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上市公司中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代理问题的产生及对公司投融资政策和治理效率的影响,认为股东代理问题从两方面影响公司的治理效率,且存在一个最佳的控股股东持有股份.要减轻股东代理的负面影响,需要对提高公司的透明度及独立董事的独立性进行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2.
高管薪酬是企业对高管进行激励的常用手段,有效的薪酬契约能够激励高管努力工作,从而可以降低代理成本.然而在我国国有企业中,高管任免和薪酬确定受到有关政府部门的重要影响,甚至直接管理.我们认为,国有企业与政府之间的行政关系会影响国有企业,因此会导致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高管薪酬对于代理成本影响程度的不同.利用中央控股、地方控股和民营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行政级别变量本身以及对于高管薪酬和代理成本之间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国有控股和民营上市公司内高管薪酬与代理成本之间的关系差异明显;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行政级别引致的行政激励对公司高管具有显著的激励作用,并且行政激励对薪酬激励具有一定的替代效应.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上市公司中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代理问题的产生及对公司投融资政策和治理效率的影响,认为股东代理问题从两方面影响公司的治理效率,且存在一个最佳的控股股东持有股份。要减轻股东代理的负面影响,需要对提高公司的透明度及独立董事的独立性进行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4.
股权结构如何影响公司投资行为一直是资本结构研究领域中颇受人们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结合我国主要存在的国有产权和私有产权两种制度,在对股权结构与公司非效率投资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我国上市公司2006-2008年的数据为样本,对这种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与非效率投资呈正相关,但在两类公司存在差异;外部大股东持股比例与非效率投资呈负相关,但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更为显著;经营者持股比例与非效率投资呈不显著负相关,但在民营上市公司相对显著;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在两类公司中均与非效率投资不存在显著相关性;终极控股股东的两权分离导致了非效率投资现象,在民营上市公司主要表现为投资不足,而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主要表现为投资过度.总之,股权结构是影响投资行为以及造成不同产权性质的公司非效率投资存在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文芳 《软科学》2007,21(6):50-54
从代理理论出发,利用我国上市公司2002~2005年研发数据,对公司控股股东特征与公司研发投资之间的相关度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研发投资强度之间呈"N"型关系,而控股股东性质不同,其对公司研发投资强度的影响也不同,对上市公司研发投资强度的激励效应由强到弱的股权性质依次为:私有产权控股、中央直属国有企业控股、地方所属国有企业控股、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控股。  相似文献   

6.
与传统文献的研究角度不同,本文主要研究了上市公司不同类型的国有股东与主要高管的强制变更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未发生控股权转移条件下的上市公司主要高管强制变更现象与股东类型之间关系研究,发现公司绩效状况的好坏是评价公司主要高管经营管理能力的重要标准;投资公司型和国有法人型股东在监督主要高管方面还是存在一定效率的,政府型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的监督效率是最低的。这表明并不是所有国有股东都不利于公司治理。  相似文献   

7.
终极控制、公司治理与地方国有公司过度投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星  连军 《科研管理》2011,32(8):105-112
以2005~2008年中国地方国有上市公司为样本,从公司滥用自由现金流进行过度投资视角出发,研究地方政府作为上市公司终极控制人时,其持有的现金流权以及"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所内涵的公司治理效应。实证结果表明:(1)只有当地方政府持有的现金流权较大时,现金流权的"激励效应"才会显现,能够抑制公司滥用自由现金流进行过度投资的行为;当持有的现金流权较小时,不足以发挥激励作用。(2)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表现出"堑壕效应",但是当地方政府持有的现金流权较大时,以过度投资攫取控制权私利的成本加大,这种"堑壕效应"会有所收敛。本研究有助于理解转轨经济时期地方国有上市公司终极控股股东与外部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丰富了关于政府控制下公司治理问题研究的实证文献。  相似文献   

8.
秦彬  肖坤 《中国软科学》2008,(2):109-114,143
根据代理理论,股权代理成本可细分为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矛盾而引起第一类股权代理成本和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而引起的第二类股权代理成本。本文以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对股权结构与这两类股权代理成本的关系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对股权代理成本有着显著影响,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优化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来降低其股权代理成本,提高财务治理效率。  相似文献   

9.
《科学与管理》2015,(5):30-35
我国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是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生产经营单位转化而来的商业实体,因此有着产权结构复杂以及目标多重性等特征。基于这些特征,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治理中就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委托代理问题,如何均衡各个经营主体经营目标之间的利益矛盾,如何更好地处理以政府为代表的大股东与经营者、大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了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共同面临的治理困境。文章利用委托代理理论从根源上来分析和解读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治理机制上面临的问题,为优化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治理机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吴剑峰  杨震宁 《科研管理》2014,35(12):54-61
技术创新文献对政府补贴究竟是激励效应还是挤出效应尚无定论。本文结合资源基础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提出了一个权变的观点,即认为政府补贴能否有效地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能否处理好两个层面的委托代理关系:一方面是企业管理层和企业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所有权与管理权的两权分离);另一方面是企业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的两权分离)。本文对2008-2011年在沪深两市上市的电子、制药和信息企业创新绩效(运用随机效应负二项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后发现:第一,企业获得的政府补贴与其技术创新绩效之间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第二,企业CEO两职合一、控股股东所有权和控制权的两权分离对政府补贴和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起到负向的调节作用。本文的研究结果对政府的研发补贴政策和企业的治理结构调整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资本结构与产品市场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是近年来资本结构研究的一个新领域.以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和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时这一问题的实证分析发现:民营上市公司的产品市场竞争优势大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是产生这种差异的重要因素.这一结论的政策意义在于:完善资本结构有助于我国上市公司改善治理结构,增强产品市场竞争优势;我国政府要进一步推进民营化改革与发展,以不断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郝东洋 《内江科技》2011,32(4):39-40
本文对多元化经营与上市公司价值以及控股股东与多元化经营的国内外的主要研究成果做了综述。并考虑到多元化折价的观点在相对普遍程度上已被接受,而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较为复杂,因此应将重点放在倍受争议的控股股东性质与上市公司多元化之间关系的研究上来。  相似文献   

13.
代理问题是公司治理研究的核心内容。在20世纪早期的公司治理研究中,人们普遍认为现代公司的股权结构是高度分散的,公司的控制权掌握在经营者手中,所有权与控制权完全分离,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冲突被视为公司最关键的代理问题。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公司股权不是高度分散,而是相当集中的,公司控制权实际上掌握在控股股东手中,公司的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的掠夺才是现代公司最核心的代理问题。  相似文献   

14.
龚珏 《科技广场》2013,(1):239-244
上市公司代理问题成为制约我国证券市场以及上市公司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大股东利用其控制权对中小股东的利益进行侵占.这其中,股利政策又往往成为大股东用来追求自身利益,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一种手段.本文以代理理论为基础,以佛山照明股份公司的现金股利政策为个案进行分析,深入发掘上市公司大股东制定股利政策的动因,为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提供有力的证据,有助于投资者理性地看待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行为,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合理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程仲鸣  张鹏 《软科学》2016,(3):15-20
以股东代理理论为基础,基于生命周期视角分析终极控股股东的两权偏离对企业技术创新投资的影响,并以2007~2014年我国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在整个生命周期,终极控股股东的两权偏离程度越大,企业技术创新投资越少;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两权偏离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在成长期,两权偏离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投资有支持效应;在衰退期,两权偏离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投资有抑制效应;在成熟期,仅有微弱证据表明两权偏离与企业技术创新投资呈负相关关系。两权偏离对处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企业技术创新影响主要来自于非垄断行业。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资本结构如何影响公司治理从而影响公司绩效,是颇受我国财务学界和经济学界关注的一个研究领域。本文以2000—2004年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和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实证分析发现:民营上市公司的绩效要好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是造成这种差异的重要因素。这一结论的政策意义主要在于:完善资本结构有助于我国上市公司改善经营和治理;我国政府要进一步推进民营化改革,以不断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在过去10年里,人们逐渐关注存在多个大股东的制衡型股权结构对公司行为和价值的影响.本文构造了一个委托代理模型来刻画监督股东如何通过合约的设计来影响控股股东的股权比例选择和投资行为.本文发现存在控股比例上限,而当信息不对称时,控股股东的最优持股比取决于控股股东的努力的边际产出和边际成本之比,资本的边际产出则较低,而监督股东的监督成本则与控股股东的私人收益有关.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流通性割裂现状的基础上,得出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以每股净资产最大化和对上市公司经济资源的控制或索取为其主要目标这一结论,然后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实践(分为不分配现金股利,为再融资而满足监管条件的低派现,和控股股东的高派现套现这三种),证明了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是控股股东从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而制定的,是为控股股东的利益服务的。  相似文献   

19.
选用2011年~2012年2年深圳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信息披露质量、会计师事务所选择与控股股东资金占用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有助于有效的控制控股股东的资金占用;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水平最终会影响控股股东的资金占用。  相似文献   

20.
金字塔结构下最终控制人的盘踞效应与利益协同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忠  陈彦 《中国软科学》2008,(5):91-101
本文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分析了金字塔结构下最终控制性股东的盘踞效应与利益协同效应。本文发现最终控制权与所有权的分离度并非总是诱发最终控制性股东对小股东的利益侵害,而最终控制权在不同区间所体现的控制能力以及最终控制性股东对控股成本与收益的权衡是影响与小股东之间代理关系的主要因素,两者结合更好地解释了最终控制性股东的控股动机。本文通过经验分析验证了理论分析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