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王敦之乱平定后的十数年时间里,陶侃一直坐镇上游荆州,其在东晋初年政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而陶侃对于上游建康的忠诚却一直受到怀疑,其有“窥窬之志”的议论在当时就已兴起,千百年来后世史家对此更是聚讼不断。通过分析陶侃政治生涯中的若干片段,认为陶侃或许在司马睿渡江伊始便不为建康方面所信任,而明帝时陶侃出镇荆州也是明帝为了制约王导的无奈之举。《晋书》所载陶侃的“折翼之梦”,或许也正是反映了当时士族群体对于出身寒素的陶侃的不信任。而这种不信任的背后,则反映了在门阀政治发展的背景下,“士庶有别”观念的进一步加深。  相似文献   

2.
正历史上有很多白手起家的人物,东晋的陶侃就是其中之一。说起陶侃的成功,首先要归功于他的母亲。陶母湛氏对儿子的教育煞费苦心。有一次,同郡孝廉范逵遇大雪寄居陶家。陶家贫穷无法招待贵客,陶侃一筹莫展。陶母毅然剪掉头发换了钱,还揭开床铺,把御寒的稻草取出喂范逵的马。要知道,古代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截发留宾是一种相当于毁身纾难的做法。陶母因此与孟母、欧阳母、岳母一起被尊为中国古代"四大贤母"。  相似文献   

3.
手机     
陶侃坐在教室西北角的座位上,一脸奸笑地注视着讲台上那个瘦弱的身影。老师环视了一遍教室,指着陶侃旁边空空的座位,推了推身边瘦小的男孩,低声说:“去,徐意坐那儿。”那个小瘦子迟疑了一下,抿了抿嘴唇,拖着大大的黑书包,一步三晃悠地挪到了陶侃身边。陶侃冲他咧了咧嘴以示友好,小瘦子伸出了一只骷髅一样瘦小冰冷的手,用力地握了握陶侃那只白白胖胖的小手。陶侃有点受宠若惊,连忙欠了欠身子。“我叫徐意,新转过来的,你呢?”那个小瘦子压低了声音,用一双亮晶晶清澈的小眼睛,从厚厚的镜片后面盯着陶侃白白胖胖的小脸。陶侃“扑哧”一声笑了出…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不得志与其出身的关系新探郑荣基陶渊明的曾祖晋代大司马陶侃出身于少数民族溪族①。据史料记载,陶侃曾被温峤呼为“溪狗”,又曾被温雅图为“小人”。因此,认同陶渊明为溪族的研究者,都认为陶侃因为出身溪族,才遭“溪狗”、“小人”的讥骂,胸怀大志的陶渊明不...  相似文献   

5.
陶母教子     
东晋荆州刺史、征西大将军陶侃,一生勤慎吏职,廉洁自持,功高德劭,被时人比称诸葛亮。他之所以能如此,是与其母志洁行廉的德教分不开的。陶侃年轻时,曾出任渔梁吏(管理鱼场的小官)。他为了表示对母亲的孝敬之心,便从鱼场装了一坛子咸鱼,派人送给家中的母亲。陶母收到鱼后,不仅不赞赏儿子的孝敬之意,心中反倒惴惴不安起来。她想:儿子刚掌管了这么一  相似文献   

6.
惜分阴     
谚有“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可东晋的大政治家、大军事家陶侃认为这还不足以说明光阴的可贵,他希望人人都要“惜分阴”。陶侃在做地方官的时候,勤于职务。千头万绪,从无疏漏;书往信来,都是亲手执笔;亲友来访或百姓状告,亲自接待。他常对部下说:“大禹是圣人,他爱惜每一寸光阴,至于像你我普通的人,应该  相似文献   

7.
渴望受教育的“黑孩子”浙江省教科院陶侃所谓“黑孩子”,是指那些父母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而超生的孩子。在村委会或居委会的人口登记册上,无法寻觅到他们的名字,他们承担着本不该承担的责任……“黑孩子”的境遇大致可分为3种:①经常遭父母打骂,有的不堪忍受而离家出...  相似文献   

8.
《世说新语》有一篇关于“陶母责子”的记载,原文是这样的: “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鲊饷母。母封鲊付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大意是说,陶侃年轻时做监督河道桥梁的官吏,曾将一坛腌鱼送给他母亲,他母亲原封不动交还差役,并回信责备儿子说:“你身为官吏,拿公家的东西送我,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愁。”  相似文献   

9.
拜读路景云同志的大作《陶渊明门第观念之我见》(见本刊1981年第三期)一文,对陶渊明的门第观念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但路文中提出陶侃、陶渊明是溪族人这一观点,却难以令人置信,似有商榷的必要。路文说:陶渊明“虽出身于士族家庭,但不是门阀世族。在陶氏的家族史上,却曾出过陶侃那样的达官显宦。陶侃是诗人的曾祖,凭战功封长沙郡公,死后进位大司马。但陶侃不是门阀世族,是少数民族溪人,尽管战功卓著,仍被时人所轻。温峤曾骂这位大司马为‘溪狗’(《世说新语·容止篇》)。《晋书·陶侃传》也说他‘望非世族,俗异诸华’,因而被人所耻笑。”  相似文献   

10.
惜阴诗摘要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是前人用来提醒和督促人们珍惜时光、抓紧学习的诗句。《晋书·陶侃传》: “大禹圣者,乃惜  相似文献   

11.
常丽娜 《幼儿教育》2002,(11):36-36
有人说:儿童的心灵是一块空白的调色板。为了培养儿子善良、诚实、乐于助人等美德,每天晚上我总要抽时间为儿子讲几个优秀的童话故事,用故事中主人公的言行教育儿子。随着儿子的一天天长大,知识面不断拓宽,我决心对他进行“换位教育”,即让四岁的儿子给我当“老师”,每天晚上由他讲故事给我这个“学生”听。为了激发儿子对新游戏的兴趣,我把自己以前讲过的《365夜童话故事》  相似文献   

12.
陶侃评传     
曩读《晋书斠注》,曾稍留意于陶侃资料,今取其似尚可达者数端,衍为评传。原其意本不必在陶某,亦不敢望于两晋史事有一斑之得,盖在于截取机体一点制成切片,以试作观察报告也。(一)到洛阳去陶侃,鄱阳人,公元二五九年生于吴国扬武将军陶丹家中,母亲湛氏,邻郡豫章新淦人,是陶丹的妾。关于陶丹,我们所知极少,仅从《北堂书钞》引《晋中兴书》知道他是吴国边将,又从《晋书》卷八十一《朱伺传》知道吴国有名牙门将叫陶丹,朱伺曾做过他的“给使”。陶侃“幼孤贫”,但他有位好母亲,激励和帮助他摆脱“贫贱”的处境。在《晋书》卷九十六《列女传》中有《陶侃母湛氏》的专传,作为封建妇女的典范,湛氏是名扬后世的。陶侃廿二岁时,晋平吴,中国重又统一了。但是,这对吴国青年的政治前途却投下一道阴影。晋平吴后曾采取过这样一系列措施,皆见于《晋书》卷三《武帝本纪》太康元年条下。  相似文献   

13.
熙格 《家长》2009,(8):41-44
李肖肖(化名,以下人物姓名皆同)为了把儿子打造成她心中的小绅士,对儿子进行了严格的“国学教育”:让儿子每天都要背诵《弟子规》,并按照其中的行为规范严格要求儿子。为了让她的“国学教育”计划达到理想效果,她还专门做了把“戒尺”挂在客厅的墙壁上,让儿子时时受到警醒。  相似文献   

14.
乐只竹子 《家长》2010,(7):23-24
海岩创作了很多浪漫多情的文学作品,但在教育儿子方面,却近乎“无情”,然而这种“无情”却透出了他教育儿子的智慧。  相似文献   

15.
说来惭愧,自己从事教育工作,却从来没有对儿子进行过着意的教育。儿子也就顺其自然地发展着,以他特有的方式应对着这个世界。“校长也是普通人”闲来无事,与儿子一起翻看影集,当看到一张我与学生的毕业留影时,儿子指着一个个学生,报着他们的名字(儿子那时经常来我的教室,认识好多我的学生)。我指着照片上领导坐的那一排,问儿子:“你认识他们吗?”儿子一个个说:“袁校长、李校长……”“你知道他们的名字吗?”“我不敢说。”儿子抬起头,一本正经地看着我。“没关系,说吧。”小心翼翼地说:“袁炳飞。”“好好好,我去告诉袁校长,你喊他名字了。…  相似文献   

16.
一位父亲讲起他当初教育儿子的方法就后悔不已。儿子小时候,别人问他孩子怎么样,他当着儿子的面说“:不行,没用。”其实儿子学习很努力,在班上总能进入前十名,年年都是三好学生,但他从来就没有在同事和亲朋好友面前称赞过儿子,相反,他总是拣儿子的不足讲,说他“调皮”“、笨”“、不够理想”。后来儿子考上了大学,同事们前来祝贺,他又说儿子是瞎猫碰到了死老鼠。有一次,这位父亲听见同事在背后议论他儿子,说他从小到大“就没有用”“、读大学是赖人吃好饼”“、成不了大气候”。他再回头看看儿子,发现他双肩微缩,两眼茫然,果真有点“窝囊”…  相似文献   

17.
教育以人的发展为本 ,学校教育职责是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必须从分析学生入手。尽管“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研究性学习”的呼喊声已经遍布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但它们的共同特征———“学为主体”的思想并未渗透进每一位教师的心灵。先请看下面三个事实 :事实1 :一位高级教师与一位5岁男孩的对话。教师 :“你是谁的儿子 ?”男孩 :“我是我爸的儿子” ;教师 :“你爸是谁的儿子?”男孩 :“我爸是我妈的儿子” ;教师 :“你妈又是谁的儿子?”男孩 :“我妈是我的儿子。”于是这位高级教师就得出结论 :这孩子长大后绝对自私…  相似文献   

18.
学术界普遍认为,庾亮强迫苏峻到中央任职的原因是由于苏峻“潜有异志,抚纳亡命”,所谓“今日征之,纵不顺命,为禍犹浅。若复经年,为恶滋曼,不可复制”①。但我们认为,其真实原因是庾亮在和陶侃的斗争中为加强自己的实力而图谋剥夺苏峻的兵权,它只是在对付陶侃的斗争中的一个小的环节而已。只是由于苏峻奋起反抗打破了庾亮的计划,没有使之演变为又一次荆扬之争。  相似文献   

19.
主持人语     
说到用语言教育孩子还是用行动教育孩子让我想起了这样一件事:一个父亲带着孩子去参加儿童攀岩比赛,父亲是个攀岩爱好者,儿子的身体素质也不错。比赛时父亲站在场外不停地给儿子喊加油,儿子也能清晰地听见父亲的声音“别紧张!”“快一点儿!”“别害怕!”可是最终儿子还是输掉了  相似文献   

20.
我平时常对儿子进行安全教育:“上学时,有不认识的人来幼儿园接你,走不走?”儿子说:“走。”我问:“为什么走呀?”儿子回答:“走了,就能早放学回家玩了。”于是我就灌输:“小子,不能走,有坏蛋专门骗小孩子走,然后卖掉呢。”儿子倒吸一口冷气。我接着问:“还走不走?”儿子说:“不走了,怕让人卖了。”原来,对小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就这么简单。我趁热打铁:“儿子真是聪明,爸爸再考考你,如果遇到陌生人给你吃糖,要不要?”儿子一听到有糖吃,脱口而出:“要,要。”我马上严肃地说:“不能要啊,这糖里面可是有毒的,是坏家伙骗人的,小孩子要是吃了就晕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