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方对话的过程。对话品质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学生自身对文本的认知度,二是教师疏通学生与文本距离时所采取的策略的有效度。一位教师在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  相似文献   

3.
导语:当我把地震有关信息一页一页浏览过去的时候,我知道,光苦灾民之所苦,痛国民之所痛是不够的。我们不应该是一个震灾的旁观者,在这场灾难面前,我们应该感同身受,应该一起去感动、思考、感悟、担负些什么……  相似文献   

4.
周慰 《上海教育》2008,(12):12-12
“我们终于见面了!”当记者一行走进绵阳市滨江小学,和校长、教师们紧紧握手的时候,一种多年老友会面的亲切感涌上了每个人的心头,险象环生的校园顿时变得可爱了起来。  相似文献   

5.
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梦,但是在把梦想变为现实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和失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我们始终坚信: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战胜挫折的信心和勇气。  相似文献   

6.
7.
一个民族的优秀资质,是以其经历的苦难和战胜艰难困苦的能力与品格界定的。这比一切成就都更重要也更可靠。一年了,四川灾后重建正呈现蓬勃气象,废墟正在成为历史。历史的意义不唯记录坍塌,更在于能让人看到兴灭继绝、传承再造,看到死里面涌出生的源泉。  相似文献   

8.
当幸存的孩子历经劫难被人从废墟里救出.当幸运的孩子从水泥瓦砾中勇敢地爬出.我们从电视画面中看到:他们的眼神中依然透出少年的坚强和沉着.以及对未来不言放弃的信念!他们的表现出人意外.令人感动!  相似文献   

9.
办好现代大学必须加强大楼、大师、大爱三个方面的建设。拥有一流硬件设施的大楼是物质基础和学校发展的硬件系统;拥有一流大师是大学发展的师资力量,是大学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核心力量;而大爱则是当代大学发展的精神和价值追求,是一流大学发展的软件。必须积极采取措施加强这三个方面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四川教育》2008,(6):F0002-F0002
眼前,这灰色的废墟就是我们的学校吗?记忆中,我们的学校是那样美丽,顷刻间,无情的震灾把这美好全撕碎了……记住这场灾难吧,记住灾难带给我们的伤痛与教训,向着光明的未来,在灾难中重生,在灾难中成长!  相似文献   

11.
《中国德育》2008,(8):4-7
2008年5月12号发生在四川省汶川县的里氏8.0级大地震深深震撼了华夏儿女,中国人民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的团结、无私、勇敢、坚韧等可贵品质让世界为之侧目。灾难之后,人们开始反思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才是值得追求的真正的幸福?如果幸福是对自己生命的精心呵护?  相似文献   

12.
走吧林周,我们只是她生平要遇到的万千人中,最最平凡的一个。  相似文献   

13.
大学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时期,也是大学教育者用博大的爱心培育学生的大爱精神和大爱人格的关键时期。坚守课堂教学阵地,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文化载体功能,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对传统文化进行扬弃,引导学生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不但可以使学生学到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同时也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实施大爱教育,培养学生大爱情怀,塑造学生大爱人格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小学生》2008,(Z2):24-24
16岁的李安宁现在最怕的就是摇晃,躺在担架上,抬她的人小心翼翼,生怕一点的晃动使这位女孩惊叫起来。"我连死人都不怕,可一摇晃就特别害怕。"她说。5月12日中午两点半左右,李安宁正在她所在的北川一中高一年级上地理课。教室突然就摇晃起来。李安宁回忆说,当时她在四楼,  相似文献   

15.
《吉林教育》2008,(18):8-12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灾难从天而降,以汶川县为震中的四川省部分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并波及周边数个省市。8.0级大地震!数万人不幸遇难!数百万人失去家园!惨烈的灾情吸引着亿万人的目光,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地震灾害发生后,当"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的集结号吹响的时候,吉林省教育  相似文献   

16.
"5·12"地震诗歌是自1958年新民歌创作和1976年"天安门诗歌"以来又一次民间诗歌创作的大喷发,是新世纪一大文学事件.它与前两次大众写作在写作环境和条件、写作导向、发生机制、操作流程和平台、影响等方面都有巨大差异,具有现代传媒的技术物质性和业余写手作为创作主体的主观性.大众参与的草根写作与现代传媒的技术条件使得地震诗歌文本具有纪实性与在场感,通俗性与大众化,同质性,对革命叙事诗、政治抒情诗等资源的借用,"超文本"等特征.  相似文献   

17.
"5.12"地震诗歌是自1958年新民歌创作和1976年"天安门诗歌"以来又一次民间诗歌创作的大喷发,是新世纪一大文学事件。它与前两次大众写作在写作环境和条件、写作导向、发生机制、操作流程和平台、影响等方面都有巨大差异,具有现代传媒的技术物质性和业余写手作为创作主体的主观性。大众参与的草根写作与现代传媒的技术条件使得地震诗歌文本具有纪实性与在场感,通俗性与大众化,同质性,对革命叙事诗、政治抒情诗等资源的借用,"超文本"等特征。  相似文献   

18.
程介明 《上海教育》2008,(11):38-38
地震之危害,绝大多数是由于间接伤亡。中国西部地震,其中最令人于心不忍的是,许多学生被倒塌的校舍压死。校舍的普遍倒塌,在香港地区成为一个话题。这引起了我许多联想。  相似文献   

19.
“5.12”地震诗潮是文学史上少见的诗歌现象,它的出现不但使诗坛再度活跃,而且开阔了诗歌新的意象天地;从创作者的身份、传播方式以及创作方式来审视,地震诗歌都具有一种“草根性”;这种集体创作与集体式的抒情,更是继二十世纪以来诗歌精神的皈依与再度高扬。  相似文献   

20.
戴勇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30(10):100-105
琦君是传统文化滋养出来的一个典型作家,其散文在母题书写上具有很大的民族特色。高扬大爱旗帜,抒写乡愁是琦君乐此不疲要表达的中心。在大爱表达上,由人及物,并最终从佛理中得到阐释。琦君散文具有一种浅愁美学,通过故乡民俗经验,以及文化记忆抒写达到对乡愁母题的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