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5年6月12日,著名编辑家王仰晨“和世界说再见了”。出版界又损失了一位老人。9月,其子王小平先生来信,求我寻找王叔叔的遗墨。我没有见过王叔叔,但常听父亲说起他,也见过信笺上,他那清秀、流利的字迹,知道他俩是推心置腹的好朋友。我马上到鲁迅纪念馆的赵家璧专库中查询,找到了自1987年到1997年1月,王叔叔给父亲的十二封信,最后一封信写于父亲逝世前两个月,那时,给父亲写信的人已经很少很少了。王叔叔和父亲的交往,开始于1975年前后,那时王叔叔正在编辑《鲁迅全集》。鲁迅著作征求意见本每出新册,他都及时地寄给父亲。父亲出于对鲁迅先生…  相似文献   

2.
<正>1988年1月,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周恩来书信选集》一书第303页,刊用了周恩来1946年6月11日在南京梅园新村写给他的"铁仙四哥"的一封信。"铁仙四哥"名叫周恩夔,是周恩来六伯父周嵩尧先生的独生子,在周家"恩"字辈排行第四,所以行七的周恩来称他四哥。周恩夔为何取字"铁仙"?据旅居美国夏威夷的周恩夔五子周华章向笔者回忆:"在我小时记忆里,父亲走路就是一瘸一拐的。我就问他腿是怎么搞的,他说是他小时候爬树跌的。待我长大后,我就不相  相似文献   

3.
【前记】我最近在为父亲丁景唐整理书籍、稿件、书信、照片等,发现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包括书信,我随手拿了封信,发现除了来信外,竟然有父亲的回信,这是父亲用复写纸写的。大约他觉得这封信的内容很重要,很丰富,如果有人再来问此事,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复印给人。因为当时来访问的人不少,大部分是日本朋友。  相似文献   

4.
陈原同志离开商务印书馆领导岗位两个月后,即1983年3月2日给我写了一封信。这封信一直保存在我身边二十多年,我视其为一封对我来说十分珍贵的信。每当我阅读他的大作、回忆同他在商务共事的岁月、看他的书写读后感、在他病重住院前去探视,或参加陈原作品研讨会时,我都会把信找出来,细细地看上一遍;回顾他对商务印书馆和我本人的关爱,咀嚼他在信中表达的对出版改革的愿景,感佩他在深夜不顾疲劳为商务的发展倾心构思的精神。这次,浙江文艺出版社在京召开陈原遗作《我的小屋,我的梦》出版座谈会,会前我又把信认真地看了一遍,肯定地说,这封信也…  相似文献   

5.
吴于廑先生     
出了校门做了编辑,编出了工作中的第一本书,于是给夙所景仰的吴先生寄去一册我的样书,并附上一封信,说到做编辑的种种艰难,请先生给予指点。不两天他就回了一封信,对我做编辑工作慰勉有嘉之外,还吩咐“你如在这方面有体会,也可总结一下自己参与工作以来的经验,供有志于此的青年参考”。那时候他刚兼任学校出版社的总编辑。不成想,这句话成了我后来工作的一道砥石。而我的这封信,可能也写得颇有些特点。若干年后,他还依稀记得,一见面他就说,你给我写过信。我与老人的渊  相似文献   

6.
关于期刊编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让我说些什么呢?咱们都是当编辑的,都是同行;我又编过几种期刊,跟各位可以说是小同行。我就说说我是怎么当起编辑来的吧。我生长在一个编辑的家庭里。我的父亲叶圣陶,大家都说他是文学家,是教育家,是语文学家,其实他当编辑的时间比干什么都长,花在编辑工作上的心力比干什么都多,就是没有人说他是个编辑家。我父亲一九二三年进商务印书馆工作,开始正式当编辑,到一九六六年离开人民教育出版社,这四十三年间,他几乎没有放下过编辑工作。  相似文献   

7.
王蒙 《新闻世界》2008,(2):10-11
风风雨雨的1987年我收到过天才地(乡土)才兼人才鬼才的同行贾平凹兄的一封信,这是他给我的不多的信里的一封,他夸奖我说:“你不仅得了道,简直还得了‘通’……”  相似文献   

8.
父亲(刘再复)常和我说,作家大约有三类:一是用头脑写作的;二是用心灵写作的;三是用全生命写作的。他说他最喜欢用全生命写作的作家,也喜欢用心灵写作的作家。其实,这种分类也可用于阅读。父亲作为一个读书人,他的阅读虽然也用头脑,但多半是用心灵与生命。我陪父亲到华盛顿参观杰弗逊纪念馆,同样面对墙上杰弗逊总统的名言。  相似文献   

9.
我的父亲.叫单永魁,是一位普通的民间艺人。他说过书、弹过三弦,没读过书,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生于宣统元年,卒于1972年。他去世已经36年了。可以这样说.每当佳节或是清明.旁人祭扫坟墓、祭奠亲人的时候,我都会想到他老人家。我自己做了个总结.我是世上最不孝顺的人——父亲死的时候我不在眼前,母亲亡故的时候我也不在眼前.  相似文献   

10.
1999年6目,我收到来自江西九江的一封信,写信人是在河南商丘商业学校念书的女学主小曹。1998年10月以前,我与她一家素昧平生,有了1998年九江灾区的那次采访,我才算“认识”了她一家人。写信是为了她父亲被评英模和烈士的事情。她在信中说,去年洪灾过后,她去世的父亲曹桂镇被有关部门上报“二级英模”和”革命烈士”,这两件事情曾在当地传媒动静颇大地宣传过。小曹在信中说,眼下八九个月过去了却没有了下文,评上没评上,也设人告诉她家里。母亲不知如何回答亲戚朋友的询问,加上始终没有从失去父亲的悲恸中解脱,母杀整日以泪洗面。小曹在信上让我帮她一家找有关部门问问。我责无旁贷了。  相似文献   

11.
1870年12月,恩格斯是伦敦《派尔—麦尔新闻》军事通讯员。朋友欧·奥斯渥特写信请恩格斯著文评论一下他夫人在音乐会上的演唱。恩格斯接信后即给该报编辑格林伍德写了一封信,以私人名义请他派音乐评论员参加奥斯渥特夫人的音乐会。他说:“我对音乐完全外行,因此不敢冒昧地发表我个人的意见。  相似文献   

12.
我14岁发表了“处女作”,却因此吃了一场“官司”。那是1985年春。一天下午,我陪父亲到镇食品站交售肥猪,一问价格,方知受骗了。因为上午他们来我村订购生猪时开价是0.80元/斤,现在突然降为0.75元/斤。父亲同他们讲理,对方不但不认错,反而教训了父亲一顿。卖吧,价太低;不卖吧,大老远赶来不容易。父亲咬咬牙,卖了。回到家里,我越想越不对劲,一气之下写了封信给报社,  相似文献   

13.
1960年,毛泽东给他办公室的秘书林克寄过一封信。信中说: 冯契著《怎样认识世界》一书,中国青年出版社印行,1957年出版,我想找四、五、六、七本送给同我接近的青年同志阅读。请你找一找。如找不到此书,则找别的青年人能够阅读的哲学书,要薄本小册子,不要大部头。 (《毛泽东书信选集》573页。原信无落款时间) 1964年9月9日,毛泽东给康生寄过一封信,也是嘱其找书的。信中说:  相似文献   

14.
过失与责任     
《档案与社会》2009,(3):1-1
1920年。有个11岁的美国男孩踢足球时,不小心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邻居向他索赔12.5美元。在当时,这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足足可以买125只生蛋的鸡。闯了大祸的男孩向父亲承认了错误,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男孩为难地说:“我哪有那么多钱赔人家?”父亲拿出12.5美元说:“这钱可以借给你。但一年后要还我。”  相似文献   

15.
父亲形象     
伊宝正 《档案天地》2010,(1):61-62,54
我的父亲,伊鸿飞.生于1894年,终于1948年。自我懂事起,就学着父母举动做事。所以,父母对我的印象最深、影响最大。父亲,是一个粗通文字。能说善辩的聪明人。记得在村里哪家写租赁契约、文书借贴都找他;写分家、过继单也找他:办红白喜事也找他当总管。父亲做过小买卖。当过饭馆跑堂的.拉过洋车,打过短工,挑大粪,开过大粪场。  相似文献   

16.
正2013年10月15日,是习仲勋的百年诞辰。其次子、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胞弟习远平,笔风款款,深情追忆与父亲相处的点点滴滴。以下为习远平怀念父亲的原文:父亲走了11年了。今年10月15日,是他老人家的百年诞辰。作为他最小的儿子,站在他的墓前,对着他的雕像,我想说些什么呢?我能说些什么呢?他老人家走过的这百年,是中国扭转乾坤、翻覆天地的百年。这百年的中国历史太丰富了,他的人生历程也太丰富了,我看不尽,听不够,  相似文献   

17.
梁衡 《今传媒》2005,(8):57
剑翔同志在地市报工作,我和他有过一些接触。最初的交往是从书信开始的。那是2001年夏天,他给我写来一封信,要求购买我的《新闻三部曲》。他说在报刊上读了我的一些文章,非常喜欢,很想系统地读读我的作品,而当地书店买不到这些书。他不认识我,怕我不寄书,特地随信寄来2篇他已经  相似文献   

18.
1986年3月19日至5月11日,我在《淄博日报》上,为辽宁省凤城满族自治县城乡建设局干部王延礼寻找失散59年的姑母一事。搞了一组连续报道(共7篇),最终使他们亲人得到团聚。在1986年的山东省好新闻评比中,这组报道中的通讯《千里寻亲记》,被评为一等奖。 1986年3月17日下午,分管读者来信的编辑,拿着刚刚收到的一封来自辽宁省凤城满族自治县城乡建设局的信,找到我(我当时在读者来信部工作)说:“这封信是辽宁的一位名叫王延礼的同志写来的,他要求我们在报纸上为他刊登个寻人启事,并说明随后给我们寄来10元钱,作为刊登费用(钱已如数退回)。他问我:“这封信怎么处理?”按照惯例,这类来信应该转给广告科处理。但是,我当时出于对外地来信的好奇心,便把这封信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信中只是简单地介绍了下列情况:  相似文献   

19.
爸爸是扇门     
这扇门颓然倒了。时间是2005年6月12日23点15分。“父亲去世,我才知道父亲像一扇屏风把死亡和我隔开;父亲去世,我才看见了自己前途上死亡的海面。”十九年前,我翻译过井上靖写的《怀亡父》一文,里面的这段话我一直记得,只是把他说的屏风记成了是门。爸爸是在5月30日下午住进医院的,当时天上下着小阵雨。120救护车开到家里,把他像粽子一样地捆在担架上,哥哥和我送他住进离家最近的民航总医院。一去就住进了监护病房,那时谁也没想到,爸爸此去就再没有回来。爸爸的毛病是在肺上。他的肺年轻时就不好,经年地咯血,老年后似乎反而好些,好多年没有…  相似文献   

20.
严农 《军事记者》2004,(11):63-64
1938年春,台儿庄大捷之后,先父严怪愚到了徐州。同旅社住的一位《武汉日报》的记告诉父亲,说:“名记范长江明天便要到徐州来了!”语意中似挟讽诮。父亲说:“本是名记嘛!我们欢迎!”他愤愤地说:“什么名记?!我就不信那一套!未来之前,先创气氛,要别人为他准备住处,安排生活;既来之后,又大宴宾客,到处拉扯,简直像个大官僚!老实说,没有《大公报》这块牌子,凭他的本事,他‘红’得起来吗?”(长江当时是汉口《大公报》战地特派员)父亲说:“我佩服的倒是他的本事,而不是《大公报》这块牌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