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审美文化的消费化倾向趋于明显。消费时代的审美活动已逐渐转向日常生活领域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当代审美文化的转型一方面为文化的现代化带来了机遇和动力;另一方面由于外在的消极影响和自身发展的局限,也给审美实践带来了挑战和问题。这两方面都是我们应当正视的。  相似文献   

2.
丰盛的物质生产使经济的重心由生产转向消费,人们关心的不再只是物的使用价值和实用功能,而是更加关注物的符号价值和审美功能。符号消费成为社会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的基础和纽带,也就是说,为了构成消费的对象,物必须成为符号。消费的对象不仅只为满足人们的物质欲求,而且已经转向人的生活追求和精神需要层面,于是商品便以审美的姿态呈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相似文献   

3.
苏芳 《现代语文》2007,(11):120-122
消费代表了一种新的文化变迁与社会实践,是一种"系统的活动形式",消费社会是一个被物包围的社会,并以物(商品)的大规模生产、消费为特征的社会,物的消费在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在改变着社会的文化。总之,消费社会是一个特殊的文化语境,在这一语境中,审美问题成为当前美学界面临的新问题。审美观念发生变化,审美实践发生转向。  相似文献   

4.
当代精神文化表征世界的方式已经发生了转变,视像文化越来越发达,音乐娱乐消费活动应运而生。大型音乐会是当今音乐娱乐消费活动的最典型、最经典的形式,最能体现音乐艺术价值与音乐娱乐消费价值的结合;个人的日常音乐欣赏乃音乐娱乐消费活动最常态化、大众化的形式,很好地实现了消费者个性特征的自由张扬和满足;参与卡拉OK演唱则是音乐娱乐消费活动中的一种消遣形式,这种形式一方面释放、排遣了自我,另一方面也实现了广泛的社交功能;音乐真人秀则是当今音乐消费活动中的一种新的游戏形式。音乐选秀游戏活动的核心要素是舞台场景设计、真人形象建构、音乐诞生过程展示等。音乐选秀的过程虽很精彩,但很难创造经典作品;音乐选秀捧红了一批歌手,激发了全民音乐热情,普及了音乐文化,既满足了人们享受音乐精神文化的需求,又推动了音乐精神文化向现实消费资源的转化。  相似文献   

5.
虽然文化研究自出现之日起就与审美结下了不解之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时至今日二者又都极力试图把对方从自己身边剔除出去,以此来竞争文化批评中的领导权。面对当前这个被超级美化的虚幻的世界,文化研究在极力表现出对美学的不信任与排斥的同时又被审美所诱惑,表现出审美主义的意味。也许审美与文化研究这种晦涩迷乱的关系才真正是文化研究多元性与相对性这一真实面目的外现。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从娱乐节目的文化共享和多样消费的角度来探讨大众文化与审美消费的趋向。  相似文献   

7.
声乐文化不仅反映着人们消费趋向、也反映着人们的审美趋向、也反映着声乐文化对人们生活方式及价值观的影响。研究大学生声乐文化消费不仅可以有助于我们了解大学生文化消费行为、文化消费尺度、文化消费趋势,而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大学生声乐文化消费审美倾向、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发展的预期。为此,本文对新疆大学生声乐文化审美消费的参与性、审美的倾向性以及消费的合理性进行了调查与研究。  相似文献   

8.
在消费文化语境下,当代中国社会的审美活动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诸多的审美悖论呈现在我们面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需要的满足与欲望的泛滥;身体的解放与精神的沉沦;个性的张扬与自我的消解;世俗化的胜利与超越性的缺失。  相似文献   

9.
随着消费社会的悄然来临,人必须面对一系列包括审美问题在内的新的困境。瞬间支解了永恒,美被物化了。在审美的物化、美的对象的无距离、人心灵的虚无主义笼罩之下,当代之人放弃了此前对形式的神往,转而表现人的物性本能和冲动,荒诞成为当代人最突出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10.
消费时代的审美是大众文化背景下人类审美面临的新问题,也是美学研究史上出现的一个重要的学术命题,消费时代人类审美的重要表征即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或者审美化的日常生活也带来了审美在物质、距离以及心灵上与传统审美截然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消费文化”对传统文艺学、美学的发展与创新提出了崭新的课题。面对社会转型特别是文化转型,“日常生活审美化”、“图像挤压文字”等诸多现象,引发了学界与大众对后现代消费文化的审美焦虑,从而呼唤传统美学理论的发展与创新。本文围绕“文化转型”、“生活审美化”、“文字与图像的紧张”等相关问题展开必要的言说与回应。  相似文献   

12.
13.
久居芝兰之室不闻花香,久入鲍鱼之肆不闻其臭,我们身处在社会转型、市场经济、文化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大众审美文化与大学审美文化紧密交织。本文基于对当代大学审美文化与大众审美文化的理解,分析大众审美文化与大学审美文化在文化参与上的大众性、商业性、复制性的契合;以及在审美方面之个性化、多元化、娱乐化的契合,并以此让读者对大众审美文化与大学审美文化有更深地了解。  相似文献   

14.
生存感性化和审美世俗化在今天的生命个体上已经融为一体,而这也成为当今人们对于文学认识的期待视野。文学研究乃至文学理论的教学应该加强对于这一时代审美精神和审美主流的关注。文学研究和高校文学理论教学应将消费时代的大众审美作为新的切入点纳入课程体系,激活文学研究和文学理论教学。  相似文献   

15.
大众消费时代图像文化的勃兴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怎样面对这一文化现象背后的意识形态,尤其是审美意识形态的变化规律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论文从大众消费时代的消费对象、图像文化的特征和图像时代审美取向特征等几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侧重对网络作家安妮宝贝的作品所表现的审美倾向予以分析 ,并进一步讨论作品的时代背景———中国当下社会的审美取向 ,由此观照安妮宝贝创作的得失。文章从城市文化、消费文化和审美距离等几个方面切入 ,论述当下审美文化同安妮宝贝创作的交互性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消费时代,设计艺术多元的审美特征与审美表现在不断变革中,消费是审美变革的原动力,审美内涵渐渐泛化与普及,审美意识表现为媚俗与个性化,审美形态出现了新的结合与交融,有必要进行认真梳理、理性引导,从而实现真正的设计审美.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诗词,内涵丰厚,意蕴深远,体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读懂这些诗词,便读懂了20世纪中国的历史;读懂这段历史,也有助于加深对现在和未来的理解。可从文化情趣、文化审美、文化地位三个维度对毛泽东诗词进行赏读。  相似文献   

19.
诸葛亮由一个普通的历史人物演进为古今忠臣的代表和智慧的化身。其人性色彩逐渐褪去,文化符号逐渐彰显。民族审美心理对诸葛亮的重塑使得“诸葛亮”由专有人名变成了特定的文化符号。这也是“诸葛亮”具有超时空的生命力和渗透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文化领域的高质量消费是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诉求和重要目标。现阶段,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品质与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快速升级不相适应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结构与消费需求结构之间的差距也比较明显。为此,从文化消费、生产、发展的三重维度探索一条高质量文化消费之路,注重政府、文化生产企业和消费主体的复合优势,在解决文化消费现实问题中,实现更好生产与更美生活、高质量发展与高质量消费的有机统一,让高质量的文化供给为美好生活提供深厚的文化滋养和强大的精神指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