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寅恪先生是20世纪著名的学术大师,在文史领域论著丰富。他的论著质量极高,论述精辟,见解新颖。该文以《元白诗笺证稿·长恨歌》作为切入点,以小见大,把握陈寅恪先生的治学方法和思维方式,论述涉及观念与体系和具体方法两大方面。  相似文献   

2.
陈寅恪先生晚年以惊人的毅力撰写《论〈再生缘〉》和《柳如是别传》,后来许多人对此不理解,有的学者则从他表明对大陆政权的政治态度、对美女的投射之恋等角度进行阐释,存在种种曲解和误解。实际上陈寅恪先生的主要动机和根本旨趣,就是要挖掘《再生缘》的重大思想价值,表彰柳如是的高尚人格,以倡导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其中《论〈再生缘〉》偏重于倡导自由之思想,《柳如是别传》偏重于倡导独立之精神,两部著作互相呼应,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在陈寅恪先生看来,无论从思想性还是从艺术性角度着眼,《再生缘》都是非常杰出的作品;无论从个人人格还是从民族气节上看,柳如是都是一个高尚美好、令人尊敬的人物。陈寅恪先生选择这两个人物及其著作生平作为自己晚年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根据他的文学观念和思想宗旨作出的慎重选择。他早年提出的关于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主张,贯穿于他的整个学术研究工作之始终。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是中国传统史学向近代转型的关键阶段,新旧杂糅、中西交汇,史学界名家辈出,巴蜀学人刘咸炘是颇具代表性的一位。他以中国传统经史之学为依托,探索史学的更新之道,构建出一个以"察势观风"为理论内核的学术体系,并以此理论为指导重新解读乾嘉学人赵翼的史学代表作《廿二史札记》。他对赵翼史学的阐释与梁启超等主流派学人迥异,呈现出另一种接受风格。借助刘咸炘对《廿二史札记》的论述,不仅可以加深对赵翼史学的了解,还有助于全面认识他个人的史学成就。  相似文献   

4.
整体文化、民俗文化与修辞论诗学——钟敬文先生诗学阅读札记王一川近读钟敬文先生新出诗学著作《兰窗诗论集》,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谈起中国现代诗学家,我们历来称道的不外乎梁启超、王国维、宗白华和朱光潜等,而很少甚至从未有人提及钟敬文。然而,站在世纪末的今天...  相似文献   

5.
接到<中国文化研究>编辑部转来的吕友仁先生<读书不统观首尾,不可妄下批评--读〈周代乡乐考论〉札记>一文,笔者读罢颇感失望.吕先生的批评、指教,列出12条,除第9条指出的拙文引文中一句话的断句值得思考外,其中11条,或求之过甚,节外生枝;或断章取义,唯我所用;或误读曲解,无中生有;或逻辑混乱,前后矛盾.  相似文献   

6.
王云燕 《文化学刊》2022,(9):220-223
在清末民初的史学近代化历程中,乾嘉学人赵翼的史学著作受到学界关注,诸多学人从不同的视角重新审视赵翼史学,评论角度不一、看法各异,折射出近代学术的纷繁面向。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新史学家高度颂扬赵翼史学的进步性,与之相反,章太炎则承袭乾嘉汉学家的路径,继续以“经师”的眼光视之,得出的结论截然相反。章太炎与梁启超学术根底不同,视角、立场各异,二人对《廿二史札记》的一抑一扬,特别是评点此书彰显的学术旨趣,其实异中有同,不乏相通之处,昭示着史学近代化过程中多元并存的治学路径。  相似文献   

7.
正上海人民出版社最近推出了历史学博士周溯源研究员的新作《读与评:周溯源书评选集》。该书收入作者自1986年至2015年间发表的132篇书评。这是我平生读的第一本书评集,所评书籍,我未读过,但这本书评吸引着我一口气读完,并忍不住想写几句读后感。之所以吸引我,是因为这本书评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涵盖面广。作者的专业是历史学,但所评书籍不仅仅是史学方面的(史学卷41  相似文献   

8.
“我的先生是‘五四’启蒙运动的领袖之一。他那些明白、清楚的著作,陪伴在我成长的年代。我当时是台大史学系本科生,曾经拜见过先生三次,对他平易近人的民主风度,印象深刻,心存感激。”2008年盛夏,已逾耄耋之年的台湾著名学者林毓生,在下榻的杭州新新饭店403室,写下了这样—段遣忆往事、流露真情的文字。  相似文献   

9.
跋太炎先生《遗嘱》——为纪念太炎先生逝世六十周年而作汤炳正1936年太炎先生逝世时,我正苏州在苏州就学于“章氏国学讲习会”。其中,只闻先生留有《遗嘱》,而未见公布。缪篆先生《吊余杭先生文》中,也曾谓先生“曾草遗嘱,其言曰:设有异族入主中夏,世世子孙勿...  相似文献   

10.
2001年5月,为了庆贺季羡林先生90华诞,新世界出版社推出了季先生的新作《千禧存》,受到广大读的欢迎和好评。我马上意识到,真正的化精品,特别是出自于那些享誉中外的大学之手的集佳构,不仅为广大读所企盼和珍视,而且还是我们国家和全人类共同的宝贵的化财产。  相似文献   

11.
常有学者将"乾嘉三大考史名著"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在乾嘉学者眼中,赵、钱、王三书都是考据书,只是考据的内容和方法不同。他们称赵书不如钱、王二著,是因为赵书的考据最容易;张之洞却反其道而行之,极为推崇赵书。他在任四川学政时,于《8轩语》和《书目答问》中积极肯定《廿二史札记》的价值,后又在《劝学篇》及科举改制实践中继续强调此书的应时之需。两者结论大相径庭,乃是因为前者立足于史学研究,后者立足于史学教育。  相似文献   

12.
张霞 《文化学刊》2015,(3):237-239
<正>陈寅恪为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作序时,曾言"中国史学莫胜于宋"[1],反映宋代史学之繁荣。作为宋代史料之渊薮——宋实录,系宋代官修史书的主要体现。宋代历经十八朝,除度宗后四朝没有修实录外,其余十四朝均修有实录,且《太祖实录》《神宗实录》《哲宗实录》经过多次修订,然而仅有《太宗实录》残卷二十卷(原书八十卷)传于世,但这并非说明有关宋实录的记载均已亡佚,而是散落在宋代及宋以后的众多史籍中。学界  相似文献   

13.
朱维铮先生立足社会存在的变化研究史学史的演变,关注经学对史学的作用,探讨了中世纪意识形态对历史编撰学、历史观念学、中外史学交流互鉴的影响。本文旨在探究朱先生研究中国史学史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4.
周瑾 《对外大传播》2005,(10):28-30
对冯骥才先生的采访,是在天津小白楼他的工作室里进行的。在约见冯先生的过程中,笔深深感觉到冯先生太忙了。据冯骥才说,他几乎每天凌晨一两点才入睡。可每次笔打电话到工作室时,在电话那头,总能听见他宽厚、响亮的声音。 “在我发表的小说中,大概以《三寸金莲》争议最为激烈。”但是这部小说被翻译成七种字,有英,有越南,有俄。冯骥才的书为什么总是被国外出版界所关注呢?“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一个跟我的小说背景有关,我的小说都有中国化和地域的背景,外国人看你中国的小说看什么?他看的是你的味道,属于中国的味道。《三寸金莲》当年引起争议的内容中,最主要的就是有读认为我在宣扬与赞美‘三寸金莲’,实际上这是读对小说的误读。《三寸金莲》不是那种以暴露中国历史传统上落后的东西来博得外国人眼球的东西。日本有学评论家认为(《三寸金莲》是讲化的束缚力,我比较赞同这个观点。《三寸金莲》写的是20世纪80年代的事儿,可我认为,小脚里藏着一部中国历史,但是现在被裹着得可能是眼睛,也可能是脑袋。” “除去《三寸金莲》,我还写过一本小说,叫《感谢生活》,这本书也被翻译成不少种字,《感谢生活》写了一个做陶瓷的艺术家在大的历史背景下,他的个人命运和爱情经历,书强调了中国民间化的美。因此,我觉得是因为我的书里有了化内涵,才有了它受外国读的喜欢。第二呢,是我的小说里有中国人的特点,《俗世奇人》里就介绍了很多有性格的入,这本书被翻译成法、俄、日本,它和巴尔扎克笔下的人物不同,这些入只能存在在天津码头上。即使这些人可能不在了,但是化会留存下来,他们的气质还在,依旧个性鲜明地活在读的心里。”[编按]  相似文献   

15.
王伏牛 《文化学刊》2016,(4):230-232
20世纪40年代,陈寅恪、陈垣二位先生分别考证认为杨妃入道之年应在开元二十九年(741)正月二日。南北二陈,遥相呼应,成就学林嘉话。学界曾视陈垣先生文为考据典范。但细检其文,对朱彝尊结论的批驳尚不充分,个别地方亦存在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6.
李壮鹰先生新著《逸园丛录》(齐鲁书社2005年9月出版)由六十则学术札记组成,内容涉及中国古代的乐论、诗论、画论和书论,对其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如滋味、风骨、象、境、势等等,作者作出了独到的阐释,亦让人触摸到了文论背后儒、道、释的思想精义。中国古代文论的深刻内蕴,好像水中盐味、色里胶青一样溶解在看似散漫的具体的文学评论之中,李壮鹰先生的学术札记正是采取了“以散对散”的战术,逐个突破。但各个篇什组合在一起,又展现出了中国古代文论从生成论到创作论,从作品论到鉴赏论的潜体系。《逸园丛录》所记各则文字,看似信手拈来,却不论长…  相似文献   

17.
正本篇小文,分作三个话题,一作"百余字款识概括文房清趣",在于趣话书房文玩清赏,然后进入一个同样轻松有趣的话题,即诗话所见"滴露研朱"情结。末了,则是由上述赏玩引发的一个随机性学术问题思考,亟当关注古代印章款识的发掘考证辑集。如此这般,是为读明人魏植篆刻《滴露研硃点周易》引出的札记三题。明魏植篆刻《滴露研硃点周易》印章和边款百余字款识概括文房清趣这方篆刻印文"滴露研硃点周易",语出  相似文献   

18.
杨小源 《文化学刊》2012,(3):185-190
仲元先生《缘斋吟稿》的艺术成就和美学价值,分别在王充闾先生的序言和王向峰先生的读感中给予了充分肯定。我有幸先得到二位王先生的文章,借编辑《凤凰楼诗词》之机,优先发表了。为《凤凰楼诗词》增添了光彩,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我认为《缘斋吟稿》的成就和价值是多方面的,其影响将十分深  相似文献   

19.
与王伯敏先生交往有年,却从未向其求过墨宝。2002年9月的一天,在王宅闲聊时,伯敏先生慷慨地说:该好好给你画一幅。时过一周,伯敏先生约我过去,展开这幅《读画楼图》言道:“这幅画我自感满意,既是为你画的就得送给你。”割爱之情溢于言表。细观之,只见满纸氤氲,水墨淋漓。在生机  相似文献   

20.
“我的爱,却是绝对的白色”——浅论杜国清的爱情诗孙玉石读我的老朋友美籍台湾诗人杜国清先生的诗,已经是几年前了。总有一些话想讲,都因为杂事缠身,未能如愿。这次,杜先生把他的部分爱情诗,精选出一本来,准备出版,以飨读者。他将自己用电脑打好的厚厚一叠的清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