先,苏轼的坎坷经历可分为五个时期:签判凤翔时期、通守杭州时期、密徐湖时期、贬居黄州时期、晚年时期。其中黄州时期为苏轼的归乡情结发生质变的重要阶段,也是其独特的人生哲学形成的阶段。根据这五个时期的归乡词,总结出各个时期归乡情结的内涵和特点,通过对比展现出苏轼归乡情结的变迁。  相似文献   

13.
美点赏析墨宝堂,系北宋毗陵(今江苏常州市)人张希元珍藏古书法墨迹的地方。熙宁五年(1072)苏轼任杭州通判时,应张希元之请作《墨宝堂记》。在这篇文章里,苏轼以其积极用世的政治态度  相似文献   

14.
袁媛 《现代语文》2007,(6):12-112
有美堂,为宋仁宗嘉祜二年(1057)杭州太守梅挚所建,在杭州吴山最高处,左眺钱江,右瞰西湖。堂名“有美”,是因宋仁宗赐梅挚诗句“地有吴山美,东南第一州”而取的。《有美堂暴雨》是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初秋作。《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作于熙宁七年(1074)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倪春雷 《现代语文》2005,(11):25-26
杭州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山水秀美之地,苏轼曾赞日:"余杭自是山水窟"(<将之湖洲,戏赠莘老>).杭州西湖更是集秀丽风光与深厚文化底蕴于一身.  相似文献   

16.
嘉祐签判凤翔和熙宁通判杭州,是苏轼诗歌创作历程中的两个重要时期。笔者认为:与凤翔时期相比,倅杭时期的苏轼诗歌,题材内容更为丰富、语言特色更加鲜明、艺术手法日趋精进,在整个苏诗创作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文章试图就倅杭时期苏轼绝句创作题材内容的日益丰富,作出一个较为恰当的总体评价。  相似文献   

17.
杭州游记     
杭州自古以来便被世人称之为“天堂”。白居易有诗云:“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苏轼亦有诗云:“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也许是这特有的诗情画意吸引着我,  相似文献   

18.
《今日中学生》2007,(1):59-60
那一年,苏轼被排挤到外任,去远离京城的杭州做通判.能够远离龌龊小人,而且杭州风物绝佳,他自然高兴,对贬官毫不在意.他骑着小毛驴,微服小帽,不带随从,一路游山玩水,前去上任.  相似文献   

19.
苏轼的一生中始终交织着强烈的入世精神与浓郁的归隐情怀。在其词作中,可以感受到仕与隐的矛盾冲突在苏轼内心世界的激荡。同时也能从中读出苏轼内心仕与隐的情感转化的流程:由杭州通判时的“致君尧舜”发展到密州时的旷达、洒脱;再到黄州时的乐观、超脱;居惠州、儋州时的自在适性。苏轼将儒家入世哲学与释道出世精神相融合,成为调和仕宦和退隐矛盾的典范。  相似文献   

20.
<正>故乡是什么?在苏轼心中,故乡是笔下的一花一木,一风一俗,一城一楼。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作为苏轼的故乡,如今正因苏轼而熠熠生辉。从青年出蜀为官,到六十多岁谪居岭南,苏轼的一生跌宕起伏,北上开封、密州,东到杭州、湖州,南下惠州、儋州,最后病逝于常州。漫漫人生路上,远离故土的苏轼常回望眉州,他爱乡、恋乡、思乡、赞乡。人以楼记,楼以人名,让我们从苏轼饱含深情的笔墨中,一览眉州独特的风土人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