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朝名臣魏征曾说过:“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同样的道理,传统的文化血脉也是割舍不断的,正如我们的承继血脉是先辈给予的一样,只能首先是承继,而后才能创新、延续。妄想割断这条血脉,无异于自残,治艺之道亦然。“固本”、“浚源”,为创新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活土无边,万物竞茂,造就出人间胜境;新思维、新观念与时俱进,新创作、新成果与日俱增,上则就日月之辉,下则伴两河长流。这,岂不是至真、至善、至美么!胡光宗先生就是一位传统文化延续性很强的画家,他在半个世纪的艺术实践中,与秦岭长相厮守,从“摹形”到“写神”并将时代精神注人创作的全过程,最终达到了一种人山相融,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我们从他的画作和艺术感悟中或许能体验到艺术的真谛。  相似文献   

2.
〖原文〗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②? 人君当神器之重③,居域中之大④,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凡昔元首⑤,承天景命⑥,善始者实繁⑦,  相似文献   

3.
龚小萍 《中国出版》2022,(S1):72-76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京剧继承了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深具中华传统美学之魅力。它以舞台方寸间演绎古今天下事,唱念做打皆学问,一招一式尽风流。它突破时空界限的表意方式,从化妆布景到表演的夸张及写意手法,凝聚了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所积淀的美学品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艺术魅力,不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的一个象征性符号。  相似文献   

4.
“求本”源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治病必求于本”。原意为治病应透过表面现象,抓住并针对疾病内在的l奉质进行治疗。引申为求实、求真、求是。“远志”原为中药名,意为志当存高远,寓锐意创新之义。说用“求本远志”精神来引领大学文化的发展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相似文献   

5.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传承,是绵延生息的精神基因”,因而文化凝结着大众的文化基因承继并给予大众厚实的精神滋养;“文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实践的历史产物,为人类提供着行为规范与氛围环境”,因而文化不改革无以融入大众生活并跟随时代文明变迁进步。同时,文化改革任重道远,文化发展问题纷呈,文化理想与文化现实反差明显。因此,本书的题记强调:“文化改革需要冷思考,唯此才能负重前行;文化发展需要热思考,唯此才能励志厉行。”  相似文献   

6.
灵山秀水的古越之地是鲁迅创作的精神原乡,幼年浸润在故乡绍兴厚重的越文化气息里的鲁迅,难以摆脱与古越文化的血脉因缘.在他的作品中,不仅氤氲着越文化古老的诗意气息和故乡记忆的柔软与温情,而且彰显出世代越人集体无意识中刚柔相济、雅犷并举的民性特征.古越文化既赋予了鲁迅嫉恶如仇、独立不羁、金刚怒目的尚武之气,也濡染了他温雅、博大、纯粹的心灵.与这种“刚中带柔”的文化个性相应,鲁迅的创作语言不仅具有越地乡俗的风情之美,还体现出琴心剑胆的张力之美和犷中求雅的谐趣之美.  相似文献   

7.
家谱与档案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华根祖文化源远流长,寻根问祖、追本溯源是所有炎黄子孙不变的情结。改革开放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海外游子纷纷归国寻根,而寻根问祖最直接、最权威的依据,便是家谱和档案。  相似文献   

8.
一、要立志。“发愤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真不真耳。”二、要有识。“有识则知学问无尽”;“文浅而亦获虚名,尤不可也。”三、要有恒。“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看书不必求多,亦不必求记,但每日有常,自有进境。”四、要专一。“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五、要善于“从师”。“凡人必有师,若无师则严惮之心不生”;“凡从师必久而后可  相似文献   

9.
崔国强专题     
审美与艺术历来是人类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渗透到人类物质文化发展之中。恩格斯曾多次指出:人是“自由的存在物”,他的活动是“自由的活动”。美就是人在创造他的生活的实践活动的对象、过程、结果上的感性表现,虽然艺术作品是一种制作而成的东西,但他表达的不仅仅是物,而是人类民族文化的精神象征。崔国强先生深知艺术是一种文化现象,故此他读书破万卷,行程千万里,呼吸着时代的气息,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都是他创作的源泉,他寄情于自然,潜心于自然,探究于自然,搜尽奇峰打草稿,走遍山川绘自然,以常态之心,捕捉着自然的律动,从中西绘画的画理、画法中找到契合,梳理着自己的情绪,净化着自己的心灵,回归到艺术的本体,用艺术自身的方式思考问题,折射着他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观念,在他大量以乡土题材为主的油画作品中呈现出音乐感的用笔,细腻丰富的色彩,深沉雄浑的基调,真纯质朴的内涵,在渐进中不断升华。  相似文献   

10.
崔国强专题     
《报刊之友》2008,(11):89-100
审美与艺术历来是人类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渗透到人类物质文化发展之中。恩格斯曾多次指出:人是“自由的存在物”,他的活动是“自由的活动”。美就是人在创造他的生活的实践活动的对象、过程、结果上的感性表现,虽然艺术作品是一种制作而成的东西,但他表达的不仅仅是物,而是人类民族文化的精神象征。崔国强先生深知艺术是一种文化现象,故此他读书破万卷,行程千万里,呼吸着时代的气息,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都是他创作的源泉,他寄情于自然,潜心于自然,探究于自然,搜尽奇峰打草稿,走遍山川绘自然,以常态之心,捕捉着自然的律动,从中西绘画的画理、画法中找到契合,梳理着自己的情绪,净化着自己的心灵,回归到艺术的本体,用艺术自身的方式思考问题,折射着他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观念,在他大量以乡土题材为主的油画作品中呈现出音乐感的用笔,细腻丰富的色彩,深沉雄浑的基调,真纯质朴的内涵,在渐进中不断升华。  相似文献   

11.
在“文化+互联网”背景下,要以“互联网+”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文化及相关产业资源和互联网要素的充分交融,利用互联网平台和技术推动文化产业价值链条协同化及跨界运作一体化;以“文化+”促进数字创意产业在创作创意、生产传播、营销服务等产业链上的价值提升,逐渐构建基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传播和创新创造的新文创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2.
傅荣贤 《图书馆杂志》2021,(3):116-122,129
章学诚以“天下著作之林”为反思对象.他以“战国”为节点将天下学术区隔为“三代盛时”之“源”和“三代而后”之“流”,并判分了两者“合道”和“离道”的二重境界.他深为自许的“文史校雠之学”,旨在分析“离道”的后世学术上达“合道”之“源”的必要性及其可能路径.因此,面向天下学术而非局隅于某一/些学术门类,聚焦于“源”与“流”...  相似文献   

13.
<正>声音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诵”与“读”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引起过许多研究者的关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处于剧变期,各种思想和文化碰撞出激荡的历史,“诵”与“读”的实践与学术研究在这一时期亦非常活跃。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探查20世纪上半叶期刊、图书、报纸等公开出版物中对于“诵”与“读”的认知与解读,对当下的声音表达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在这样的背景下,由高国庆整理的《20世纪上半叶中国诵读史料点校与研究》一书近日由九州出版社正式出版。  相似文献   

14.
由倪学礼编剧、康洪雷导演的《有泪尽情流》横空出世,以其鲜活的写实和对于生活的诗意提炼,成为一部出色的诗化现实主义电视剧。此剧自然有着导演康洪雷特有的激情、富有诗意的结构和镜头的艺术处理,以及他对于剧本的尊重和再创造,但是,我要着重谈的是剧本的创作,以及历来为人所不重视的电视剧剧作家的作用。《有泪尽情流》再次表明剧本是“一剧之本”;剧作家的文学水准和风格决定着剧作的思想和艺术的水准和风格,决定着它的创造性和文化品位。据我了解,《有泪尽情流》虽然不是编剧倪学礼的处女作,但却是他的成名之作。的确出手不凡,起点颇…  相似文献   

15.
唐龙 《新闻爱好者》2011,(1):137-138
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拨乐器.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瑰宝。古琴艺术体现着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体现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古往今来,在文人墨客的心中。“诗、书、礼、易”为安身立命之本,“琴、棋、书、画”乃修身养性之源。而从上古到商周时期,古琴的审美价值取向却与现代不同.本文从文化历史背景更替的角度略论这一时期古琴文化功能和审美角度的演变。  相似文献   

16.
【五月】十六日 辰时,上召臣英至懋勤殿。上复诵“小畜,亨”四节,亲讲“初九,复自道”六节。 未时,上召臣英、臣士奇至懋勤殿。上亲讲《通鉴》“秦下右丞相冯去疾”一章,“章邯击赵”一章。 十七日 辰时,上召臣英至懋勤殿。上复诵“初九,复自道”六节,亲讲“六四,有孚,血去惕出”六节,温诵《书经》“汤誓”、“仲虺之诰”二篇。 未时,上召臣英、臣士奇至懋勤殿。上亲讲《通鉴》“八月,沛公入武闱”一章、“沛公至霸上”一章。上曰:“久乱之民思治。秦民日在汤火之中,沛公入关,首行宽大之政,与父老约法三章,民心既归,王业根本已定于此。”臣英等对曰:“诚如圣谕。汉高祖虽与项羽百战得天下,而其固结民心之本,全在于入关之始。当日君臣气象,与秦楚大不侔矣。”  相似文献   

17.
谨严第一     
艺术巨匠的天禀,固非人人所能有,然而艺术巨匠的谨严,却是人人应当效法;狮子搏兔亦用全力,———这一句成语,最足以说明艺术巨匠们之无往而不谨严,丝毫不肯随便。“学习鲁迅”,首先而且必要的,是学习他的谨严。从心细如发,产生笔大如椽,这是鲁迅先生每一篇文章的“创作过程”。从文句上去学习他的谨严,尚可能;然而所得仅属皮毛。即使能有其犀利,必不能有其深湛。即或深湛近似矣,亦必不能有其隽永。为什么呢?因为他的犀利深湛隽永是对事对物观察得极透彻,剖解得极精微的结果;他无论什么不肯轻轻放过。为了一种植物的译名,鲁迅先生肯费几天的…  相似文献   

18.
“厌学风”正在大学校园里刮起。许多大学生被现实所困惑,感叹“四年寒窗苦,不如个体户”。于是有人浑浑噩噩,逃课、打牌、摔棋子,说什么“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必深,作弊则灵”。有人甚至中途弃学,寻求发财之道。据统计,1988年全国仅弃学的研究生就有700人之多。但在求知胜于求富思想的支配  相似文献   

19.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人之有祖,亦犹是焉。”寻根认祖是人类的共性之一,是人的一种本能。人类记录祖先、认同祖先的意识,久已有之。超越了族别与国界,各个民族都有这种传统。世界各地都有自己形式的家谱。中国家谱记载的内容与西方家谱不尽相同,中国家谱通常记述了家族的兴衰,如世系繁衍、人口增减、居地迁徙、婚姻状况,以及重要成员的社会地位、文化著述,  相似文献   

20.
周天一  黄叔界 《传媒》2016,(5):78-80
本文探讨了广告艺术与民族文化之间的联系,从中国传统的“家”“节”“情”文化内涵着手,对广告艺术进行分析,提出应将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精髓融入到广告创作中,而不能只停留于素材的简单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