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两个并不完全重叠的“舆论场”:一个是主流媒体着力营造的“媒体舆论场”;一个是人民群众议论纷纷的“口头舆论场”。人民群众从自身的感受出发,每时每刻都会关注一些共同领域、共同问题,在口口相传之中形成了“口头舆论场”,那些相对集中的社会话题就成为一段时问街谈巷议的焦点。尽管口头舆论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2.
“两个舆论场”的概念,是新华社前总编辑南振中先生在2003年提出来的。他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两个并不完全重叠的“舆论场”:一个是主流媒体着力营造的“媒体舆论场”;一个是人民群众议论纷纷的“口头舆论场”。①具体到网络媒体的对台宣传工作,“两个舆论场”就是指网络媒体主观营造的“媒体舆论场”和台湾网民群体自发形成的“口头舆论场”,如若将两个舆论场打通,以我们的“媒体舆论场”影响、引导台湾网民的“口头舆论场”,也就实现了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对两岸统一、民族团结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舆论引导离不开舆论监督。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曾经提出过“两个舆论场”的观点:一个是主流媒体营造的“媒体舆论场”,一个是人民群众的“口头舆论场”。两个“舆论场”重叠的部分越大,党报引导社会舆论的实际效果就越好;两个“舆论场”重叠的部分越小,引导社会舆论的实际效果就越差。如果两个“舆论场”根本不相吻合,那么,党报不但无法引导舆论,甚至会丧失自己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换而言之,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是提高党报的舆论引导能力所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4.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两个“舆论场”:一个是“媒体舆论场”,一个是“口头舆论场”。“媒体舆论场”是由社会舆论的调控者新闻宣传部门和主流媒体着力营造的,它通过各自不同的媒介载体,以强制性的方式向百姓传达。“媒体舆论”表达的是正确的、严肃的、具有引导性的观点。而“口头舆论场”则是百姓从自身感受出发,对于一些共同话题、同一事件进行评论,在口口相传之中形成的。口头舆论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有时难免会有片面性和夸大渲染的地方,但却“无处不在、无处不及”。通常人们说“无风不起浪”,我们总结一些口头舆论场形成的过程,便不难看…  相似文献   

5.
在整个社会舆论领域里,存在着媒体传播与口头传播的两个“舆论场”。正确处理“媒体舆论场”与“口头舆论场”的辩证互动关系,尽力扩大它们之间的重合度,增强舆论引导的有效性和影响力,是我们在实现“三贴近”中应该着力破解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新华社前总编辑南振中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着两个“舆论场”:一个是老百姓的“口头舆论场”;一个是新闻媒体着力营造的舆论场(见《中国记者》2013年第1期第43页)。在当前的“新媒体格局”中,微博和主流媒体,分别是这两个舆论场的代表性媒介。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冠疫情防控成为一项常态化的工作,在疫情来临之时,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营造人民群众信赖的社会舆论氛围,既是主流媒体的职责所在,也是提升新闻舆论“四力”的重要时机。广西百色市2022年初发生严重新冠疫情后,各级主流媒体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创新内容,多渠道多角度多形式发布权威抗疫信息,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及时纠正社交媒体中的不实言论,有效安抚公众的焦虑情绪,在抗疫中提升了新闻舆论“四力”,彰显了新时代主流媒体思想舆论场的磅礴力量。  相似文献   

8.
一、媒介融合关键问题
  媒介融合建设以主流媒体为核心的多元舆论场。当前舆论场的确存在一些结构性的缺陷,包括:传统媒体在舆论场中的影响力逐渐下降,官方舆论场在重大事件中缺乏引导力,民间舆论场以微博为主导和驱动,舆论场中缺乏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媒介融合环境下舆论引导的难度增加等等。面对这种态势,我们认为,“两个舆论场”的弊端正在凸显,媒介融合过程中有必要推进“三个舆论场”的重构。这三个舆论场分别是:由党和政府主导的官方舆论场、以都市类媒体为核心的大众舆论场以及由网民主导的民间舆论场。  相似文献   

9.
<正>当今社会,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广泛普及,人民群众有了越来越多的直接发表意见的平台,可以直接参与到舆论监督中,行使公民的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全球信息传播模式进入革命性的“自媒体”时代,传播生态圈出现官方和民间两个重要的舆论场。党报媒体矩阵传播平台强化舆论监督职能,担当助推党委政府工作的“监督员”、网络“谣言粉碎机”和网络杂音的“定海神针”,实现两个舆论场的统一和共振,让正能量和主流舆论占领阵地,促进社会和谐安定和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舆论场是指“包括若干相互刺激因素,从而能使许多人形成共同意见的时空环境”。在我国社会,社会舆论场可以细分为一个三元结构:一是政府舆论场,即体现党和政府意志的舆论场;二是媒体舆论场,这个舆论场为媒体的新闻实践所构成。在这个舆论场中,媒体既反映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又表达民情民意;三是民众舆论场,它通常是民众从自身利益、情感和意愿出发而形成的舆论场。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关于“两个舆论场”的讨论越来越多。一方面,由于信息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媒体的出现,个体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话语权;另一方面,我国目前正处于转型期,各类社会矛盾日渐暴露,但是官方及官方媒体尚未跟上变革的步伐,“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的说法出现,二者共同构成了我国的网络舆论场。碎片化的网络舆论场一方面,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互联网融入了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个体借助自媒体发声,民间舆论场形成。个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关于“两个舆论场”的讨论越来越多。一方面,由于信息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媒体的出现,个体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话语权;另一方面,我国目前正处于转型期,各类社会矛盾日渐暴露,但是官方及官方媒体尚未跟上变革的步伐,“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的说法出现,二者共同构成了我国的网络舆论场。碎片化的网络舆论场一方面,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互联网融入了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个体借助自媒体发声,民间舆论场形成。个  相似文献   

13.
舆论引导上有两大误区,一是在指导思想上把受众看成是消极被动地接受信息的“靶子”,片面地认为只要媒体不断轰击,受众就会接受这种观点;二是阻塞信息渠道,以为“控制”住了主流媒体就等于“控制”住了舆论。这种简单化对待“舆论引导”的结果,会造成“媒体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疏离。从而造成“媒体舆论场”公信力的缺失,实际上是放弃了舆论引导。[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舆”的字面意义在最初时是下等人的意思,有“舆人为车”的说法,也就是说舆论从诞生起就是在民间的土壤里生根发芽的。民谣如同其他民间学一样都是劳动人民创作并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口头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媒体创新实践群众路线的层面,提出用“人民舆论场”来描述建设新型主流媒体背后的战略图景,初步总结了其“整体性、建设性和服务性”的特点。这一概念表现出较好的现实阐释能力,并对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在内容突破和可行路径方面有一定启发,即媒体要在坚持群众路线,在服务群众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正途上获得发展的机遇。  相似文献   

16.
万光政 《传媒》2016,(17):28-30
习近平总书记在“2·19”重要讲话中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方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习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进一步拓展了媒体职责和使命的内涵与外延,在舆论环境日趋复杂、媒体融合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为主流媒体做好新闻舆论工作,引导网上网下两个舆论场,提出了全新要求,指明了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7.
随着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传播渠道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特征,社会舆论场也开始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逐步演化成了“三个舆论场”:一是由党报、党刊、党网等“主流声音”形成的政府舆论场。该舆论场体现党和政府意志,传递政府声音。二是由新闻媒体实践所形成的媒体舆论场。  相似文献   

18.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媒体(或叫主流)、口头(或叫群众)两个舆论场。这两个舆论场或是交叉,或是相向,或是部分迭合,或是趋于一致,不同的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舆论环境是否和谐。当两个舆论场迭合度加大,以至近乎迭合,社会舆论环境就相对和谐,反之,当错误思潮形成舆论场,在它的诱导煸动下,就可能出现上访、械斗、静坐、上街游行等过激行为,出现群体性事件,造成思想混乱,甚至产生社会动荡现象,扰乱社会稳定。因此,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舆论环境不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相似文献   

19.
媒体技术的变革使信息传播、呈现多元化,舆情形成、传播的规律相应发生改变,由传统媒体呈现、升温、爆发到熄灭,变成了新媒体启动、传统媒体助力,新旧媒体共同作用下骤起骤落式的舆情“大剧”.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传播的“自鸣”与“自明” 在传统媒体传播模式下,舆情传播多为两种模式:一种是经由政府宣传部门或传统媒体构建的舆论场来集中呈现;另一种体现为散落在坊间的集合性意见,经由人际或组织内口头传播而呈现.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这种传统舆情传播模式被打破.  相似文献   

20.
民谣的历史溯源和概念界定“舆”的字面意义在最初时是下等人的意思,有“舆人为车”的说法,也就是说舆论从诞生起就是在民间的土壤里生根发芽的。民谣如同其他民间文学一样都是劳动人民创作并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口头语言艺术。从传播学的角度进行考察,民谣可以说是一种广为流传的社会舆论,建立在具有共同利益、共同价值观的人们对社会现象、社会矛盾一致认识的基础之上。当一种共识形成广泛的舆论力量之后,便会借助某一种传播媒介传递开来。民谣以其简洁精练、合辙押韵、幽默风趣、通俗易懂、琅琅上口、易传易记等特点,非常符合民众对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